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仰,應當適中而端身正念,端正身者,令不生起昏沈、掉舉、睡眠;肩臂平齊而住;頭部微俯,不能過于低昂或歪斜一方;舌抵上腭,氣息緩慢,出入自然,漸至微細無聲;手結定印。毗盧七法如應地作好後,開始修皈依、發心。
皈依:皈依是佛法的基礎,能啓開正法之門,既是每一位佛弟子入門的基本法則,亦是趣入佛門時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大乘者非以獲得世間圓滿與自我安樂、自我解脫爲皈依的目的,而是爲救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發心成佛,爲了成佛首先皈依。皈依的對境是上師叁寶,皈依之本體是內在的一種殊勝決心,謂從今以後直至菩提間縱遇命難亦不舍離上師叁寶,決心以佛陀爲自己的導師、教法證法爲所修之道、僧衆爲助道之友、上師爲究竟怙主,如是發自內心誠敬地皈依上師叁寶。
發心: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基礎,亦是區分大小乘的根本差別之一。菩提心的基礎又是四無量心。其分爲願心與行心兩種。若于寂靜處觀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等,以善心觀念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甚至獲得解脫成佛之究竟安樂,爲願菩提心的學處。進而以六度、四攝廣行饒益衆生的一切事業,爲行菩提心的學處。
首先,略述對治貪嗔癡等粗相煩惱的修法。諸佛菩薩及諸大恩上師,以愍念衆生之大慈大悲心,于大小乘的經論以及修法竅訣的法要中宣說了許多攝于止觀中“寂止”的殊勝修法,以此便能摧伏(壓製)五毒的粗相煩惱。
對治貪欲心之修法分叁:不淨觀,醜陋觀,白骨觀。
不淨觀者:若于某一身體生起貪欲等執著時,則當了知身體是叁十六種不淨物組合而成的,所謂叁十六種不淨物即牙齒、頭發、指甲、皮肉、骨漿、膿血、肝膽、肺腸等等。並于七孔排泄出來的諸如眼眵、口涎、鼻涕、屎尿等亦是臭穢不堪的種種不淨物,如是以致數數觀修。又爲調治以致寂滅對色、形、觸、供奉等貪著心,首于屍陀林及棺材中那沈靜不動的屍體作推理、觀察,則知自他身體悉皆無別,如是了知、數數作意觀修後,能對治無明妄心等貪欲執著。
醜陋觀者:分別有浮腫、蟲噉、皮肉變紫、青瘀、紫黑色、腐爛、膿爛、皮肉零落之骨架、肢體分離的九種觀想法。凡是對引生貪欲的身體觀想爲浮腫、蟲噉等陋惡相,以此能有力地遣除粗相的觸受貪執;又複觀想皮肉變紫、青瘀、紫黑色而流溢膿血,如是觀修後能遣除對膚色的貪執;又複觀想皮肉墜落時的腐爛、膿爛及皮肉零落之骨架與肢體分離等,能有力地對治于形體生起的貪執心。
白骨觀:若于色、形、觸等耽著不舍而深生欲惱者應修白骨觀,因爲白骨觀是貪欲心最有力的對治法。《俱舍論》第六品雲:“爲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鎖,廣至海複略,名初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系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在四生中的胎生本性乃爲骨體,故爲寂滅貪執肉體之心應修白骨觀。在如是修習時,首先觀想足趾、眉間、額間的皮肉脫落,露出白骨,心專注于此而修,隨後依次觀想自己身體上下的皮肉亦在逐漸膿爛、墜落以至全都露出了白骨,如是觀修勝解之力至白骨逐漸增多,從自身白骨漸遍一床、一房、一寺、一邑、一國乃至遍滿大地及海量之際充滿了白骨。于所廣事,又複漸略而觀,逐漸少至自身白骨,爾時僅于足趾觀有皮肉,此外身體皆爲白骨。又以勝解力觀,如上所述,從自身白骨漸增、漸廣至海量際,又複漸略觀至自身白骨。爾時至額間的一半觀有皮肉,僅于眉間拇指許露出白骨,並一心專注一緣湛然而住。依此殊勝修法決定能有力地摧伏貪欲煩惱之心。
對治嗔恚觀修慈心:以叁界輪回中的一切衆生皆爲尋求自己所欲的安樂,不欲感受任何痛苦,如是將心比心、彼與我同而數數作意。彼諸衆生皆以無明癡心而顛倒迷亂,無意義地廢舍了自己的善業與安樂,感受無量痛苦,念此甚爲可憐。彼等亦曾多次作過自己的父母、兄妹、子女、堂親、表親、利樂自己之人、有善心可靠之人,對一切衆生皆以如是十種作意來平等觀想後,當以慈善之心來護念衆生,爲利衆生獲得安樂而發心,在自相續中必須要生起這樣慈善的心所。如是生起慈心後,應反複修煉。首先從少數衆生,觀修漸至周遍一切衆生而數數作意,安住四禅之一。以慈心故無一怨敵,當以慈善之心來觀照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如是安住而修者,乃爲真實的慈叁摩地修法。
修習慈叁摩地的障礙是九嫌,因爲修法時,相違慈心的主要是嗔恚心,其因是九嫌故。依慈叁摩地之修力便能摧伏嗔恚煩惱之因。所謂九嫌:即是對自己過去作害、現正在作害、未來仍會作害的怨敵;自己的親友亦當如是推知有叁種;他人利濟我之仇人亦當如是推知有叁種,共爲九嫌。以此觀修而應數數作意。修習慈心將會獲得人天護佑、非人保護、第六意識感受衆多安樂、身體安樂、不爲毒害、不爲武器所害、所辦事業無勤自成、以梵天爲生處這八種功德。
