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222

  ..續本文上一頁萬五千頌》等中雲:“見道菩薩欲得佛果,七天就可以成就。”因而以此所證之功德,內心最勝歡喜。

  如此勝喜功德約有四種:

  得出離心:菩薩在登地以前,雖然有修種種道行,但其所依不過是世間有漏之善心而已,出世間的無漏善心從未有過。現以超凡入聖之般若智力滅除了生死解脫的一切障礙,故生死大事已得解決,從此以後勿須沈溺輪回苦海,亦不枉受重苦逼迫,且于自利利他等無邊功德亦皆獲得,到達了所欲的目的地,故內心最勝歡喜。

  破人我相:世間凡夫之所以不能得到真正歡喜,其主要原因是有我相、人相等實有執著,由此難免恩怨交雜,煩惱相纏,各有種種觀念而苦多樂少。登地菩薩則以般若智慧打破了部分的人我妄執,了達我與他人本來平等,彼此之間的相處亦就自然歡喜和諧,沒有二取的分別念執,身心都很輕安自在,故內心最勝歡喜。如《華嚴經》雲:“身心微妙,喜樂輕安。”

  法喜充滿:此雖然是佛教中的常用術語,但真正獲得法喜充滿者,唯有登地以上的聖者。因彼聖者菩薩不但于聞思上獲得了殊勝法益,且于內心相續中已實際體悟到了法的甚深本義,輪涅所攝一切諸法的本性亦皆一味地品嘗到了,因而不但身心充滿了無爲的喜樂,並且令衆生亦聞而生信、見而生喜,乃爲真正的法喜充滿,故內心最勝歡喜。

  離諸怖畏:佛陀將世間人常遇難免之怖畏等苦略概爲五種。不活畏:“活”是生存之義,亦即需要很多條件來維持這個生活,如我們現量所見的世間常人,皆爲生活起居而勞累奔波,並經常擔心生活無法維持;惡名畏:對世間常人來說,非常重視名譽,若名譽稍被損壞心裏就十分哀傷、難過,故平時格外謹慎而導致虛榮心很強;死亡畏:“死”是一期生命的結束,多有世人皆求自己長生不老、永恒不滅、不欲死亡,故一旦死亡來臨之時,總是非常恐懼;惡趣畏:每個衆生都希望得到善趣安樂,不欲惡趣痛苦,然爲惡業所牽亦無可奈何;大衆威德畏:有些人雖然私下較爲善談、話語滔滔不絕,但一到大衆場合就不能善說如流而結舌語塞。登初地菩薩已遠離這五種怖畏而獲得自在,故內心最勝歡喜。《華嚴經》雲:“始得入初地,即超五怖畏,不活死惡名,惡趣衆威德,以不貪著我,及以于我所,是諸佛子等,遠離諸怖畏。”

  子肆、能力功德

  亦能震動百世界。

  此說初地菩薩不但具有最勝歡喜的無漏功德,且以自己所證功德之妙力,亦具有在一刹那間震動百世界的能力。《極顯童子經》雲:“善男子,是故菩薩第一地所住之相者,若欲求之刹那頃動百世界,往百如來刹土等。”《華嚴經》雲:“則得百叁昧,及見百諸佛,震動百世界,光照行亦爾。”

  子伍、增上功德

  從地登地善上進。

  獲得見道位的菩薩,非如異生地的費力勤作,並從此地登上彼地亦是善妙上進的,亦就是說從初地到二地,以至于佛果等地道皆歡喜進取。因爲登地菩薩已經現證無我的空性智慧,具備種種善巧方便,諸精進力亦是任運自成,加上福德亦非常廣大,故于地道功德不斷地相續增上,速能獲得佛果。如同雄鷹在虛空中翺翔一般,勿須用力而自由自在地飛翔,諸大菩薩善妙增上地道之功德亦複如是,此乃聖者菩薩不共之功德力。

  癸叁(滅盡惡趣功德)分二:一、真實;二、比喻說明。

  子壹、真實

  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盡。

  登地菩薩已經獲得出世無漏的戒體,恒時不造惡業,故已滅盡地獄等一切惡趣之道。又彼菩薩已真實趣入聖道地位,現證了法界本性,是故從此以後連異生地亦悉皆永盡,根除生死流轉,超出叁界輪回,並于聖位中永不退轉。

  由于菩薩相續中已經具有無漏淨戒之功德,恒時不造惡業,此後于生生世世中皆無垢染、破損、穿漏而任運自在地受持清淨戒行,故能滅盡一切惡趣之道。律經中雲:“清淨戒律之功德,本具閉塞惡趣門之力。”又見道菩薩以入定的空性智慧一刹那間斷除二障的遍計種子,雖然非如二地以上菩薩能以修道智慧來遣除二障的俱生種子,但由空性智慧的力量已經不會産生凡夫那樣有力的現行執著,其無力成爲輪回之因,故能永盡異生地。所謂異生如《叁摩地王經》雲:“在六道輪回中依各自不同業感所生,故爲異生。”因此見道菩薩不但是遠離了趣入惡趣道之因,且連善趣隨有漏因緣所生之異生地亦永遠滅盡,徹底超脫了叁界輪回,獲得自在等殊勝安樂。

  設有疑問,既然初地菩薩永盡異生地,爲何仍于六道受生?答曰:聖者與凡夫受生不同,異生凡夫無有自在,生無定處,皆隨自己的業風所轉,造惡業則墮落叁塗,行善業則上升人天善趣,毫無自主全由業力支配,故是隨業受生。而聖者已現見圓滿的法無我空性,由智悲力泯滅了現行煩惱的執著,永斷叁界輪回之因,彼示生世間,並非無有自在,而是乘著自己度化衆生的悲願而來,故是隨願示生。如《現證莊嚴論》雲:“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圓覺經》亦雲:“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爲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複雲:“菩薩入世間、現異形、行化度皆依無始清淨願等。”

