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86

  ..續本文上一頁》第叁品中雲:“彼此岸邊泯,中間亦無住,知世平等性,般若波羅蜜。”即出世的無漏智慧與無緣大悲相應合稱爲大乘學道的根本智慧,此依二轉、叁轉*輪的教典皆可成立。唯識宗許大乘見、修道證悟的智慧爲真實般若。是故聖位十度皆爲出世的般若波羅蜜多,因爲唯依見道以上的真實智慧,才能到達究竟般若度之大彼岸,故以有學道中暫時的因般若而趣達無學道中究竟之果般若。

  後者爲果般若:究竟圓滿五道十地的無上佛果,已經到達了大彼岸的智慧度,亦稱了義的般若波羅蜜多。僅此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中說:““彼岸”謂生死大海之彼岸,即斷盡煩惱、所知二障之佛果,徹底到達彼岸是也。”如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以聖教分析基道果之般若時的理論,足以遮破他宗觀點。

  其次,以聖教分析:印度中觀論師法親菩薩在《現證莊嚴論注釋》第叁品中講了真實般若波羅蜜多是“基”的勝義本性;印度唯識論師賢達巴(寶寂)菩薩在《現證莊嚴論注釋》中講了真實般若波羅蜜多是聖者見、修“道”的智慧;印度的獅子賢菩薩在《現證莊嚴論·明義小注》等中講述了真實般若波羅蜜多是正等正覺佛“果”之智。

  又以理論分析: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現證莊嚴論》與《般若攝頌》對照之大疏等中雲:依靠法界的“本基”而修,通過出世無漏的“修道”而究竟圓滿斷證功德後,獲得無上“佛果”。亦即首依基般若而于道般若起修,最後圓成覺性時獲得果般若。所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駁斥他宗的觀點時說:真般若決非唯一佛果之智,因爲大乘菩薩在見道位入根本定時已經現量見到了一真法界的本基空性,爾時無修亦能自在地饒益衆生。二地以上的菩薩則以修道的般若智慧來斷除俱生種子,因此“聖道”亦應該稱爲真實的般若波羅蜜多。再者果般若之近取因在基道位中,也就是說必須要經曆基道位的過程才能趣達果般若。由此可見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非但不是唯一指佛果之智,且連一到十度的智慧皆可稱爲真實般若波羅蜜多。按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來說,印度中觀及唯識論師的密意本來一致、互不相違,只是各大宗派側重抉擇的角度略有不同而已,實際的密意卻毫無差別。這樣二至十度皆以此理如是推知。

  辛叁、結說此地功德

  極喜猶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獲端嚴,破諸重暗得尊勝。

  這裏用月喻來說明了極喜地之功德。極喜地之功德猶如水晶月輪,安住在彼地佛子的意空之中,此所依的虛空以能依月輪的光明來嚴飾,顯得格外晴朗端嚴,進而破除一切遍計執著的重暗,獲得人天之尊勝。

  登地以前的菩薩雖然亦有智慧,但屬于有漏的分別念智,故于觀視萬法本性還有些模糊不清,到達極喜地時依所證的無漏智慧洞察諸法本性,猶如水晶月輪那樣晶瑩透明。從喻義來說,彼地菩薩滅盡了熾熱煩惱、獲得清涼安樂,猶如清淨的水晶月亮能帶給衆生的清涼與安樂。這裏將佛子之心喻如萬裏無雲的虛空,其所依的意空之中生起的空性智慧喻如能依的明月,這樣皎潔的水晶明月安住于佛子的意空之中,以夜空清淨一塵不染,故此虛空被月光照耀,顯得格外的清涼光明。如是因彼菩薩破除了人法二執,洞徹二空真理,故心境空寂,一塵不染,現前法界本性。

  月喻之義具有叁種特點:高尚義:通達諸法自性本空的甚深智慧,非凡愚能比,表明居高尚之位,如雲:“皓月當空,衆星拱奉。”光明義:證得勝義菩提心則有層出不窮、不可思議之功德作莊嚴,比如月亮以光來作嚴飾,則有“皎潔無倫比,明月照世間,光明遍十方”之說,如是彼菩薩具有智德光明而獲得端嚴。尊勝義:明朗皎潔、無雲翳遮蔽的月亮受到衆人喜愛,令飽受酷熱諸苦的衆生獲得清涼、安樂。如是菩薩到達初地時以般若智光破除熾熱煩惱等一切癡暗,如同月輪從層層雲霧中出來,遠離所有的烏雲密霧,使得大地重現清涼光明,能饒益無量衆生,因而大菩薩堪爲世間福田、衆生怙主、人天眼目,故得最爲尊勝之稱,受到一切衆生的敬仰。

  庚貳、結尾本品

  入中論第一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一勝義菩提心終

  

  

  

  

  

  

  

  

  

  

  

  

  

  

  

  大神變塔

  第二勝義菩提心

  己貳(無垢地)分二:一、真實無垢地;二、結尾本品。

  庚壹(真實無垢地)分叁:一、差別體地之釋詞;二、地之差別;叁、結說此地功德。

  辛壹、差別體地之釋詞

  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

  身語意行鹹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

  因菩薩至二地時戒行功德增勝、已臻清淨圓滿,故不但醒覺時戒行清淨,且于睡夢之中亦徹底遠離了毀犯戒行之一切垢染,其身語意的一切行爲悉皆清淨,並于十善業道之一切功德皆能圓滿修集。

