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法界本性之清晰度亦有與此比喻相同的差別也。
庚二、結尾本品
入中論第五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五勝義菩提心終
時輪塔
第六勝義菩提心
第六品是整個《入中論》全文的精華品,主要抉擇了第二轉般若*輪的微妙精要,宛若人的命根心髒一般。在本品中特別深廣的抉擇並論述了佛陀第二轉般若無相*輪中一切經部的究竟密意——離戲大空性。同時亦著重抉擇了《十地經》所述六地菩薩通達的十平等性,因此本論主要依靠第六品而得名《入中論》。由是當知,本論第六品並非講暫時因或不了義法,而是講述最了義之究竟深要,是其它論典不可比擬的。因唯依該品方能如實了達第二佛陀吉祥怙主龍樹的究竟意趣故。如本論雲:“如離于本論,余論無此法,智者定當知,此義非余有。”其中不但意義深廣重要,亦盡然诠示了成就佛果的根本要因。無論是自己修持還是爲他人宣講顯密所诠勝義谛的法界本義時,皆應了達中觀應成派著重抉擇諸法大空離戲的本性,才不致于落入常斷等諸戲論坑中,《中論》的究竟密意亦即如此。
在二種資糧中,智慧資糧最爲主要。因爲彼諸衆生于輪回中不得解脫、再再轉生的受苦之因,主要是人法二執,其直接唯一的對治法又是通達無我空性的智慧。若不修習空性,則無論修習其它任何法門均不能打破實有的執著,由此亦不能安住實相般若的究竟本性。因此無論淨宗、禅宗、密宗的究竟密意都是建立在以中觀應成派爲主所抉擇大空性的基礎上。然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又是有賴于聞思本論的精華品方得生起。《寶性論》雲:“修行斷諸障,非慧不能除,慧除煩惱障,亦能除智障。聞法爲慧因,是故聞法勝,何況聞法已,複能生信心。”不在余品講述、唯于第六品中才爲講述所知法是勝義谛的究竟大空性、能知者爲般若智慧的原因何在?其根據是本論的第六品中主講現前地,菩薩安住此地時最爲增勝的是十度中甚深無漏的般若波羅蜜多,真實通達的所知法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法界大空性,能境是超離一切執著的無漏智慧故。
戊貳(現前地)爲二:一、真實;二、結尾本品。
己壹(真實)分叁:一、略說能境地之體性;二、廣說所境空性;叁、說此地功德而結尾。
庚壹、略說能境地之體性
現前住于正定心,正等覺法皆現前,
現見緣起真實性,由住般若得滅定。
現前地菩薩已經獲得滅定的根本智慧,現見了勝義的法界本面,安住于如然、本來的法性之中,正定之心極其穩固,並且正等正覺之不共功德妙法亦悉皆現前,如是現見大乘不共世俗緣起法的真實本性,皆由安住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多而獲得真實不共的法界滅定。
此處分別用叁種理據來確認現前地能境的體相:
現前住于正定心:六地菩薩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中,以大乘不共甚深的大般若智現見了究竟法界的真實本面,任運自在地正定于本基覺性的本體之中,如是說爲現前地。
正等覺法皆現前:正等覺乃佛陀果位,其果具有甚多殊勝功德,諸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二十一部無漏功德,彼諸殊勝功德皆于此地時現前,故此地菩薩距離佛果已是相去不遠、成就在望了。如同往詣寶洲取寶,逐漸趨近時,雖然尚未真實抵達,但可以現量遙見寶洲一般,如是說爲現前地。
現見緣起真實性:依靠第五地而見殊勝道谛,在第六地時現見了緣起的真實本性。所謂現見並非指現量依眼看見,亦非想像或意會,而是親證、體驗,亦就是通常所說的悟入、現證之義。諸法在世俗谛中都是緣起和合的觀待法,在勝義谛中的本性卻是本空離根的。無論入定或出定皆依道而修,于一切緣起法的本性悉已親證、覺受,如是說爲現前地。《寶鬘論》雲:“第六名現前,現證佛法故,由修止觀道,得滅定增廣,此地異熟果,作善化天王,聲聞無能奪,能滅諸我慢。”
何故只有現見緣起、通達空性的六地菩薩才始能獲得不共滅定呢?由于入滅定直接的根本近取因是甚深的微妙智慧,其入真實滅定于本論第一品的注釋中已簡略概述,即十度中不共增勝第六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力,致使唯達七地時無須任何加行、功用等助力而任運自在地于滅定刹那刹那能起能入。雖然在六地以前皆具修道的無漏智慧,但並非能任運入滅定的微妙智慧。因爲六地以前菩薩共同所修的十度,卻遠遠不如現前地菩薩不共增勝、深廣無漏的大般若智那樣殊勝了義,彼地又被稱爲最殊勝的般若地。彼菩薩現證了出世無漏的般若本性,入根本慧定時安住于遠離一切戲論的大法界,出定時依如夢如幻而修,因此現前地菩薩已日臻圓滿地具足了刹那任運起入滅定之因,故爾說爲獲得滅定。此前未能獲得如是滅定的緣故,是因爲智慧波羅蜜多唯于現前地時方得增勝、圓滿,僅于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羅蜜多增勝圓滿卻無法獲得如此殊勝的滅定。