  子貳、比喻說明

  如第八聖此亦爾。

  經雲:“諸有智者,當以譬喻令解。”爲除小乘弟子對大乘法所生之邪見,故例舉小乘共許之比喻來說明大乘法乃真實佛語,應該深信不疑。因爲如同小乘第八聖位,大乘中亦有,即初地見道位,故頌文中說此亦爾。

  小乘中有傲慢聲聞與具證聲聞兩種。其中傲慢聲聞本來少無所證,卻妄以爲自己有所證悟,故根本不承認大乘法,認爲般若中觀等法非佛所說,是受魔加持的龍樹所臆造。爲除彼之疑惑與邪見,樹立起殊勝的正見、深信大乘叁寶,了知大乘中亦有類似小乘的道地分位,爲使他們加深理解,故以比喻來進一步闡明這一問題。

  小乘與大乘所許的叁寶體相略有不同,小乘認定的叁寶體相在《俱舍論》中雲:僧寶:即是有學道聖者與無學道阿羅漢聖者相續中生起的道谛爲真實僧寶,彼等根本不承許聖者的身體爲僧寶,認爲身爲苦谛;法寶:即是教、證二法,其中教法涵蓋一切佛法,證法則爲涅槃(滅谛);佛寶:同樣不許佛身爲佛寶,而認爲佛陀相續中的無學道之道谛爲佛寶。

  大乘在講述叁乘中的小乘時,承許凡夫學道、一至七聖位、四果羅漢是有學道與無學道中的僧寶。承許所修學的教證二法爲法寶,圓滿斷證功德者爲佛寶。

  小乘的道果層次分有八種聖位: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來向、不來果、羅漢向、羅漢果。

  安住預流向時,只圓滿見道入定的前十五刹那,許此爲小乘的見道位。至預流果時,圓滿入定于第十六刹那以上,許此爲修道位,至羅漢果時許爲無學道。

  何故將預流向許爲第八聖呢?因爲小乘中的四向四果,是從羅漢果的聖位一直往下數,數至預流向時,爲第八聖位。小乘在見道位主要斷除的是煩惱障之遍計種子,遠離的是有邊部分,以智慧所現見的是圓滿之人無我空性。大乘于見道位所斷除的是煩惱障與所知障的遍計種子,入根本慧定時遠離的是四邊八戲,以甚深智慧所現見的是圓滿之法無我空性,並且大乘初地菩薩,尚具有刹那現見百佛等不共功德。此等皆于小乘聖位中未曾相似具有,這亦是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差別。此二之間的相似之處,若詳加觀察仍有天壤之別。小乘自宗亦許得第八聖位時,雖未超出叁界,然亦不會轉生惡趣,唯生善趣。如小乘經雲:“獲得預流向,滅盡惡趣道。”是故在此勸導傲慢聲聞:汝等應該正信大乘佛法,切莫妄加誹謗而應自伏慢心。永嘉大師雲:“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

  關于小乘的四向四果,小乘的《俱舍論》第六品與大乘的俱舍論(《阿毗達摩雜集論》)及《現證莊嚴論》的諸多注釋中皆有依漸門次第而得四向四果,亦有不依次第頓超而得聖位等詳細論述。然于此處僅依漸門次第略爲講述(四向、四果皆依對治與其對治的結果來分位):

  預流向、預流果者:前者圓滿了入定的十五刹那,獲得見道位,其智慧直接對治的是欲界煩惱之遍計種子。後者圓滿入定于第十六刹那,如是安住者爲預流果聖者。

  一來向、一來果者:小乘將所斷欲界的俱生煩惱障各分爲粗、中、細叁品,每一品各又分叁,共分爲九品。于采用遣除的對治法來修行時,粗細煩惱障依次而滅。至此欲界的六品俱生煩惱(粗大煩惱、粗中煩惱、粗細煩惱、中粗煩惱、中中煩惱、中細煩惱)全然滅盡,屬于修道位。由此彼者尚須在欲界中轉生最後一次,因爲還有細品的叁種煩惱尚未滅盡故。所謂向者:即是無間道正在運用智慧的武器來對治煩惱的怨敵時,爲一來向,與此同時而堅守崗位的爲一來向聖者,到第二刹那滅敵獲勝時的解脫道,爲一來果,如是安住者爲一來果之聖者。

  不來向、不來果者:雖然未能超出叁界,但絕對不趣欲界,唯生色界無色界處。其向者:見道後産生的修道智慧,即是無間道正在以智慧來對治欲界的七至九品最微細之俱生煩惱時,爲不來向,到第二刹那全然獲勝時的解脫道,爲不來果。如是安住者爲此中聖者。

  羅漢向、羅漢果者:前者屬于有學道中的修道所攝,斷除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之無間道,第二刹那時獲得解脫道,亦即後者羅漢果之無學道。其向離果僅間隔一刹那,待滅盡應斷之一切障礙,無間趣入羅漢果位之時,圓滿究竟了小乘的無學道。

  關于頌詞中的第八聖位,格魯派宗喀巴大師與薩迦派果仁巴大師的說法略有不同。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中說:第八聖位是預流向,非預流果(從羅漢果數至預流向)。

  果仁巴大師在《入中論釋·斷邪見論》中雲:雖然隨般若經講:從羅漢果往下數至預流向時是第八聖位,但這裏不應該隨此經典所講,而應該遵循無著菩薩在《阿毗達摩雜集論》中所述的觀點,即第八聖位乃爲預流果非預流向(從羅…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