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衆相法,具爲聲聞菩薩佛,四聖衆母我敬禮。”《大智度論》雲:“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般若攝頌》中亦如是說。如上所述若能真實通達般若空性者,當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若未如是通達而僅于心相續中對空性生起合理懷疑,亦能滅盡叁界種子獲得殊勝功德。再者欲令佛法久住世間,亦主要是般若精華。當知除般若波羅蜜多以外的一切法,不如般若四句偈,故般若大中觀是最勝而無可言喻的。當今甯瑪派大班智達慈誠羅珠曾經亦如是說:“假設中觀已被失傳,則表明一切教法的精華在整個世間已經消失或被隱沒了。”由此可見中觀的重要性。誠如雪域諸高僧大德所說“佛法的基礎是戒律,佛法的精華是般若,佛法的極密心髓是密宗大幻化網。”
此處尚應了知所破與能破理論的重要性。理論是聞思的根本,亦是樹立正見的唯一途徑,如同迷途中的指南針,能正確引導修行者趣入般若中道。是則能破應該如何破斥所破呢?比如打靶時,槍口要瞄准目標後才能准確射擊。如前所說,顯宗主要依靠了義的教證與理證來伺察、抉擇諸法的本性,才能樹立中觀的真實正見。
本論第六精華品中主要以金剛屑因等甚深理論來抉擇諸法的究竟實相——般若大空性。在尚未解釋頌詞之前,將中觀的一切精要歸攝爲總義而闡述十分重要,若能如理通達中觀的甚深總義,則于佛陀第二轉無相*輪的一切般若經部,如《般若十萬頌》、《般若一萬八千頌》、《般若攝頌》、《般若心經》等以及屬于中觀類的一切論部,如《中論頌》、《中觀四百論》等能皆盡了達,誠如一通百通、一了百了之言。這樣無論是自己修學還是于他人解說中觀空理,皆有極大的利益。
其總義可以歸攝爲叁科:一是認定所破法,二是宣說能破勝義理論及以此理如何遮遣所破法樹立中觀正見,叁是在正見的基礎上修習空性法要。
第一.認定所破法分二:他宗、自宗。
一者(他宗):雪域(藏地)前代中觀派的有些論師確立的所破法,必須具備叁個條件:即自性非因緣所
生;時位無變;不待他立。其理由出自于《中論》的“自性從因緣,出生則非理,若從因緣生,性應成所作。若性是所作,雲何應道理,自性非新作,及不觀待他。”宗喀巴大師認爲這二頌是指法界的本體空性,不是勝義理論的所破境所應具備的叁種條件,甯瑪派自宗與薩迦派等亦如是承認。若以雪域前代中觀論師所許的觀點分析而知,芽果等一切有爲法均是刹那性,依因緣所生,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轉變,並且芽果等法需要觀待其種子才能産生。這樣一來,豈不是連內道小乘各派亦已完全通達了圓滿的法無我空性,中觀也就不需要在小乘的基礎上再去抉擇究竟的法無我空性,大小乘之間在空性的正見上亦就不應該有高低與辯論。
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章講述“觀”時也提出先要認清所破法之相,如說某人沒有,先要認識彼人一樣。如是要抉擇無我,首先要明了此“我”及其自性,相續中必須現起它的總相,並引用了《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的“未觸假設事,非能取事無”作爲此許之教證。雖然衆生執著的所知法,即所破之相無量無邊,但最關鍵的是要捉其根本,對此作詳細觀察、破析,則可將無量無邊的所破相破盡無余。若不捉其關要、細致破除,尚有實法留存者,在如是邊戲之中仍會産生實有執著,由此亦無法從叁有輪回中獲得解脫。大師又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等論典中說:中觀應成派建立不共的所破法,並非臆造的寶瓶等現法。若許此等是應破境,那麼會引出世俗中根本無有寶瓶等現法的太過。故爾應成派建立的所破法,應該是寶瓶等現法上的實有。大師在《辨了不了義論》與克主傑在《中觀總義·善緣者睜眼論》等中說:雖然中觀二派都分開二谛而抉擇勝義谛,但其主要差別在于是否承許世俗法有堪忍自體。按自續派的觀點所許,世俗法應有堪忍的自相實有,而應成派自宗則連名言中亦不承許有堪忍的自相實有。此根據是自續派的清辨論師在《中觀論釋·般若燈論》等中說:一切世俗法並非僅以分別心假立(臆造),承許爲自相之他生,遍計法是自相實有,自宗承許爲真世俗谛,將自續的含義解釋爲“自在成立”之義。格魯派認爲中觀自續派所安立的所破法,即內識與所境二者聚合意以外獨立的自相實有法。應成派建立不共八大難題之一的觀點即世俗法都是臆造、名稱而已,沒有獨立的自相實有。比如尋找天授,僅依名稱而得,倘若于彼進一步詳細觀察,從他的眼、耳、手、足等根本找不到天授的存在,故應成派自宗不共建立的世俗法僅僅是臆造、名稱而已,此外的一切法皆爲所破法。
