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8

  ..續本文上一頁冠首梵名能于心相續中獲得極大加持,並促使見聞者于自相續的八識田中種下梵語的習氣與善根;二是來源清淨。若見論首立有梵名,則知該論必由梵文譯成,表明來源清淨,決定准確可信;因爲古印度造論非常嚴謹,一般不准隨便造論,凡有內道造論者,待該論著好後,由國王居中作證,並集中衆多班智達、學者、作家將該論念誦一遍後,由衆多班智達來辯駁其中觀點,經百辯無過者,則共許爲殊勝正論,並將該論供于尊勝幢上供大家瞻仰禮拜。若辯中有過者,則將該論著拴于狗尾上,以火燒毀,不准流傳,據說嗅到此煙者,皆會招來很多過患,其作者雖然不被斬首、剁掉手足,但亦不准再行造如此之論,並終身服于極苦刑役,甚至驅出教外;叁是憶念作者與譯師恩德。若見論首梵名,能促使我們想起著作、宣說、翻譯這些論典的大班智達、大論師、大譯師們。因爲我們福德淺薄,不能親見如來、聆聽如來法音,唯有憑借曆代高僧大德們來一直延續佛法的清淨源流,如是代代相傳促使今日方未中斷,而能汩汩流進我們幹涸的心田,故應憶念彼諸先賢之大恩大德;四是令異地學者學知一點梵語。故于論首標有梵名等有如是衆多必要。

  如是本論之首署有梵名,則決定本論是由印度大菩薩月稱論師直接傳承至今,故正確無誤,應該歡喜信受。

  甲貳、譯禮

  頂禮曼殊師利童子

  此句是雪域大譯師尼瑪紮巴(日稱)在譯作之前的頂禮句。佛經中雲:印度東方有五臺山,山中有文殊菩薩顯現爲十六歲童子之莊嚴妙相而隨緣隨份度化衆生,故經中稱彼爲孺童妙吉祥或童貞妙吉祥。文殊菩薩亦名曼殊師利或妙吉祥童子。在此爲示皈敬,祈求加被,增上順緣,消除違緣諸障而禮敬本具智悲雙運的童子妙吉祥菩薩。

  藏地曾有金剛手菩薩化身的藏王赤熱巴巾,他執政時對經、律、論叁藏分別製定了叁種不同的譯作頂禮句:若是翻譯“經藏”則應以十方諸佛菩薩爲譯禮的對境,因爲經藏是諸大菩薩于佛所咨啓,佛陀慈悲誨谕善巧酬答而有之故;若譯“律藏”則應以遍知釋迦牟尼佛爲譯禮的對境,因爲因果微細奧妙,開遮持犯的善惡業果難測難辨,唯佛遍智能洞明鑒知、無誤宣說故。若譯“論藏”則應以曼殊師利童子爲譯禮的對境,以森羅萬象之諸法體相千差萬別,分類極多、微妙難測,唯依智慧方能如理破析、辨別了悟。而文殊菩薩乃叁世諸佛智慧的總集,故爲求得智慧的加持與悉地而如是稱頌頂禮。因此遵循王敕欽定,依譯作的頂禮句則知《入中論》屬于論藏中的論部所攝,故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的必要:主要是爲了在譯作過程中遣除一切違緣,有增上一切順緣、明確該論屬于叁藏何類所攝以及遵循王敕欽定的必要。

  甲叁(論義)分叁:一、造論分支;二、所造論體;叁、造論究竟。

  乙壹(造論分支)分二:一、總贊菩提叁因;二、分別禮贊大悲。

  丙壹、總贊菩提叁因

  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

  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小乘的聲聞與中佛(獨覺)皆從能王(佛陀)之語所生,諸佛複從菩薩所生,而佛陀意子菩薩是由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叁種根本正因而出生。

  一般頂禮的對境是叁寶叁根本,但月稱論師在本論冠首所頂禮的是成佛之叁種根本正因,亦即菩薩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必備要素。

  聲聞者:從佛所聞法,禀承佛陀的聲教,修證四谛*輪之人空真理,證得聲聞菩提果,並宣所聞法義令他人聞受,故名聲聞。亦如《法華經》雲:“我等今者成聲聞,聞佛演說勝菩提,複爲他說菩提聲,是故我等同聲聞。”

  中佛者:即辟支佛或獨覺(緣覺)也。較大乘菩薩其證悟功德尤爲遜色,不具大乘菩薩的大悲等廣大殊勝發心及不共方便故。獨覺羅漢又是曆經一百劫修積福慧二種資糧而得證果,其智慧不僅證悟了五蘊粗相的空性以及人無我空性,而且亦證悟了屬于色蘊的無分微塵之細相空性。彼不同于聲聞的是,最後有者之獨覺依俱生智慧,不依善知識,獨自一人到寒林等處,觀修十二因緣緣起法得證空性。《中論》亦雲:“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無依而自生。” 聲聞羅漢則僅于叁生中修積二資即得證果,僅了達的是五蘊粗相空性以及人無我空性。因此獨覺所證超勝于聲聞、低劣于佛陀,故名爲中佛。

