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修法之精要歸納而進行敘述的。
此分爲二:人無我爲主之單空修法,圓滿法無我之真實勝義修法。初者分二:略說,廣說。
略說:《澄清寶珠論》雲:“眼耳等六識並非是我,因爲彼等即是從多及無常故,只是從牙至皮膚之間一切地、水、火、風、空、識界,即于聚含六界者,假立並執著爲補特迦羅,而無有實我。譬如,日幕之時,因眼識不明而將花繩誤爲蛇相,便生起蛇執之心。爾時,若不依燈緣等,則不能消除彼執。如是花繩如諸蘊,黃昏不明眼識者如迷緣之無明,蛇執如我執,猶如在黑暗中,手摸尋蛇,雖手未觸彼,然尚未消除蛇執而心生恐怖。如是觀察全身,頭非我、手非我等已了知,亦未得我者,然于無我未生定解者,即是其觀察尚未究竟的緣故。若彼暗室中挂上一盞燈火,照明一切時,了達所見之蛇,即是花繩,此處雖無蛇相,而將花繩迷爲蛇相。如是現見此境無蛇,自然就能消除蛇執。依此五蘊之我執,除假立以外一無所有,若能如是斷除一切懷疑,繼續修持彼義,方能現量證悟無我也。”龍樹菩薩在宣說人無我空性的修法時,亦例舉如是比喻說:在夜幕降臨的黃昏時,一人由于視線模糊不清,將一條黑繩誤爲蛇相,心裏疑懼不堪,爲除懼苦,拿來一盞明燈照見,方知非爲蛇體,而是無有生命的黑繩,因此當即頓然消除疑懼之心。雖然黑繩的存在尚未消失,但已完全肯定了繩上無蛇,與此相同,由分別習氣刹那幻有的五蘊雖然名言中存在,但五蘊上的自相我決定無有,若能真實通達此理,則已了悟人無我空性矣。
廣說: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雲:“若諸煩惱、業身、作者及諸果報等一切諸法皆非實有,如尋香城等,諸無明凡夫卻將無實顛倒執著爲實有。觀尋到底何者爲實?若爲真實者,當如何悟入?如是善加觀察,方知內外諸法了不可得。若能永斷我與我所等執著,才能徹底悟入真實性義。悟入真實者,即: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皆應從入中論求。”又雲:“修觀行者,若欲悟入真實,欲永斷煩惱及諸過患者,應當了知何爲生死根本,若能如是知已,明見俱生我執乃爲生死之本。又見我是俱生我執的所緣境,其實此我遍尋不得、當體即空,以此便能斷除俱生我執,由斷彼故,則能永斷煩惱及諸過患。”故于此我唯應再再地詳加觀察,到底何爲我執之境?何者爲我?如何觀尋的方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觀住輪番淨心法》中爲我們明示雲: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叁有輪回諸過患,由自心力煩惱生,
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此者分叁:如何修持,彼于相續中生起之量,彼之必要。
今初者、如何修持:
尤爲引生貪心境,以意明觀于自前。
彼者可分爲五蘊,首觀色身諸相狀,
血肉骨骼髓及脂,皮髒諸根與支分,
便溺蟲發指甲等,所有不淨之諸物。
地等諸界之聚合,各各複分多種類,
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塵性。
一一次第分辨時,觀思何者可生貪,
除此零散不淨物,所謂之身別無余。
不淨之身如幻輪,脈骨糞便之聚落,
猶如水面之浮泡,見此性已正念住。
彼念相續消失時,受想行識各自性,
析爲異體亦伺察,猶如水泡與陽焰。
芭蕉幻事現見時,彼亦毫無貪執處。
知此正念之相續,未散之際善護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續當移觀余法。
如是不淨之諸物,毫無精華之蘊聚,
雖生不住刹那滅,對此應當正思惟。
往昔所生無邊法,一切世間今已滅,
以至現未亦複然,所作性故哀傷因。
一切衆生定死亡,死緣忽至亦不定,
叁有所現一切法,遷變性故當思惟。
總之諸行皆無常,各自具有異相狀,
相應盡力以慧觀,次第明觀而思惟。
何時所貪蘊聚境,現見猶如閃電雲,
與水泡般搖動性,至此意念之相續,
未散之際思此理。複次衆多聚爲蘊,
各蘊每一刹那間,皆爲痛苦之本性。
縱現樂亦遷變性,生起痛苦之因故。
諸蘊乃爲苦根本,叁有所生皆痛苦。
如是盡力作思惟,此皆蘊聚過患故。
凡是漏法五蘊中,應知即使針尖許,
無不皆爲苦與患,諸蘊故爲痛苦源。
猶如不淨汙泥水,火坑以及羅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然此痛苦所依處,
異體無常蘊聚中,何者乃爲所雲我。
設若觀察我本空,河流及雨空屋般,
如是知引定解生,乃至未散此中住。
若散失時則複然,如前依次作觀察,
有時亦于無次第,種種觀察任一思。
于此數數作觀察,有時觀察他蘊聚,
有時觀察自蘊聚,有時觀察諸所作。