其實宗喀巴大師乃文殊菩薩在雪域化現的叁大菩薩之一,亦是蓮花生大師及阿底峽尊者的化身,這是雪域共同承認的。在他早期著作的《叁主要道論》、《現證莊嚴論善說·金鬘疏》、《甘露妙藥論》以及給仁達瓦上師的信函等論典中所說的觀點與甯瑪派所許大中觀的觀點完全是一致的。正如班欽洛桑曲堅所說:“大智成就蓮花生,化身具德燃燈尊(阿底峽尊者),又化洛桑紮巴華(宗喀巴),我無其余皈依境。”二世DL格鄧江措亦說:“成就持明蓮花生,五百頂飾阿底峽,金剛持佛宗喀巴,異身遊舞我頂禮。”文殊化現慈氏公唐仁波切說:“雪域開創佛法蓮花生,彼義如理修持阿底峽,于彼遣除邪論宗喀巴,叁者無二以教量成立。”甯瑪派大成就者觀世音菩薩化現的華智仁波切亦雲:“五明通曉開顯薩班尊,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龍青巴,雪域叁大文殊我頂禮。”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雲:“大圓心部竅訣義,各諸大德所修持,道果息滅大手印,無二中觀等異名,實上離心智慧故,一切皆爲許相同。”又在與沙格西的《辯論書》中說:“是故殊勝義之本性中,前後智者成就同密意,如能建立雪域持教衆,無需辯論依法獲安樂。”由此可見各大宗派的聖者論師們所許觀點的究竟密意都是等同無別的,並且各派大成就者皆爲同一佛的化身,諸大論師皆于各自了義的諸論部中亦如是說過。請詳閱于《定解寶燈論·新月釋》的第一品與第四品中習知。是故應該以理正解各宗派建立觀點的密意是圓融無違的,否則,若偏袒執著者,容易造成誹謗聖者大德與謗棄正法的嚴重過患,甚至連皈依戒亦會破毀。喬麥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雲:“誹謗諸菩薩之罪,較殺叁界有情重,發露忏悔無義罪。”故應以正念心信解大乘教法。《寶性論》雲:“雖近惡知識,惡心出佛血,及殺害父母,斷諸聖人命,破壞和合僧,及斷諸善根,以系念正法,能解脫彼處”。何者依止惡友及惡知識而嗔恚佛陀,以致惡心出佛身血、殺害父母羅漢破和合僧,彼者若能正思法性系念于心,必定能獲得解脫,何人意嗔聖法則永無解脫的機會,有智之士應當善加取舍實爲重要。
甯瑪派依靠正確了義的教理來評析格魯派所許的觀點:宗喀巴大師在後期著作中,以大悲心爲初學者示以暫無自性的單空見解,在修行上教以執著空性而修的原因,是很多初學者對密續部、般若經及中觀論典中所說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尚未以理伺察抉擇産生殊勝的定解,僅于口中說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仍然不能摧毀其相續中對萬法産生的實有執著。如果將與空性雙運一味的光明執爲實有法,則易落入邪道。爲免誤入歧途等弊端,宗喀巴大師以愍念衆生的大悲心在《辨了不了義論》、《入中論善解密意疏》、《中論釋·理海》等論典中宣說了真實勝義谛乃爲單空,並著重強調在修行時不能遠離對單空的執著等方便理論及其修要,如是善導衆生乃爲彼之密意所在。其觀點雖如上述有不可思議的必要性,然而彼之部分弟子卻認爲大師後期著作中的觀點對利根者亦是最爲究竟了義的,因此對這一類有偏執的學者,應用教證、理證來予以遮破。
這裏尚需注意的一點是,在以教理評析各大宗派的觀點時,切莫理解是對破宗喀巴大師等個人進行破斥,而是在評析彼等觀點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因爲彼諸觀點皆爲诠釋佛陀暫時與究竟的密意而安立,所以都是承認、弘揚,並不是在破斥佛陀的密意。比如內道的大小乘雖然互相暫有辯駁等破立,但都異口同聲地承許佛陀爲人天導師、叁界怙主,故絕對不是在破斥,而是在不同的角度抉擇了佛陀暫時與究竟的密意。
首先以教證來破析他宗承許應成派不破現法僅立單空的觀點。如《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若對微如毫端的名相産生執著,亦不得究竟佛果。”《般若攝頌》亦雲:“雖說五蘊空,菩薩勇士者,尚行相狀故,未信無生故。”即證悟世俗五蘊法僅于勝義中是空性,並非般若的究竟見解。若以勝義理論抉擇法界大空性時,不能遮破六識、八識面前的世俗現法者,那麼彼識豈非應成正量,此許顯然與佛經相違。《叁摩地王經》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是量,聖道複益誰。”對方回辯說:若連寶瓶等現法亦遮破了,應成世俗中根本無瓶等現法的過失。駁斥曰:此回辯妨難之理不成立。因爲此與抉擇法界空性毫無關系,法界本性中本無二谛分別,大平等性故,更不可能存在寶瓶等現法。月稱論師在本論自釋中雲:“問曰,以無勝義生故,雖破他生,然色受等法是現比二量所得,應許彼等之自性是從他生,若不許爾,如何說有二谛,應唯一谛,故定有他生。答曰:此實如是,于勝義中非有二谛。經雲:“諸比丘,勝谛唯一,謂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諸行皆是虛妄欺诳之法”。”爲此皆需以勝義理論來徹底打破六道衆生叁門所境的一切現法,以致天翻地覆之際才能接近聖者不共的境界。《入二谛經》雲:“天子,若勝義中,真勝義谛是身語意所行境性者,則彼不入勝義谛數,成世俗谛性。天子!于勝義中,真勝義谛超出一切言說,無有差別,不生不滅,離于能說、所說、能知…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