  大乘菩薩戒分叁:略說釋詞、體相、分類。

  略說釋詞:“戒”梵語名“屍羅”,有寂滅熱惱之火,獲得清涼之樂等不共力。

  體相:戒的體相,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屍羅,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屍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爲圓滿屍羅波羅蜜多。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屍羅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是故其外一切有情與諸損害隨離不離,自相續上有離損他能斷之心,修此即是受行屍羅。《入菩薩行論》雲:“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斷盡惡心時,說爲戒度圓。””義即修行者一旦斷盡惡心之時,則爲清淨圓滿的戒律波羅蜜多。《增一阿含經》雲:“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得甘露味,至無爲處。”

  分類:菩薩戒的分類共有叁種。一是禁惡行戒(攝律儀戒):指身語意叁門斷除如毒素般對衆生不利的十種不善業,《大般若經》雲:“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學清淨身語意業。”《涅槃經》雲:“菩薩摩诃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忏悔,于輕罪中作極重罪想。”二是攝善法戒:指應竭盡全力去成辦乃至微乎其微的所有善業,即六度萬行的一切善法。《大般若經》雲:“從初發心,常樂受持十善業道。”《賢愚經》雲:“莫想善微小,無利而輕視,水滴若積聚,逐漸滿大器。”又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因此應于一切時處全力以赴地成辦一切大小善業,斷除一切大小惡業,甚至連一絲一毫亦不忽視。《涅槃經》雲:“菩薩摩诃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忏悔,于輕罪中作極重想。”對所作的一切善根普皆回向。叁是饒益有情戒:如前所述于徹底斷盡私欲之時,依靠四攝來直接成辦饒益衆生的廣大事業。《大般若經》雲:“從初發心,于諸有情,恒起悲心,欲拔其苦,恒起慈心,欲與其樂。”

  總的來說,戒律是每一個趣入內道之佛弟子戒心律己的基本規則。南山祖師雲:“戒”是禁義或警義,即禁惡奉善。其梵名屍羅,即離熱惱,得清涼果義。“律”梵語爲毗尼或毗奈耶,意爲調伏或息滅。即調練叁業,製伏過非或息業非、滅煩惱,獲得息滅業惱之果。總而言之,戒以他勝、僧殘、墮罪、向彼悔、惡作五罪警策,律是主要判斷輕重與明開遮持犯。凡是戒律之行均符合道德範疇,亦就意味著凡是加入僧團的僧人必須要遵循或受持的法則規律。

  如是已登第二無垢地的諸大菩薩,由于持戒功德最勝圓滿清淨之故,不但于醒覺之時非常清淨,且于睡夢之中亦遠離了毀犯戒行的一切垢染。《佛出生叁法藏般若經》雲:“乃至夢中亦行十善,而不暫起十不善行,是爲不退轉菩薩。”又非但不犯根本罪與自性罪,且于佛製的一切輕微支分罪亦絕對清淨,所有的一切戒行均皆離垢無染,凡是在初地時尚未清淨的微細戒垢,此時悉皆清淨。因爲二地菩薩永盡無明熱惱之火,常得淨戒之清涼安樂,故名戒波羅蜜多(究竟到彼岸)。彼菩薩的身語意叁門徹底遠離一切垢染,刹那亦不造少分違逆衆生利益之事,亦即叁門的一切行爲皆符合律儀、道德之標准,在醒寐的一切時中皆無少許罪業汙染,叁門最極清淨,故于十善業道皆能圓滿修集。如《十地經·菩薩二地品》雲:佛子!菩薩住離垢地,叁業自性清淨。一.身業清淨者:性不殺生:不持刀杖,不殺害衆生,不自作或教他作,並廣行放生,自作教他作;性不偷盜:菩薩知足少欲,凡屬他物,不作己想,甚至一草一木亦不盜取,並于一切衆生廣行內外布施;性不邪淫:菩薩在一切時處恒持梵行。二.語業清淨者: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性不兩舌:菩薩于諸衆生無惱害離間心,于未破合者令不破合,于已破合者令和合增長;性不惡口:菩薩不但不說粗惡語,且說愛樂柔軟語;性不绮語:菩薩常樂思省,時語、真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等等,彼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意散亂出言。叁.意業清淨者:性不貪欲:菩薩于他財受用,非但不生貪欲,且有很大舍心;性無嗔害:菩薩于一切衆生恒起慈悲心、哀愍心、歡喜心、攝受心,永離嗔害熱惱,常念恒順衆生;性離邪見:菩薩住于正道,具真實正見,不取惡見,心無谄诳,于叁寶起決定正信。如是叁業清淨者,則于十善業道亦就功德圓滿。

  就小乘學者來說,若無正知正念,缺乏出離心,則容易退失道心,難得圓滿淨戒。雖然聲緣阿羅漢已斷盡煩惱障,但因習氣未盡,故于細微戒行若欲不犯,則必須要善加防護,否則仍不免偶爾有少許誤犯。就大乘見道以下的行者來說,雖然不同于世間凡夫,但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垢障非常深厚,很難受持圓滿的清淨戒律,有者在白天尚能以正知正念來加以攝持,善護自之根門,可使戒行無犯,因爲這時神志清醒,能辨析取舍而不致于隨境所轉。但于睡眠之時,一入夢鄉就神志恍惚,習氣亂現…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