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229

  ..續本文上一頁空,雖然遠離毀犯戒行之不善法,但尚未遠離心行執著,因此其戒行亦不得究竟清淨。《大集經》雲:“若有菩薩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薩,名诳如來。”是故《大智度論》中雲:“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如是所說也。

  壬貳(贊戒度)分二:一、真實贊戒;二、諸菩薩如是持戒住相。

  癸壹(真實贊戒)分二:一、劣體亦須具持戒;二、戒爲諸功德之依處。

  子壹(劣體亦須具持戒)分二:一、離戒之過患;二、具戒之利益。

  醜壹(離戒之過患)分四:一、離戒者不得善趣之過;二、樂果一次受盡之過;叁、惡趣中難得解脫之過;四、爲除諸過而施後說戒律。

  寅壹、離戒者不得善趣之過

  失壞戒足諸衆生,于惡趣受布施果。

  在一期生死的修行過程中倘若毀犯了清淨戒行,這樣失壞戒足之彼諸衆生,當來必定于惡趣生處感受以往布施等善法之異熟果報。

  一般來說,修持戒度較布施度尤難。然彼登地以上之菩薩已經具足了無漏淨戒之功德,對他們來說生生世世亦不會再有毀犯戒行的過失而最極清淨。但是觀待異生凡夫來說,若能在布施的基礎上受持清淨戒律,當于人天善趣中感得最勝圓滿之財富。彼諸衆生倘若失壞了戒足,當于叁惡趣中感受以往布施之果報。這裏將“戒”喻如雙足,如人依靠自己的雙足,能夠自在的出入往返,以致趣達自己所欲之彼岸。如果失壞了戒足,則非但不能獲得解脫的安樂,且連人天善趣的安樂亦將無法得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若有不受如來戒,尚不能得野幹身。”佛于《大般若經》中雲:“我若不護淨戒波羅蜜多,當生諸惡趣,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由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能得一切智智乎。”如是毀犯戒行者,即便是往昔生中行過布施,其果報也唯有在惡趣中成熟、感受。諸如龍王、大力鬼王,被視作寵物、受用圓滿、安樂無憂的哈巴狗、波斯貓等皆爲這一類的果報現前之例。這亦表明了因果絲毫不虛的真實所在。《戒經序》雲:“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人天生,亦不至菩提,是故有智者,常應護淨戒,勿令有毀損。”《遺教經》雲:“若人受持清淨戒,是則能有善法樂,否則善法德不生,當知戒爲德所依。”因此初學之異生凡夫應當在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的基礎上受持清淨戒律甚爲重要。因若無有淨戒功德,則叁摩地無從生起,若無定力來澄清昏濁的無明妄心,則無法生起出世的無漏智慧,若沒有無我空性的甚深智慧,則不能斷除二障種子。由此決定不能獲得小乘、大乘的解脫果位。《月燈叁昧經》雲:“無物能將此定來,必由淨戒之所起,欲得此叁昧妙定,故當受持清淨戒。”所以善持清淨戒律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怎樣才能受持清淨戒律呢?首先應當通過如理思維來引生兩種善心:一是以觀輪回的過患來激發我們厭棄世間之出離心;二是以觀涅槃之功德來引生行者希求解脫道之信心。在這樣分明取舍、具有正知正念的基礎上,就會如律如法地受持淨戒。諸多戒律的經部如《別解脫經》、《律本事》、《律上分》、小乘《俱舍論》等戒經論中皆如是說:若無真實的出離心,則于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密乘叁昧耶戒決定不會清淨受持。由此可見,叁乘戒律都是建立在以出離心爲根本的基礎上。《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其賢首品雲:“家是貪愛系縛所,欲使衆生悉免離,故示出家得解脫,于諸欲樂無所受。”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雲:“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欲有樂縛衆生,故先尋求出離心。”在了知出離心的重要性以後,具體應該怎樣來生起出離心呢?又于《叁主要道論》中雲:“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世欲,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通過思維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果不虛、輪回苦性這四種前行的本體,就能斷除對輪回的貪著,從而鞭策行者厭棄世間、尋求解脫而增上出離心。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亦在《忠言心之明點》中雲:“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舍棄。”如是反複觀修,以致于生起如量的出離心。其生起之量當如《叁主要道論》中所雲:“修已于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生出離心。”或如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又于《勝利道歌》中所雲:“于諸輪回盛世富,不起羨慕之心念。”也就是說,心裏對輪回中所謂的一切安樂,不再生起少許的貪戀,而能象棄唾液般遠離。在生起這樣真實出離心的基礎上,爲求解脫而發心受戒,就能獲得清淨戒體。

  其次于受戒之後,再明辨取舍學處,務必使之熟谙于心。時常憶念持戒功德、破戒過患,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不離正知正念,善加防護自之根門,這樣精進謹持就能如律如法地受持淨戒。將來必定能獲得人天善趣的暫時安樂,乃至超離叁界輪回之究竟安樂。