對治癡心觀修緣起法:叁世內外的一切諸法皆爲因緣緣起和合而生,此外無一造業與受果報的單獨作者,遠離常、斷二邊,如是抉擇後反複觀修至遠離無明癡心爲止境。
對治傲慢的修法是界之分類:傲慢分別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種。慢者:認爲我與中等人相比,功德雖然同等,但亦超勝了下者而生起慢心;過慢者:認爲我與上等人相比,雖然功德平等,但超勝了中等人的功德而生起慢心;慢過慢者:自居高位,認爲自己已超勝了上等人之一切功德而生起慢心;我慢者:于五蘊生起我與我所執;增上慢者:自己本未獲得上者之功德,卻妄爲自己已得而生起慢心;卑慢者:觀待上者而言,我之功德雖有不逮,或懸差少許,但認爲自己還是不錯而生起慢心;邪慢者:其之所作本非功德而爲過失,卻顛倒妄執爲功德而生起慢心。
寂滅七慢之方法:即是將自相續五蘊分析爲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又將前四大之每一大種分析至極微塵。其識分析爲苦、樂、善、惡等異心,最後分至無分刹那。如是分析並依此觀修,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身體,畢竟是塵的自體,如分類衆多的青稞、大米堆聚時稱爲蘊。如是五蘊以妙慧來分析有五大類,每一類又可分析衆多,並且此等皆爲刹那生滅的本體,當以妙慧來反複觀修而能摧伏對聚合體、獨一體、常法相等所生起的執著,以此漸能了悟人無我空性的境界。
對治猛厲分別心之修法——數息觀(安那般那觀):因爲我們的分別心如同狂象、野馬一樣奔馳不息,通常難馴難服,刹那刹那起伏不定,絕大多數人都被那此起彼伏的分別心攪惑得心神不定、不能自主、苦不堪言。爲能調治分別心,故遍知佛陀廣設方便法門,令修行者首先收攝、調治粗相的分別心,如是逐漸能獲得寂止之功德,其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數息觀。
在修習時,自己一心專注氣息之呼、吸,如是數數觀修後,就能收攝無始以來漂浮不定的分別心,使其集中一處、得到安住。呼氣時意數十次:並次第不斷、不亂而一心專注。吸氣時,心隨氣進入,呼氣時,心隨氣外出。在出氣時,當意念氣體從鼻尖垂直足趾之間而專注觀修。如是呼、吸的氣息,實際上亦爲八種微塵所組成,隨氣而行之分別心亦是刹那法,這樣認知觀修後,逐漸就能收攝、摧伏無始以來那奔馳不息的分別心,使之寂然安住。
上述摧伏煩惱的幾種修法,觀待聖者而言,雖非真實的正行修法,亦不能直接根除一切習氣種子,只是對煩惱的一種強力壓製而已。但相對于具有粗重煩惱的初學者來說,其摧伏煩惱之力,是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修法不可比擬的。如同一位特別饑渴的乞丐,雖然必須飲用真實食品才能解決饑渴問題,但亦勿須飲用天人的甘美飲食,僅依粗茶淡飯即可。如是初入佛門之學修者,因五毒煩惱甚爲粗重,首先若不采用強力辦法而僅觀一些普通修法,則不易摧伏貪欲煩惱等怨敵。如果一旦忘失了正知正念、被無明所轉,則僅以一念之差而毀犯清淨戒行,待身壞命終之後,只能毫無自主的被煩惱怨敵押送于地獄等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因此佛說:“男女貪欲引大患,男歡女愛輪回根,淫戀情欲惡趣本,爲伏貪欲煩惱敵,佛說二種甘露門,即不淨觀數息觀,摧伏貪欲具強力。”無明乃衆生之病因,重症乃衆生之我執,以顛倒迷亂的我執妄心耽著而追求心理上、生理上所欲求的快樂,並顛倒辨別認知爲常、樂、我、淨而生起貪欲之心,當知貪欲是一切煩惱過患的根本,多數衆生皆由貪之不得而起嗔惱、造諸惡業,特別是淫欲之貪最爲嚴重,有貪中敵王之稱。世間諺語亦雲:“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由于無明衆生患有貪欲重病,當以不淨觀等修法來先療重症疾苦。雖然不淨觀非爲根除疾苦之特效藥,但能有力地控製病情蔓延,故亦是良藥之一。通過此等修法之教義思維方能明知世間諸法苦、空、無常、不淨、無我等真理,以此理智就能對治貪欲惱病的發生,以致最後連根拔除。故此甘露妙藥能助理初修者獲得實際的利益、殊勝的甘露法味,真正享受到屬于自己擁有的生命,不至于茫然無期的空耗人生而踏上真實的菩提正道。
二.正行:無論是修學顯宗還是密宗皆需堪能自心、使之獲得穩固而施設次第修法,行者亦應依次修行。彼亦,若斷五過、依八種對治行、以六力、四作意、九種住心法,則如次生起五種定相,最終成就具足輕安的寂止。
一般來說,不成禅定有五種過患之障:即懈怠、忘失聖言、沈掉、不行對治、雖滅沈掉亦強行對治。前二者于等持之加行作障礙,中者于等持之正行作障礙,後二者于等持之增上作障礙。若欲斷除五過者當依八種對治行:即信、欲、勤、輕安、正念、正知、思、舍心。前四者能對治懈怠,中二者能對治忘失聖言與沈掉,後二者能斷除不行對治與強行對治。然則修習如是等持亦需具足六力:即聽聞力、思維力、正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如是依次修持四種作意性的九種住心方便…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