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254

  ..續本文上一頁數數作意,安住四禅之一。以慈心故無一怨敵,當以慈善之心來觀照十方世界的一切衆生,如是安住而修者,乃爲真實的慈叁摩地修法。

  修習慈叁摩地的障礙是九嫌,因爲修法時,相違慈心的主要是嗔恚心,其因是九嫌故。依慈叁摩地之修力便能摧伏嗔恚煩惱之因。所謂九嫌:即是對自己過去作害、現正在作害、未來仍會作害的怨敵;自己的親友亦當如是推知有叁種;他人利濟我之仇人亦當如是推知有叁種,共爲九嫌。以此觀修而應數數作意。修習慈心將會獲得人天護佑、非人保護、第六意識感受衆多安樂、身體安樂、不爲毒害、不爲武器所害、所辦事業無勤自成、以梵天爲生處這八種功德。

  對治癡心觀修緣起法:叁世內外的一切諸法皆爲因緣緣起和合而生,此外無一造業與受果報的單獨作者,遠離常、斷二邊,如是抉擇後反複觀修至遠離無明癡心爲止境。

  對治傲慢的修法是界之分類:傲慢分別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種。慢者:認爲我與中等人相比,功德雖然同等,但亦超勝了下者而生起慢心;過慢者:認爲我與上等人相比,雖然功德平等,但超勝了中等人的功德而生起慢心;慢過慢者:自居高位,認爲自己已超勝了上等人之一切功德而生起慢心;我慢者:于五蘊生起我與我所執;增上慢者:自己本未獲得上者之功德,卻妄爲自己已得而生起慢心;卑慢者:觀待上者而言,我之功德雖有不逮,或懸差少許,但認爲自己還是不錯而生起慢心;邪慢者:其之所作本非功德而爲過失,卻顛倒妄執爲功德而生起慢心。

  寂滅七慢之方法:即是將自相續五蘊分析爲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又將前四大之每一大種分析至極微塵。其識分析爲苦、樂、善、惡等異心,最後分至無分刹那。如是分析並依此觀修,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身體,畢竟是塵的自體,如分類衆多的青稞、大米堆聚時稱爲蘊。如是五蘊以妙慧來分析有五大類,每一類又可分析衆多,並且此等皆爲刹那生滅的本體,當以妙慧來反複觀修而能摧伏對聚合體、獨一體、常法相等所生起的執著,以此漸能了悟人無我空性的境界。

  對治猛厲分別心之修法——數息觀(安那般那觀):因爲我們的分別心如同狂象、野馬一樣奔馳不息,通常難馴難服,刹那刹那起伏不定,絕大多數人都被那此起彼伏的分別心攪惑得心神不定、不能自主、苦不堪言。爲能調治分別心,故遍知佛陀廣設方便法門,令修行者首先收攝、調治粗相的分別心,如是逐漸能獲得寂止之功德,其最有力的方法就是數息觀。

  在修習時,自己一心專注氣息之呼、吸,如是數數觀修後,就能收攝無始以來漂浮不定的分別心,使其集中一處、得到安住。呼氣時意數十次:並次第不斷、不亂而一心專注。吸氣時,心隨氣進入,呼氣時,心隨氣外出。在出氣時,當意念氣體從鼻尖垂直足趾之間而專注觀修。如是呼、吸的氣息,實際上亦爲八種微塵所組成,隨氣而行之分別心亦是刹那法,這樣認知觀修後,逐漸就能收攝、摧伏無始以來那奔馳不息的分別心,使之寂然安住。

  上述摧伏煩惱的幾種修法,觀待聖者而言,雖非真實的正行修法,亦不能直接根除一切習氣種子,只是對煩惱的一種強力壓製而已。但相對于具有粗重煩惱的初學者來說,其摧伏煩惱之力,是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修法不可比擬的。如同一位特別饑渴的乞丐,雖然必須飲用真實食品才能解決饑渴問題,但亦勿須飲用天人的甘美飲食,僅依粗茶淡飯即可。如是初入佛門之學修者,因五毒煩惱甚爲粗重,首先若不采用強力辦法而僅觀一些普通修法,則不易摧伏貪欲煩惱等怨敵。如果一旦忘失了正知正念、被無明所轉,則僅以一念之差而毀犯清淨戒行,待身壞命終之後,只能毫無自主的被煩惱怨敵押送于地獄等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因此佛說:“男女貪欲引大患,男歡女愛輪回根,淫戀情欲惡趣本,爲伏貪欲煩惱敵,佛說二種甘露門,即不淨觀數息觀,摧伏貪欲具強力。”無明乃衆生之病因,重症乃衆生之我執,以顛倒迷亂的我執妄心耽著而追求心理上、生理上所欲求的快樂,並顛倒辨別認知爲常、樂、我、淨而生起貪欲之心,當知貪欲是一切煩惱過患的根本,多數衆生皆由貪之不得而起嗔惱、造諸惡業,特別是淫欲之貪最爲嚴重,有貪中敵王之稱。世間諺語亦雲:“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由于無明衆生患有貪欲重病,當以不淨觀等修法來先療重症疾苦。雖然不淨觀非爲根除疾苦之特效藥,但能有力地控製病情蔓延,故亦是良藥之一。通過此等修法之教義思維方能明知世間諸法苦、空、無常、不淨、無我等真理,以此理智就能對治貪欲惱病的發生,以致最後連根拔除。故此甘露妙藥能助理初修者獲得實際的利益、殊勝的甘露法味,真正享受到屬于自己擁有的生命,不至于茫然無期的空耗人生而踏上真實的菩提正道。

