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爲外道之觀點,即不可思議我,僅是遍計之總相而已);亦不是一體關系;既不是我上具有五蘊;亦不是我依附于五蘊;既不是五蘊依附于我;亦不是五蘊的散亂堆集;亦不僅僅是形狀。若以離一多因來進行觀察,就能抉擇出我與五蘊的整體(聚集體)都不是實有的一異體,唯是假立的緣起顯現而已。如僧肇大師雲:“四大本無主,五蘊原是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若對五蘊分別再作具體的觀察,就能抉擇出各蘊也都是假立。以此逐漸深入探究時,可以抉擇出五蘊之基是無分微塵與無分刹那,其真實義則是人我空性,故所謂的人我亦不過是假立而已。依此見解修持,待第六無分別識圓滿現證時,即證悟人無我空性的境界。由于小乘聲聞許無分微塵與無分刹那爲實有,只抉擇了自相續五蘊與他相續五蘊以及外境色法的粗相爲空性。小乘緣覺雖抉擇了外境色法的細相空性,但此也僅屬于相似勝義的部分而已。依此亦能遮破人我及人我的執著,現證阿羅漢果。此廣破之理請詳見于《澄清寶珠論》。
在運用離一多因抉擇法無我空性時,首先將世俗萬法的粗相抉擇爲無實假立,如是再對細相作進一步的觀察就能抉擇爲無實有,亦就是將無分微塵與無分刹那都抉擇爲空性。如是遮破有邊後,再以相同的理論于無邊、二俱邊、非二俱邊進行類推、觀察亦能予以遮破,進而抉擇爲離戲大空性。
全知麥彭仁波切于大圓滿金剛智慧中自然流露而宣說離一多因的甚深理論,在《中觀莊嚴頌注疏·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如以微塵爲例(有些外道許微塵爲常有,內道有部許無分微塵是刹那實有法),彼等雖許爲成實獨一,然卻無有成實獨一的理由。否則,此獨一成實法上不能有其余之分別法,那麼成應除此獨立自相的微塵以外,其余的一切所知法悉皆無有。如是在一切所知的範圍內,若許何法爲實有也與此相同。如是安立爲實有獨一的微塵法,從方分的角度來觀察,衆生相續中所攝納的心識,能安立很多不同的異體分別識,在如是衆多的分別識中,何者亦未能見到一個自相實有的無分微塵爲所境法(也就是此微塵非能成爲衆多分別識的所緣境),那麼于彼所境上應有如是未見法的衆多分類。又從時分的角度來觀察分析,一切有情于劫、年、月、日、刹那的無量分別心中,何者亦未能見到一個自相實有的微塵爲所境法,那麼于彼所境上應有如是未見法的衆多分類。並且此實有的無分微塵既非心識,亦非寶瓶等法,亦不是其自體本身有多少所知法而有如是非爲成實獨一法的衆多分類。對此又反過來觀察,若以方分與時分的種種分別識,皆能見到一個實有的無分微塵爲所境法,那麼在其所緣(無分微塵)上亦可以安立如是衆多分類(也就是說,方、時的分別心有多少去見微塵法,如是于微塵上應有等同分別數量的衆多分類法)。其實諸法皆由分別心安立,從肯定的側面而言,“是”的反體有多少,如是亦應有相同的衆多類別,諸如是微塵、是細小、是所知法等,若于此等中認定何者是成實獨立的一體法或無論承許何者爲成實的獨一法,那麼在方分與時分的何者分別識面前皆不成所知,因此所謂的成實獨一體僅僅是立宗而已。或此無分微塵亦可再分爲無量異體,如是怎麼能安立爲成實獨一體呢?故于此等中無論認定是何者,均遍尋不得彼彼不可再分的成實獨一法。凡是有分類之法非爲一體,不能分類之法乃爲一體,若不將其安立爲一體的名稱,則于所知法的範圍內很難找到另外的一體法。
總而言之,于所知法的範圍內,無論何種自體,凡是勝義中安立爲成實獨一之法,那麼在方分與時分的無量心識面前,除此獨一的所緣外,其余的一切法、甚至任何一法亦皆應成非所緣境,此外亦不可能有其余的一個方分與時分之法。如是觀察的最終結論,此所說的獨體法,也並不異于心識外而單獨存在。若許存在者,應成不是獨一之法,因爲有分別故(是色法、不是心識等)。如果連分別自境的心識也不存在,那麼實有一體的所緣境亦應成不可緣,如是在種種顯現的所知法中,無論何者皆應成如兔角般根本不存在。故于一切所知的範圍內,成實獨一之法,過去沒有成立,現在亦不能成立,未來仍然不會有。然而方分與時分的諸法顯現仍是極爲明顯應理,亦無任何偏頗。如雲:所知範圍設一實,應成所知皆不現,所知一法不成故,無邊所知各明現。(設若在一切所知法的範圍內存在堪忍的一體實有法,則應成與般若空性相違之法,當知這樣的所知法應成一切時處都不能顯現。從勝義實相般若大空性的角度而言,堪忍實有的所知法在二谛中一法亦不成立,是故名言谛中顯現無量無邊淨與不淨的所知法都是依靠各自同類的因緣而明現相應的種種果法,猶如水月般,即是殊勝的緣起性空。)