貪著何亦如此破,總之思察此四者。
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輪轉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于此種種所緣中,
心能明確諸觀察,應入相續不間斷。
如草一一燃火般。我于往昔諸時中,
心生非理之作意,寂滅分別衆相續,
此位安置觀察修。設若生起疲倦時,
對治伺察無力爲,諸煩惱亦尚未生,
于舍性中而休息。一旦倦消複原力,
又複如前分別察,如是伺察之心識,
正知正念而安住。設若忘失正念時,
煩惱又複再生起,見敵應持兵器般,
分別伺察再發起。如黑暗中現光明,
如是伺察分別心,縱小于惱能妨害,
大者治惱何須說。輪回有爲諸過患,
如是觀知有多少,無爲涅槃量亦等,
當知無上寂清涼。
二者、彼于相續中生起之量:
何時修後于自他,五蘊及諸有爲法,
了達異體及無常,痛苦本性與無我。
內心生起勝定解,勿須功用勤作中,
諸法見如破爛相,時能摧伏煩惱矣。
遠離煩惱波浪故,此時無濁之意海,
類似聖者自在境,獲得寂止叁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看視心性證勝觀,
此仍叁乘所共許,亦爲最初入門道。
叁者、彼之必要:
何時緣起如幻化,諸法本來無生故,
無有法我空性中,遠離一異等二邊。
無二平等法界性,乃爲大乘道所證。
殊勝光明之法界,亦爲善逝如來藏,
了悟此性即證得,不住有寂大涅槃。
此乃勝淨與大樂,大無爲之恒常法,
本具功德之大我,無上般若波羅蜜。
無上秘密精藏義,俱生義之大樂界,
以致自生智慧體,此中圓滿諸佛法。
彼依上師之竅訣,直接解說大圓規。
是故大乘顯與密,共同前行淨心道。
破裂有爲迷亂網,分別觀察乃善道。
首以分別觀察力,製伏起惑之相狀,
生起蘊空定解後,離叁界之願貪求。
此後次第諸緣相,漸近寂滅于空性,
所斷對治不求故,遠離偏袒諸貪執。
無貪大悲之現相,法界空中如鳥翔,
無畏遊戲叁有中,獲得佛子聖果位。
依靠如是之聖教,寂止勝觀道前行,
清淨心之諸行相,已說叁乘深要道。
清淨心之諸行相,分別伺察愈修持,
如是如是煩惱減,煩惱如是愈減薄,
如是易于修寂止,如火所煉之純金,
耐錘且易變衆形,無貪之心亦如是。
何者天界千年中,于叁寶處皆供養,
所需一切之資具,何者僅于彈指頃,
心識觀念一切法,痛苦無常空無我,
經雲此較前福德,無計其數而超勝。
宣說大乘四法印,八萬四千法蘊者,
此二功德說同等。如是善說修彼後,
則以深廣智慧藏,于千百萬經部中,
精要如理修持後,無難速詣解脫果。
此說善根濁世過,尤被此患迫害衆,
以離貪法甘露力,願得寂滅之果位。
麥彭文殊歡喜著。茫嘎拉(吉祥圓滿)!
全知麥彭仁波切又于《修持淨心之行引導》中明示:
頂禮金剛上師!
修持淨心之行引導時,以如法的行爲在寂靜處安坐,思維暇滿難得等理後,對修法生起歡喜心。在自己的頭頂上明觀世尊釋迦牟尼佛,周圍有大小乘的很多僧衆圍繞。如是明觀後,于彼等敬獻七支供,口中稱頌:“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當作是念:在此一座中願我與一切有情的心相續中,皆能生起淨心之行的修習次第,並從內心深處以猛勵敬信而祈求加持。複作是念:願諸有情獲得圓滿佛陀的大寶果位而修持淨心之行引導次第。首先將對引生自己貪心或其余的對境觀想如屍陀林解剖屍體一樣,從右眼開始各分爲皮、肉、骨、內髒等不淨物,以意將叁十六種不淨物各各分細至究竟微塵,內心則能明知身體的種種過患。複于身體的骨肉等各各作歸類:堅硬的屬地大,暖熱的屬火大,動蕩的屬風大,血液小便等潮濕屬水大,孔隙竅穴屬空大等。以慧眼觀視,彼諸法相非爲一體,猶如凶殘的毒蛇集聚一處,蘊聚的身相亦是虛假的。當知其坐修時間不拘長短,乃至自心尚未如是明現之間應不斷修習。經藏中雲:“譬如大米、青稞、黃豆等堆聚一處,智者士夫明鑒此是大米,彼爲青稞”等。同樣對蘊聚之界分析、伺察時,能認知此蘊聚上有如是如是之異體法。
首于色蘊分析:如是一次明觀後;再于受蘊分析:其分爲苦、樂、舍叁種覺受,樂受又分爲見美色、聞妙音等多類,各類又分爲多種,于此種種覺受進行分析、伺察;複次想蘊:有善惡之種種想,分別又有柱子、寶瓶、象馬、男女等很多不同界性之想,故于想蘊亦應生起是各種異體法的定解;複次行蘊:生起心相應受、想以外的心所、作意、接觸等各種皆爲行蘊。此又可以分爲多種:諸如相應善心所的信心、慚愧心等,相應惡心所的無信、無慚、貪嗔等衆多分別心。其中如貪與不貪之心所,若以境、時、相而分則有無量,故意念行蘊亦即多種法而作伺察;複次識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識,其各者亦有衆多分類而…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