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79

  ..續本文上一頁,後雖入大乘仍不如最鈍根菩薩。故于大乘道中修行時,純屬下根行者,成就佛果甚爲緩慢。

  二者(修道時唯斷二障的俱生種子與習氣):從二至十地之間,共有九地,此處概述其修法主要對治的是二障之俱生種子,此各分粗、中、細叁品,每一品各又分叁,共爲九品。粗的粗分于二地時斷除,粗的中分于叁地時斷除,粗的細分于四地時斷除;中的粗分于五地時斷除,中的中分于六地時斷除,中的細分于七地時斷除;煩惱障的微細習氣、俱生所知障細的粗分障礙于八地時斷除(此地時滅盡煩惱障);其細的中分障礙于九地時斷除。細的細分分二:細的細分、細的極微于十地時斷除。全知麥彭仁波切于《澄清寶珠論》中雲:“大乘見道中斷除的是二障的遍計種子,再逐漸同時斷除于二障的俱生種子,至第八地時滅盡我執相續,故此叁清淨地無有煩惱障,其後唯有斷除所知障。在十地末尾,以金剛喻定的智慧摧毀二取迷亂之細微習氣後,無間獲得善逝如來出有壞之智慧金剛身。此乃與聖境諸大車軌之密意相合,不應混合于後學之分別念,若能了知此理,自然就能解開諸論之難處,並密意江河融入智慧之海故。”

  宣說正理分叁:教證、理證、辯駁。

  一者.教證:大乘初地菩薩以見道智慧只能遣除遍計種子,不能遣除俱生種子,俱生種子唯有通過見道後的修證智慧才能斷除。全知麥彭仁波切于《澄清寶珠論》中雲:“一見真谛者,能斷遍計惑,如知繩非蛇,相續生對治,修行後次第,能斷俱生惑,識變對治性,斷盡細種子,複不生出故,如日遣黑暗。”又于《辯答日光論》、《阿毗達磨雜集論注釋》、《智者入門論》、《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皆如是說。

  華智仁波切在《現證莊嚴論注釋》及《功德藏論·難題釋》中皆說“初地菩薩能斷除的僅是遍計執著種子”,以此破除了他宗所許。

  關于承許見道時斷俱生種子的這一觀點,華智仁波切說:“以無著菩薩的觀點而言,見道時唯有斷除遍計執著的種子。”遍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于《宗派寶藏論》中雲:“一切執著的遍計種子,是見道智慧的所斷法,一切執著的俱生種子是修道智慧的所斷法。”永嘎仁波切于《功德藏論廣釋》中亦如是說。印度論師在《阿毗達磨雜集論注釋》中亦雲:“見道智慧只能斷除聞思外道邪派而産生的遍計煩惱的種子,修道智慧才能遣除心相續中無始以來串習的俱生煩惱。”印度唯識論師、無畏生處尊者于《善解釋迦論》中雲:“顛倒的遍計執著唯依見道的智慧方能遣除,然于無始以來,串習于心相續中的俱生薩迦耶見,唯依修道的智慧方能予以遣除。”紮雅阿楞達論師于《入中論廣釋》中雲:“彼者俱生薩迦耶見及邊執見,非爲見道所斷法,因爲無始以來串習的俱生薩迦耶見等長時沈眠于心相續中,是故唯依修道的智慧方能斷除。”獅子賢論師在《現證莊嚴論廣釋》中對上述觀點亦作了相同的論述。

  二者.理證:在遣除垢障方面,般若經論與獅子賢論師的《現證莊嚴論釋》等中,以清洗衣服上汙漬的比喻說明了這一問題。是故粗、細障礙絕對不能同時遣除,因爲煩惱障與其習氣有一定的差別,俱生種子與遍計種子亦有粗細之別:若相對俱生種子來說,遍計種子爲粗障,相對于遍計種子來說,俱生種子爲細障。雖于見道時,已經現見了法界本性,但無有修道的實證智慧,故只能斷除遍計種子。

  設若有人疑問:見道時應該具有修悟智慧,因爲在見道以前需要通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獲得見道故。

  

  顯宗中大乘道次第斷障法一覽表

  (甯瑪派自宗)

  表一

  大乘種姓者直入大乘道次第斷障法

  資糧道:壓製粗大的二障煩惱

  加行道:壓製粗的二障煩惱

  見 道:第一極喜地,斷二障的遍計種子

  

  表二

  小乘無學道者入大乘道次第斷障法

  資糧道:壓製粗大的所知障

  加行道:壓製粗分所知障。

  

  

  

  

  

  

  

  無學道:與表一所述相同

  注一:小乘無學道中已經斷除一切煩惱障並已遣除了部分微細的所知障。

  注二:種子亦稱爲習氣,但種子和習氣二者同時出現時,種子是粗分,習氣是細分。

  對此答曰:雖然見道以前具有修行,但並非是五道中修道的修行。比如凡夫人所受持的淨戒遠遠不如二地不共持戒波羅蜜多之理相同,所以不成見道時遣除俱生執著種子的根據。

  又問:因爲見道有十六刹那,故從見道後第二刹那開始至第十六刹那之間,應該具有修道智慧。答曰:此是相應某類根機的衆生不了義說法,實際見道並無十六刹那。如《六十正理論注釋》、《現證莊嚴論》的很多注釋及《智者入門論》等中都說:“按了義觀點講,由于見到了法界本無分別故,大乘見道安立爲一刹那之名言。”