  寅貳、樂果一次受盡之過

  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

  人之福報與受用是有限的,如果沒有清淨戒律來攝持,亦不知再種福因,一旦前福享盡,則如生物總根永盡不能再生果實一樣,已受用盡故,其後資財亦將不得再生。

  這裏接著說,若毀犯戒行,無清淨戒律之功德來攝持,則將于惡趣中成熟以往布施之果報。由愚昧無知故,迷盲因果取舍,不知再再地修積資糧,唯欲貪享往昔布施之果,一旦將往昔布施之樂果與生物之總根(種子)完全用盡,其後資財亦就不能再得生起,因而福報亦不會輾轉增長,僅此一次享受就被用盡,如雲:“油盡燈滅。”這樣不知新修布施、積累更多的資糧,是最極愚昧的行爲。比如世間農夫首于田地中播下微小的種子,精心培育後,才能得以茁壯成長,乃至果實累累。倘若連種子都受用盡了,則將一無所有。是故若能以清淨戒律之功德攝持,則將于善趣身中感受以往布施的果報,彼果亦定會層出不窮而再再地産生,福報亦會輾轉增長而連綿不斷地相續生起,具有享之不盡的福報與受之不完的安樂。

  寅叁、惡趣中難得解脫之過

  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

  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該頌講述毀犯了戒行,一旦墮落在惡趣深處,則了無出期之日。倘若時至如今身心自在並住于人天順處,具足修行的順緣,設此不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自己的身心相續受持清淨戒行,一旦墮落惡趣之險處,全然隨他力所轉之時,往後又將以何因再從彼險惡之處出來呢?

  現在我們生于善趣之中, ,身心都很自在,, 並安住于修行之順處,具足衆多順緣,可以自作主宰、隨心所欲而行,這時應該好好地把握時光,嚴格要求自己,勤修正法,清淨戒行,無論何時何地都本著戒行做人,決不違逆少分應行學處,皆以正知正念攝持而謹慎行道,切莫一失足成千古恨。《賢愚經》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設若在這樣自在順遂之時,卻不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自己的身心相續,那麼一旦依隨自己所造之惡業,墮落險處(惡趣)之時,則全然隨他力所轉,身心毫無自在,此後又將以什麼方法來從彼險惡之處獲得出離呢?《梵網經》雲:“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入菩薩行論》亦雲:“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因受惡報時,複生余多罪。”又如佛經中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塵。”以名言中因果畢竟不會空耗故,因此造諸惡業者,則于惡趣中很難獲得解脫。曾如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伊缽羅龍王,他在迦葉佛時期,本爲精進比丘,然于佛製學處掉以輕毀之心,違越學處,嗔折伊缽羅樹枝,于是墮落傍生而爲龍王,雖爲龍王,仍然受苦無量,心生厭離,至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前來佛所,頂禮佛足,述說前因,哀求佛陀指示,像我這樣所受諸苦,究竟到何時才能解除,佛陀知其解脫苦報還遙遙無期,若直言則使其憂苦畏怖不安,因此佛陀慈言道:“待彌勒尊佛出世時,再詣請問可矣。如《十地經》雲:“假使後世生人中,亦當感二種果報。”故今有緣自在之時,應該善加把握如此珍貴的人身,切莫無義空耗,進而善持清淨戒律是極爲重要。否則一旦失去了人身,墮落惡趣之時,欲得出離就非常困難。如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雲:“六趣生中,生善趣尤難,得人生更難,得珍寶人身是難上之難。”《大般涅槃經》、《親友書》等經論中亦以盲龜值木等比喻來說明了人生難得之理。

  何故說人身是如此珍貴難得呢?因爲若欲依靠出離心來獲得清淨戒體,以致于受持清淨戒律與上供、下施等善行,以及獲得暫時與究竟安樂之果,則唯有欲界人身才具有如此的方便要素。比如惡趣衆生因重苦所逼,身心毫無自在,不知道發起出離心,天界衆生恒享安樂,根本不願發起出離心,唯有人趣衆生苦多樂少,故具有生起出離心之根本因素,前已述訖。凡是在出離心所攝的基礎上而造作之一切善業,均將成爲解脫的資糧。

  寅肆、爲除諸過而施後說戒律

  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屍羅教。

  爲于修行過程中能避免上述感惡趣衆患之本、毀犯戒行的種種過患,從而令所造之一切善根有意義,不致于失壞,是故圓滿超勝一切的遍知者佛陀在宣說了布施度之聖教後,隨即又宣說了成佛之第二因“屍羅教”,便于以受持清淨戒行之功德來攝持所修積的一切善根,如此善根非但不被毀壞,且能不斷地相續增上,以致穩固究竟圓滿。

  單就布施而言,雖有衆多功德,但並非十分穩固,亦難相續增上,如遇差別因緣時,受用就會消盡。是故唯有在淨戒所攝之基礎上産生的一切功德才是綿綿無盡而永恒的。《法集經》雲:“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皆由持戒而得,依因淨戒根本力故,譬如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爲根本。”

  頌詞中講到的勝者,是佛陀之異稱。因爲…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