  那麼二乘阿羅漢當從何處出生呢?佛陀以大慈悲心爲小乘根器的弟子轉了四谛十二因緣*輪,聲緣依此而修,主要破人我的執著,斷除煩惱障,證得阿羅漢果。故聲緣二乘是從能王(能仁佛陀)之語所生。那麼諸佛又是從何處所生呢?應知十方諸佛複從菩薩所生。何以故?從因和緣兩方面來回答:其“近取因”主要即十地金剛喻定的根本智慧,因爲果從道得、道從因起,佛陀亦是往昔在因地間行菩薩道時,發了廣大的菩提心與大悲心,在此基礎上精勤修積無二慧,待斷證功德究竟圓滿後才獲得正等正覺的佛果。所以菩薩的前前地爲因,後後地爲果,如雲:“以萬行之因花,嚴無上之佛果。”其“緣”主要是文殊菩薩勸請發起菩提心,趣入大乘道。因爲行菩薩道而得成佛果者並非皆爲佛化,多爲菩薩教化而發菩提心修行成佛。如已經成佛的釋迦牟尼佛與當來成佛的彌勒菩薩等,皆爲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勸請而發起殊勝菩提心,並依彼教化而修行成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文殊師利大聖尊,叁世諸佛以爲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既然諸佛從菩薩生,那麼菩薩又是從何處出生呢?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乃菩薩之根本近取因,由此不難推知,菩薩應該是從這叁種正因而生。如《寶鬘論》雲:“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慧。”有者疑曰:菩薩應從佛生,因爲佛陀爲彼傳法,方便教化引導,謹依教敕,如法修行後方成菩薩故。此說雖符情理,然此乃叁乘佛子之共因,此處就出生叁乘佛子之差別因而言,其大乘佛子之不共因,則非叁因莫屬。複因本論非從果方面贊歎,而是從大乘得果的因方面來進行贊歎故。若欲獲得圓滿究竟的佛果,則必須要依止大乘之道而修,如前所述“果從道得,道從因起”之故。

  大悲心者:悲以拔苦爲本,遍一切衆生爲大,凡事不顧念自己的安危,勇猛精進地救拔一切衆生諸苦即大悲心。

  菩提心者:分有世俗與勝義兩種,世俗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之前因,故此處應指世俗菩提心。菩薩在大悲心的前提下,觀世間諸苦爲衆生共有,自欲離苦得樂,衆生亦複如是。故依願菩提心的推動,以行菩提心來積極地廣利有情,成辦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廣大事業。

  無二慧者:遠離常斷二邊,滅盡能所二取等一切執著,證達如是甚深空性的智慧即無二慧。

  所謂佛子總分爲叁種:佛的身子,即羅睺羅尊者;佛的語子,即聲緣阿羅漢;佛的意子,即發起無僞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該頌所說的佛子是指後者。應知此處雖然直接贊歎了成佛之叁因,但實際上亦間接贊歎了正等覺佛果之圓滿功德。如《寶積經》雲:“迦葉!如初月爲人禮敬,過于滿月。如是若有信吾語者,應禮敬菩薩過于如來。何以故,因諸佛從菩薩生。”此以聖教理證成立諸佛從菩薩生。若依佛子之因,則必將獲得佛陀之果。

  由于佛度衆生事業盡未來際無窮無盡,故特爲施設種種方便行門接引不同根器的衆生,往詣涅槃的究竟彼岸。雖然佛法中暫時分叁乘,但究竟卻唯有一乘,因爲每個衆生皆具如來藏,而且畢竟不會空耗,只是被暫時障垢所蔽。聲緣雖依小乘法要暫時修證阿羅漢果,但並非究竟佛果,最終都必須趣入大乘的五道十地而行持菩薩的叁種正因,才能獲得圓滿究竟的佛果,故于頌文中直接總贊了菩提叁因。

  丙貳(分別禮贊大悲)分二:一、總贊大悲;二、分別贊大悲。

  丁壹、總贊大悲

  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此頌總說大悲心的重要性。由于此乃菩提心與無二慧的根本,故于廣大圓滿的佛果,大悲心乃爲初生之要因猶如種子,中間其如水,因菩提種子要依大悲水的灌溉滋潤才能生長,最後待此果成熟方能成爲自他一切衆生常時的受用處,故我月稱在這裏首先贊禮了如此殊勝的大悲心。

  彌勒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所雲“彼者根本大悲心”一句說明了大乘菩提心的根本因乃爲大悲心。此若不具,則不能趣入大乘道,亦不能利樂有情。《般若十萬頌》雲:“設若八地菩薩無悲心,亦非大乘屬小乘。”《普賢行願品》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王明菩薩經》雲:“大悲心是諸佛菩薩功德之本,亦是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之母,乃諸佛菩薩之祖母。”《寶鬘論》亦雲:“施戒忍進禅,智慧悲爲體。”故大悲心是大乘佛道不共善法之根本,諸功德之來源。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于娑婆穢土,不忍衆生苦難而興大悲心,發了不共的五百大願,從此曆劫行道,饒益衆生,待至功德圓滿,仍然不舍悲願,並轉了叁次*輪,度化無量衆生。作爲佛陀的後繼者,理應隨學本師,勵力發起大悲心作爲大乘行道的根本,從初發心至入道修習六度萬行,直至最後成佛都永不舍離大悲心。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在《直斷要訣注疏》中雲:“若對上師叁寶無有絲毫信心、對衆生無有悲心等修道的驗相,即使能無阻礙地穿越山崖,在虛空中如鳥般飛行,在水中如魚般遊行,大者變小,小者變大,看人一眼即能治病,于山岩、虛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將一般魔衆降伏、收攝爲眷屬等皆爲受魔加持後出現的有漏驗相,故切莫認知爲正道。若能以大悲心來收攝魔衆,以智慧悲眼來觀照衆生,護念有情而…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