  二.正行:無論是修學顯宗還是密宗皆需堪能自心、使之獲得穩固而施設次第修法,行者亦應依次修行。彼亦,若斷五過、依八種對治行、以六力、四作意、九種住心法,則如次生起五種定相,最終成就具足輕安的寂止。

  一般來說,不成禅定有五種過患之障:即懈怠、忘失聖言、沈掉、不行對治、雖滅沈掉亦強行對治。前二者于等持之加行作障礙,中者于等持之正行作障礙,後二者于等持之增上作障礙。若欲斷除五過者當依八種對治行:即信、欲、勤、輕安、正念、正知、思、舍心。前四者能對治懈怠,中二者能對治忘失聖言與沈掉,後二者能斷除不行對治與強行對治。然則修習如是等持亦需具足六力:即聽聞力、思維力、正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如是依次修持四種作意性的九種住心方便:即勵力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無功用運轉作意。九住心者:即安住、相續住、數數住、近安住、調伏住、寂靜住、最寂住、專注一趣住、等持住。彼亦,以聽聞力能成辦安住;由思維力能成辦相續住;正念力能成辦數數住及近安住;正知力能成辦調伏住與寂靜住;精進力能成辦最寂住與專注一趣住;串習力能成辦等持住。前二種住心時依修勵力運轉作意;叁至七種住心時依修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住心時依修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住心時依修無功用運轉作意。在如是九種分住過程中將會出現五種驗相:即動念相,如陡山瀉水;獲得相,如峽谷溪水;串習相,如大江緩流;穩固相,如大海離濤之平靜;究竟相,猶如須彌山王。

  如果依聽聞力尚未獲得等持者,當依信願勵力勤修,隨于所緣之境,自心專注而修乃爲安住;若心刹那不住,分別念動如閃電般時,應當數數修煉,並思維所聞等持之教義,盡力安住某一所緣(佛像或法句等)乃爲相續住;如是安住難以爲力之時,當以勵力運轉作意令彼安住。心如流星頓起分別動念,如是散亂時當依正念數數令心安住,如同將猛水引入渠道乃爲數數住;爾時心之分別動念急猛,猶如紙片爲風所吹,或如陡山瀉水,故名爲“動念相”,當此分別心難以安住時,如于猛水修砌水堤,義謂勿須怯弱而勇毅勤修。若心如野馬極難馴服之時,當以正念之繩緊緊拴住,正知的主人當以勤作的缰繩駕馭彼馬。此時正念稍有得力,分別心亦稍得穩定安住,不于外散、唯近所緣乃爲近安住;爾時如禽貪著食物而飛往余處又複返回,亦不能降落住其食上,如是往來回旋、不棄此食,心于所緣亦稍得穩定而專注;複次,于叁摩地稍生喜心,如蜜蜂在一處不住久時,速疾飛動、采吸花精,如是于禅定生起信解時,稍能調伏猛厲之分別動念乃爲調伏住;爾時較前略易安住,故名爲“獲得相”,亦即初生等持或稍得暖相,爾時雖有心緒急躁煩亂之感,但與陡山瀉水相比,此峽谷溪水稍微緩慢,義謂水流湍急般之分別心稍得平緩。爾時心于內在安住,如瓶中蜜蜂雖未外馳他處,但于瓶中亦不能真實寂然不動而爬行不息,如是自心雖定注所緣,亦未棄離所緣,仍在不斷分別,故當了知于彼緣中不動而安住。如是住者,若起昏沈、掉舉,則當思維別別如理之對治行,令滅種種自聚分別之障乃爲寂靜住;若成如此寂止,則無沈掉之過,如淨水無濁,不動而住,如是分別心稍微息滅,彼相已增,便逐漸滅盡能增分別之因、隨眠煩惱,如濁水逐漸澄清乃爲最寂住;如是遠離一切散漫過患,如同江河雖水緩流,遠見之時似無流動,然近視時則流淌不息。如是心覺似已安住,若詳加觀察時,仍有衆多分別動念,爾時以串習力當須愈上愈精進最爲關要。從數數住至最寂住之間以有間缺運轉作意,應依正知、思維、等舍叁對治法來調伏此心是極爲重要的。爾時此精進力已勝前者,雖然未離勤作,但不起分別作意,能安住一緣等持乃爲專注一趣住;故名爲“穩固相”,如大海遠離波濤。若有勤作或住于所緣,則依無間缺運轉作意,此時應當緣于等舍中安住乃爲關要,此對治行愈上愈進至最終勿須勤作,自成入定者乃爲等持住,亦名欲心一境,故從此獲得“究竟相”,如同須彌山王紋絲不動。于此欲心一境恒時修習,則令身心獲得堪能,名爲輕安。爾時心得自在,如馴服的良駒易得寂止叁摩地也。

  叁、利益:修習寂止的利益,即第六意識産生的歡喜心,身識感受的安樂,于現世樂住而獲得身心的輕安,漸漸地心被調順,于諸善行隨欲自在,如同馴服的良駒,從此息滅了一切顛倒分別等散亂心,于諸惡不善業皆不起行,隨所修習善法亦皆具強力,猶如須彌山王絲毫不爲風所動搖。如是以修寂止之力,能引生神通變化等功德。尤依寂止能增勝通達如所有性的般若勝觀智慧,以

  此速能斷除生死根本。若能思維此諸功德,則于修定能增強信心與毅力而于一切時中恒樂習定,如是極易獲得勝叁摩地,故當數數修習寂止並持之以恒、永不退失。凡是真實欲求勝觀智者,應當尤爲重視寂止修法。雖然無有寂止,仍然可以修習勝觀,但決定無有勝妙成就,因此首先修習寂止極爲重要。

  …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