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再者布施:出家人持金錢戒,固然無財布施,然其吹法螺、擊法鼓、澍法雨、作無遮大法施、端賴出家法師傳燈續明。故法布施仍是延續不斷的,因此切莫望文生義。
雖然頌文中直接的意義是講到了在家衆所側重之修法,但間接的意義應理解爲出家衆較爲方便易行的是禅定度、智慧度這二種修法。如雲:“善逝多爲出家說,彼等亦即慧資糧,複是諸佛法身因。”此外精進度又是福慧二種資糧之共因。這是單從比較及側重易行而分別于在家衆與出家衆宣說的。實際上六波羅蜜多都必須要相續修進、缺一不可、互爲增上方能究竟圓滿。
壬貳、分別此地結尾
發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諸冥暗,
複欲摧滅衆生暗,此地極利而不嗔。
發光地的佛子如同日輪,日輪自身本具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黑暗後,複爲消除周遍諸方之一切黑暗。如是叁地菩薩發出的智慧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能障礙生起此地究竟功德之諸多冥暗,心相續中真實現證法界不可思議之大空性,生起無生忍智。複由悲願之力欲摧滅他等衆生之無明癡暗,而爲宣說此地行相,使其亦能斷除生起叁地功德之一切障礙,此地菩薩之智光極爲明利,如同日輪毫無分別地普照大地,以大悲爲本懷縱遇造害的衆生亦不起少許嗔心、尤爲堪忍。
此說菩薩尤不能忍的是自己生起嗔恚之煩惱,刹那亦不容留住心相續中。又彼菩薩主要滅除自他相續中障礙叁地之過失冥暗,故時時以慈悲心攝受忍辱度來善護一切衆生。再者,叁地菩薩心相續中有清淨忍辱度之功德與斷除嗔恚等障最強大的力量,如是最有力的對治法就是忍辱,前已述訖。嗔恚之對境有種種不同,《經觀莊嚴論》及小乘經說:“嗔恚的對境不一定僅爲有情,若于焦木等無情法生起嗔恚心亦有極大過失。”特別是對經書(教法)生起嗔心,其過失量不可說。因爲佛陀曾說:“我涅槃後,顯現經書、文字來度化衆生。”因此若于經書生起嗔心者,連皈依戒亦有摧毀的可能,成非佛弟子。是故作爲佛陀的弟子,應該頑強抵抗的是嗔恚煩惱之怨敵,心相續中刹那不容留住的亦是嗔恚之煩惱,一點亦不能堪忍的亦是嗔恚之煩惱,對此我們應該身披忍辱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寶劍,將它連根斬斷,令它永不複生,以致徹底滅盡,直至成佛,這是極爲殊勝的。
庚二、結尾本品
入中論第叁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叁勝義菩提心終
和好塔
第四勝義菩提心
己肆(焰慧地)分二:一、真實;二、結尾本品。
庚壹(真實)分叁:一、此地增勝精進;二、此地之釋詞;叁、所斷之差別。
辛壹、此地增勝精進
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
何地精進最熾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以出世無漏的智慧所攝持之精進,亦爲究竟的十度之一,它是福慧二種資糧的共因。無論暫時或究竟的一切功德皆隨精進而行,若無精進則一切功德全然不生,不但出世間的福慧二種資糧,且于世間事業亦無能成辦,因此在一切時處,精進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何地之精進最爲熾盛呢?月稱菩薩告曰:“彼即第四焰慧地。”其精進度乃最爲增勝圓滿,一刹那亦不散亂懈怠,恒時勇猛精進。
雖然功德之種類多不勝數,但可以總攝爲方便福資糧與甚深智資糧,其中無論是已生之功德,或當來産生之功德,皆依賴于精進方能成辦,因此精進是生起暫時或究竟功德之根本因。所謂精進者,即是止惡修善之歡喜力,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緣善所緣勇悍爲相。”《入行論》雲:“進謂勇于善。”《菩薩地論》說爲“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叁門動業”。”《親友書》與《入行論》皆如是說。如叁十七道品的四正斷中所說:“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具有精進則所欲功德皆能成辦,若根本無有精進,則少許功德亦無從生起,如是縱然具有信心、悲心等,但僅缺精進者,終將一事無成。如《念住經》雲:“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若有一懈怠,此無一切法。”故《菩薩本行經》雲:“一切諸事,皆由精進而得興起。”因此切莫忽視精進,精進的反面就是懈怠。《阿含經》雲:“懈怠爲一切惡法之本,精進爲一切善法之本。”又如經雲:“能除諸苦及冥暗,即能永斷惡趣本,諸佛所贊聖精進,故當恒常依止修。”是故必須依靠精進心才能成辦一切所欲之事,倘若一個人僅具智慧,不具精進,則無多大意義。若僅具精進,不具智慧,其收益必定無量。持明無畏洲大師亦雲:“無精進之士,具智財權力,皆不能救彼,猶如一商主,有舟無船漿。”慈誠羅珠大堪布亦曾經說過:“修行人不怕沒有智慧,最怕沒有精進心。”如果一個人不但具有精進心,亦具有高深的智慧,則可稱爲兩全其美之人,因爲很多經論中都將精進喻如雙足,智慧喻如取舍之雙眼。《寶鬘論》雲:“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爲盡過集德,恒勤修資糧。”