關于滅定這一問題在雪域各大宗派卻說法不一、均持有不同的觀點。有者認爲是指小乘的共同滅定。甯瑪派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則說:此並非小乘的滅定,而是遠離四邊八戲的法界滅定,此滅定在小乘中決定無有。雖然對此不用懷疑,但爲使他宗能正信這種觀點而引用教證來作進一步闡明。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第七品中雲:“入滅定者,謂入實際,說真如名滅,此中息滅一切戲論故。”由此可見,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講法是極爲應理的。上述是現前地能境的體相與所增勝不共之功德。
庚貳(廣說所境空性)分二:一、宣說空性之深義;二、真實宣說具深義空性。
辛壹、宣說空性之深義
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
在無量功德中般若功德最爲第一,它是成就佛果的根本近取因。如同有眼目者能自在地引導無量盲人到達所欲的止境(目的地),如是以修道中的第六智慧波羅蜜多能毫無顛倒地明見正道與非道,以此便能攝取如同無眼般的其余施、戒等波羅蜜多之一切功德而趣達聖位佛果。
《般若攝頌》雲:“無量盲人無引導,不能見道入城廓,阙慧五度無眼導,無力能證菩提果。”倘若未以甚深智慧來攝持布施、持戒等功德,則終將不成出世無漏的波羅蜜多,而爲世間波羅蜜多所攝,以此即便是感果亦不過是人天善趣而已,不能獲得究竟解脫之果。比如果實的根本近取因是種子,其助緣是陽光水土,如是得成究竟佛果的根本近取因是般若波羅蜜多,其助緣是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羅蜜多,倘若這些因緣全然不具,則于得成佛果就根本無從談起。比如盲人,若無明眼者引導,非但不能到達所欲之處,且易跌落溝涯等險境。如雲:“一盲引衆盲,相牽入懸崖。”《大智度論》亦雲:“複次能與衆生大果報,無量無盡,常不變異。所謂涅槃,余五波羅蜜不能爾,布施等離般若波羅蜜,能與世間果報,不得名大。”當知前述布施、持戒等五度皆爲增勝圓滿第六智慧度所施設的方便,故一至六度是方便與方便所生的關系。《入菩薩行論》雲:“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生空性慧。”《般若八千頌》亦雲:“須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隨同恒河而入于大海,須菩提,如是五度波羅蜜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則至一切智智之位也。”亦如《金剛經》雲:“善現,如士夫入于暗室都無所見,當知菩薩若墮于事而行布施亦複如是。善現,如明眼士夫,過夜曉已日光出時見種種色,當知菩薩不墮于事而行布施亦複如是。”大般若智亦是修行者破除實執分別心、遣除二障種子的唯一對治法。
佛法中所說的功德盡管浩如煙海、說莫能盡,但可以總攝爲兩大類,即如有眼般的智慧功德與無眼般的方便功德。《大智度論》雲:“五波羅密如同盲,現前智度乃爲導。”在六度中如同盲人般之功德是施、戒等前五度波羅蜜多;如同明眼般之功德,是第六智慧波羅蜜多。若依無眼功德趣達聖果者,單憑此力絕無能至,必須借助或依靠明眼功德之引導方能到達所欲的究竟彼岸。由此可見無論什麼功德,若無般若(智慧)攝持,根本不能成爲出世無漏之功德,如是非但不能獲得佛果,且于出離生死輪回的聲緣羅漢果亦不可能獲得。如《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又佛經中雲:“若諸菩薩不住般若信解大乘,則于大乘中縱修何法,我終不說能得出離。”《大智度論》雲:“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是故當知,唯依勝妙空性的智慧才能真實地通達勝義谛、現證法界本面,如果僅僅憑借前五度功德之“自力”卻無法現見,必須依靠智慧之“它力”相應後,寂滅現行的分別妄執後才能現見。是故唯以出世無漏的智慧來攝持,方令前五度成爲出世無漏的波羅蜜多。龍樹菩薩在《集經論》中雲:“若能信解甚深法,便能攝集諸福德,乃至未成佛以來,世出世業皆成辦。”
行者當于佛陀宣說第二轉無相*輪的般若經中,了知大乘的有學道中主要是以智慧而修,爲使智慧增勝、穩固,故于二轉*輪中未作廣泛抉擇前方便五度波羅蜜多,而是著重抉擇了般若波羅蜜多。在學道修行的過程中不僅真實通達般若度甚爲重要,修習般若空性亦是成就佛果不可缺少的根本行門。若能具備智慧,則于世出世間的一切事業皆能究竟圓滿地成辦,依此便能直接遣除以至滅盡自他二利的種種障礙。此智亦並非無因無緣所生,而是依靠修積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資糧以及聞思了義的般若經部以及中觀論部等教義,方能逐漸生起,即所謂法不孤起,必仗緣生。其次第首先是由聞思生起相似智慧,依此逐漸起修後轉識成真實智慧,如是在方便福資的輔助或滋養下方得增勝、圓滿、究竟的無上智慧而直取佛果。《澄清寶珠論》雲:“如王入沙場,四兵亦隨王行,如是果位佛母一切智智之不共真因者,即是道…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