  又作疑問:在大乘見道時應該能遣除俱生我執等的部分種子,因爲在見道時所現見的空性,已經包括了俱生人無我的緣故。佛于《優婆離請問經》中雲:“煩惱智慧此二者,不能同時並存故。”即心相續中的煩惱與智慧不可能同時存在。比如一間屋子,雖然多年以來暗無天日,若于這間暗室裏點燃一盞明燈,則多年以來的黑暗皆能刹那遣除,如是俱生執著的種子,雖然長久以來積存在心相續中,但依見道智慧的巨大力量,就能予以遣除。

  對此答曰:此理不成決定之根據。因爲在大乘見道時,根本不具備修道位的智慧,僅以見圓滿法無我空性的智慧而言,其二障及習氣均爲平等。上述佛經教證的密意單從觀待見道的角度來說,設若以初地菩薩現見空性的智慧不能遣除相對它的障礙,則應有與教證的密意成相違的過失。但是,見道智慧已經遣除了相對它的一切遍計障垢之故。比如初地菩薩心相續中,雖然還具有二地以上菩薩已淨的障垢,但仍未與佛經的教證相違。

  上述所許見道有巨大力量來對治障垢:以理觀察可知,其實,並非在獲得見道位的前一刹那才生起遍計執著,而是長久以來就積存在心相續中,如果說相續中在生起見道智慧之際,刹那能斷除此遍計執著的種子,因而許爲巨大力量,則可許無過,亦符合上述比喻之理。如果認爲見道的智慧,對遣除俱生種子,有巨大力量的話,則于見道位以上所應斷除的俱生法,亦應該同時能斷除,應有如是過失。若許俱生執著雖然長久積存于心相續中,但認爲有了見道智慧的巨大力量是能斷除的理由,是則可依上述相同的比喻反過來回辯說:燈光遣除黑暗一樣的道理,不合此義之喻,亦不能如是承認,否則難免過失之咎。

  如果說初地菩薩僅僅現見圓滿的法界空性,就能斷除俱生種子的話,那麼會有初地菩薩應成佛陀、見道位應成圓滿斷證功德之無學道等極大過失。可于兩方面來辨析了知,從二地至十地的九個修道位中之所斷法,雖然與見道位所斷法之本性等無差別(以見道時平等現見一切法的本性),但見道時卻無有少許修道位的智慧,怎麼能斷除俱生種子呢?前者即說諸法皆爲一味無別的法界本性,後者即說根本未修而能斷除俱生種子之故。

  假設又繼續疑問:雖許斷除相對于見道位本分應斷的俱生種子,但于斷除見道位本分應斷的俱生種子時,卻沒有承認過包括二地以上修道位之一切俱生種子皆需斷除,因此不會有見道時應成無學道的過失。

  對此答辯:比如叁地菩薩自從見道以後,通過修道中的修行而證得了相應本分的智慧,斷除相對本分的俱生種子,除此以外,無力斷除過于叁地本分之外余地的所斷法(俱生種子)。其主要根據,不但是現見了本性,而且亦具有了本地分內修道的智慧,故能斷除相對本地分內所應斷的俱生種子。在見道時,雖然諸法本淨的圓滿空性皆平等一如的見到了,但見道後若不具備修悟的智慧,亦有如是相同的根據。

  假設又繼續疑辯:根據不同有別。其差別是,見道地所遣除的俱生種子,相對于二至十地修道中所斷的俱生種子來說屬于粗分;相對于初地時所斷的俱生種子來說,二至十地修道中所斷的俱生種子屬于細分。因此于見道位時不必要遣除一切修道中的所斷法,只是遣除相對于見道分內的俱生種子之粗分而已。這亦是內道所有宗派共同承許的觀點(皆許粗、細種子不能同時斷除)。

  對此答曰:遍計與俱生本有粗細之別,若許見道時的所斷法既有遍計種子亦有俱生種子,則顯然與內道諸宗所許的觀點相違,此許不僅有如是相違的過失,且有超過四宗(有部、經部、唯識、中觀)觀點的過失。是故不能承認見道時斷俱生種子,否則上述的兩大過失仍然在所難免。

  假設又繼續疑問:如果說初地菩薩連少許俱生執著亦未能斷除,這樣豈不是等同于凡夫人嗎?由此初地菩薩依于業惱,應與凡夫人一樣無自在地轉生輪回。因爲已經承認未斷少許俱生種子之故,決定會有如此過失存在。如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雲:“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有我執造業,由業複受生。”

  對此答辯:這亦不決定。以無著菩薩與聖解脫軍雲:“具大方便諸聖者,煩惱即成菩提緣。”如佛在《寶積經》中雲:“迦葉!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園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複如是。”又雲:“迦葉!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複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余經中亦雲:“如城士夫不淨糞,彼乃有益甘蔗田,如是菩薩煩惱糞,彼乃有益成佛法。”是故聖者菩薩以智慧攝持煩惱,根本不會顛倒無自在地轉生輪回。當知對此疑問,佛陀早已在《寶積經》中作過圓滿的回答,此毋庸置疑。

  另外全知麥彭仁波切于《釋量論大疏》中雲:比如,竈中火星濺于濕地上,再不會增長火力。又于《中觀莊嚴頌·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比如,被截斷頭部的蛇身雖能顫動,但無力對人作害。”如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對此在這二論中亦已作過圓滿的回答。故初地至七地的菩薩心相續中,雖然尚有煩惱障的俱生種子,但無力成…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