《莊嚴經論》雲:“資糧善中勤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爲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叁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因此爲成辦自他二利、生死道業,故于精進應當刻不容緩。《入菩薩行論》雲:“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況我生爲人,明辨利與害,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又《寶雲經》雲:“菩薩應念所有如來應正等覺,謂諸已現等覺,今現等覺,當現等覺,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進,已現等覺,今現等覺,當現等覺。”又雲:“此諸如來亦非皆是成如來已而現等覺,故我亦當于其上正等菩提而現等覺,我亦應發共同一切有情精進,普緣一切有情精進,如是如是。”
一般來說,在心相續中,無論現在需要生起前所未有的福慧二種資糧,或穩固前所已生的福慧二資,現欲令其增長廣大等,皆依精進方能成辦。心刹那亦不散亂,恒時精進不懈地修行善法,特別是對善法生起強烈的歡喜,此心永不退轉、百折不撓。如《莊嚴經論》雲:“肩負衆生解脫重任的菩薩們容不得一絲遲緩。”故應時時刻刻飲食適量,睡眠適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策勵精勤地成辦自他二利的廣大事業。《瑜伽菩薩地論》雲:“唯有精進,方能修證菩提善法取勝之因,余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贊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故《莊嚴經論》雲:“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攝波羅蜜多論》雲:“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證皆非有。”又雲:“非人皆喜饒利彼,能得一切叁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能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花極增長。”《入行論》雲:“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甯退怯。”由此可見,精進對修行人是如此重要,當如《大圓滿前行》中所說“以觀修死亡無常、輪回苦性等來鞭策應具之精進心”最爲殊勝。然而四地菩薩因爲精進度最極熾盛的緣故,能發生智慧之火焰,並運用此智慧火焰來焚燒煩惱諸障之薪,故此稱爲焰慧地。
辛貳、此地之釋詞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發慧焰,
較前赤光尤超勝。
此第四地的佛子,由于勤修叁十七菩提分法較前增勝,其相續中發出的智慧光焰亦較前第叁地時所發之赤金色光尤爲超勝。以發增上正智火焰,故名焰慧地。如《寶鬘論》雲:“第四名焰慧,發正智焰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習故,彼招異熟果,作夜摩天王,善能破一切,薩迦耶見等。”
所謂菩提分法者:略爲七菩提分法,廣爲叁十七菩提分法。按大乘觀點而言,一.下資糧道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二.中資糧道修四正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叁.上資糧道修四神足:欲神足(正欲引生的禅定),勤神足(以精勤力所得之定),心神足(有曾經習定的種子),觀神足(用智慧觀察所得之叁摩地);四.加行道中暖位與頂位時修五根:信根(正信叁寶),精進根(勇于善法之行),念根(不忘失正知正念),定根(住善法所緣,不隨煩惱與外境所轉而一心專注),慧根(能正確分別邪、正、是非);五.加行道中的忍位與勝法位時修五力:即前述五根,爾時增勝有力、更不退轉,並且能有力地令它隨轉,故爲五力;六.見道修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七.修道位修八正道分:正見,正語,正思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聖道分。以上從資糧道至修道共有叁十七菩提分法。清涼國師雲:“叁十七品總有七類,一對治顛倒道,即四念處。二斷諸懈怠道,即四正勤。叁引發神通道,即四神足。四現觀方便道,所謂五根五親近現觀道,即是五力。六現觀身體道,謂七覺分。七現觀後起道,謂八正道。”是故當知,在上上道中已圓滿具備下下道之功德。
複于究竟解脫果位之無上津梁、無上密咒金剛乘中,亦有五道十地的叁十七菩提分法。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雲:“首于具相上師之前,獲得能成熟之四種灌頂,使自相續成熟後,如理守護總、別、殊勝諸誓言。便隨現有大等淨之正見,如理修學二次第道,漸次圓滿五道。彼亦,首先將自他之身等皆觀修爲本淨壇城輪性,心安住于空性離戲大等雙運之理者爲身念住;一切覺受分別皆隨轉爲大樂智慧者爲受念住;心與心所之一切戲論,皆專持于心性光明本性界爲心念住;輪涅現有之一切諸法,皆行于淨等無取無舍者爲法念住。如是于幻網殊勝續中所說也。大乘念住勝過小乘之理,彌勒菩薩在《辯中邊論》中雲:“由緣作意得,菩薩已增勝。”密宗勝過顯宗之理亦複如是,因爲彼緣自他身等。總之,由緣輪涅一切諸法,彼等本來大等淨無別而…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