唉瑪(極希奇)!諸法之法性,乃爲不可思議,極奇希有,倘若聽聞遍知此等者——善逝所宣等性的獅吼聲,則于智慧之身力能增上廣大,猶如一口能吞盡無邊虛空,其手能持斬斷現有戲論的甚深正理——文殊手中的寶劍,連一法也不成實有,諸法在空性中皆由緣起顯現,對此緣起性空的究竟真理,生起穩固、殊勝的定解,請將此理廣弘于世間生衆。如是上述甚深難測的殊勝理論,乃由自之智慧的力現而爲諸有緣善士宣說。”如是所說也。
由于所知法包括心法與色法或有爲法無爲法,一切所知法又是觀待因緣所安立,若不觀待名言的因緣而有之所知法決定不成立。然則不能因爲色法觀待于心識,而認爲色法有少許的獨立性,甚至將其推廣到絕對的獨立性。其實這少許的獨立性亦是由心識去了知的,乃爲分別心的所境,非真實智慧的境界。如是由分別心幻現的一切所知法絕無堪忍的自相實有,僅僅是分別心的假立而已。不僅所知法無實,且于能知的心識亦毫無實質,這是通過正理觀察、抉擇所得出的結論。是故應成派所運用的離一多因就能徹底破除四邊八戲,直接抉擇了離一切戲論的無遮大空性,所抉擇的正見亦是般若的大無遮見。
五.大緣起因:在經典中的《龍王請問經》與論典中的《中論》等皆已用到了“大緣起因”,其理論主要是抉擇一切諸法的本體皆爲大空性,亦是共同抉擇因果所攝一切諸法的本性或叁解脫門的一種殊勝理論,它涵攝了前述四因的全部理論,因此在五大因中最圓具權威的就是大緣起因,其之威力能摧毀一切實有的執著,同時遣除常邊與斷邊,故又被稱爲五大因中的“因王”。如本論雲:“由說諸法依緣生,非諸分別能觀察,是故以此緣起理,能破一切惡見網。”
應當如何認知萬法的緣起本性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論》中雲:“觀察一切所知法的大緣起因,是抉擇諸法自性不生,由因緣集聚後假立而生,無因則決定不生,顯現的諸法亦當體即空,毫無自性,因緣緣起法本如影像,遠離常斷、來去、生滅、一異自性的諸邊戲論故。若以相近真實法性的勝義理論來衡量時,除無欺緣起力所産生外,若于四邊生、四句生以及有、無、常、無常等中何者爲實有,都無法安立爲名言世俗法,故應成誹謗了一切名言。由是能以得出無實法猶如幻化、緣起顯現與空性乃爲一義的結論。是故唯有中觀宗所假立的一切名言現法極爲應理,以此便能成立世俗名言,以及四谛、叁寶等出世間一切宗派的名言。在此正理之王大緣起因中,攝集了金剛屑因等所有勝義理論,不以理論觀察時,一切緣起顯現之法皆能成立,一旦以理觀察時,因、果、體性何者亦不成立。此于《中論》等中有廣說緣起之理。如是在世俗中因、果、體性叁者的顯現而安立名言,在勝義中因、果、體性叁者即是無自性的叁解脫門,都是大空性的本體。如是二谛無別大雙運的具勝空性,乃爲修中觀道者所證之法界,亦即出生叁世佛、佛子的了義佛母。在安住根本慧定時,現空二谛一味無別的大平等性猶如虛空,超離分別意境,雖離言思,但以無念的各別自證智慧安立爲等性。在後得時諸法現相與夢境、影像、幻現、變化等喻相同,現而無有自性。如是具足甚深定解,以此妙慧分別二谛而安立此基道果,無誤現證並爲他人宣說,從現證的空性義中産生大乘道與果的一切殊勝功德。”是故對此甚深的金剛語,應當再叁聞思,反複觀察後運用在心相續中修行,此對修行者來說,是抉擇一切所知法最爲殊勝的竅訣。
總而言之,緣起法是內道大小乘所共同承認的。在般若大空性的基礎上建立名言的緣起顯現法是中觀派的觀點。在理解觀待緣起法的前提下,首以簡明易知的比喻來說明這一問題。所謂觀待者,如同此山與彼山、上面與下面、長短、大小、左右等皆爲觀待而成立之法。如果上面沒有,觀待它而有之下面依然不會存在。又如兒子與父親,亦是互爲觀待而成立的,如果尚未觀待父親之前就有了兒子,應成無父之子,或說勿須觀待兒子,而得有父親之名,那麼一切衆生在出生之際就應該成爲父親,此許有違于名言規律,故極不應理。如是能生因與所生果之間的關系亦與此理相同。若不互相觀待,永遠不能産生同類因之果法,譬如青稞的芽果必須是觀待青稞的種子而産生,同樣一切諸法並非不觀待而存在獨立實有,而是因緣緣起所假立産生的。如夢境中的第六分別識面前所現之法,或如無分別眼識前所見的水月等一切所境色法均有待于各自同類或特定的因緣而産生,其差別僅在于有境的分別識與無分別識。若以勝義理論觀察皆爲平等的無生大空性,其本性本無來去、生滅等相。如本論雲:“如日輪有蝕等別,于影像上亦能見,日影合否皆非理,然是名言依緣生。”其實現而無實之空體(影像),勿須勝義理論,僅依名言理論觀察亦不難易知,諸法現而無有自性,皆爲緣起假立。譬如,水月在尚未觀察的基礎上似有,以名言理論稍作觀察則知毫無實體,再進一步觀尋,此現而無自性的水月到底從何處來,住于何處,消失時去于何處等如是觀尋了不可得。如是諸法在因緣緣起聚合之時…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