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寶鬘論》中所言:“人天等慈愛,彼等亦守護,意喜身多樂,無毒刀損害;無勞事得成,當成梵世間,設未得解脫,得慈法八德。”爲了對治嗔恚而修習慈悲安忍,在未得解脫之間也能獲得如是大福德,能明道理知取舍的人,誰會爲一些小事而舍棄這種善法呢?如果說自己害怕修忍會帶來痛苦,招致別人譏笑輕視或更多的欺侮,因此而舍棄修忍,這實際上是不明利害不知取舍的愚者行爲,將福德安樂善行當成羞愧,世界上哪還有與他一樣的愚癡呢?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人,他出生于高貴種姓家族中,能經常以慈心行持善法,但他對因果事理不太明了。一次他遇到了一些非常野蠻惡劣的人,那些人擋在道路上要與他比試打架,他一點也沒搭理就從旁邊避開了。可是那群惡人在後面大聲嘲笑諷刺說:“看呀,這個人一點膽量也沒有,無男子相跟女人一樣!”他聽後覺得很羞愧,于是生起嗔恨,轉過身拔出武器與他們鬥毆起來。因惡人的譏笑而放棄福德善業,進而行持惡法,這顯然是摧毀功德的愚癡行爲,而一切因畏懼而放棄修忍的行爲也是同樣。月稱菩薩言:“離忍愚夫衆,以嗔造大罪,智者修安忍,獲得勝功德。”能明取舍善惡的士夫,應當依教了知忍受嗔恚是殊勝功德之處,因此應不畏一切而歡喜受持。
癸五、(他人輕毀應當修忍):
問曰:自己有力量摧毀他人的輕侮時,如果遇到侮辱損害,會不自覺地生起嗔怒懲罰對方,此時該如何對治呢?
誰滅盡侮毀,而生于他世;
故思自作惡,受侮尤善哉。
誰能保持滅盡一切侮辱損毀,而生于他世呢?因此應當思維與其自己作惡墮落惡趣痛苦,不如甘受欺侮更好一些。
若自己具有能力,能夠摧毀他人的侮辱,此時應當思維:不論自己今生如何強盛有力,如何努力摧毀消滅外境的損害侮辱者,然而永遠不可能製止滅盡外境的生嗔境。仔細觀察世間,從古至今,從來未曾有凡夫滅盡侮毀,而且能將這種無敵害的大威勢地位帶到後世。既然如是,那自己又何苦做這些毫無意義,永遠也無法成功的惡事呢?目的無法達到,而罪業卻會分毫不少地積累起來,爲自己今生後世帶來巨大痛苦,因此有智者應當想一想,與其造作滅敵害的惡業,不如心甘情願地忍受侮辱。寂天菩薩言:“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外敵永遠報複不盡,而且以報複損害者的惡行,自己今生的名譽地位各方面都會受到損害。在報複過程中,若傷害仇人結下惡緣,仇人也會在後世再還報于你,如是輾轉無盡,如同《楞嚴經》中所言:“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如是思維比較摧伏怨敵與忍辱的後果,有頭腦者當然應選擇後果,心甘情願高高興興地安忍侮辱。因忍受侮辱者,龍樹菩薩說過:“終得不退位,佛證可除嗔。”可以積累極大福德資糧,證得不退菩提安樂果位,這樣的安樂果比起伏敵惡業的苦果,誠然是“尤善哉”!
譬如說,水車的旋轉不會有終點,始終循環不停;同樣,報複怨仇之事也永無止盡。另有譬喻說,以前有一個叫章文呷瓦的人,他因受過刹帝利種姓者損害,因而深生怨恨,想盡一切辦法報複,要殺盡一切帝王種姓。雖然他在一生中,將本地的刹帝利種姓多次進行了迫害,然而他們的人丁卻越來越多,興旺不息。同樣一切摧滅侮毀的行爲,不可能圓滿成功,只會越來越使怨害增多,月稱菩薩言:“甯可受欺辱,不可作惡業,作惡墮地獄,受辱非如是。”諸修者若能將這些竅訣融入相續,無論遇到何等生嗔境,亦能自然息滅嗔惱報複之心。
庚二、(斷除煩惱種子修習對治之理):
問曰:如上對治煩惱方便雖有衆多,但是有沒有能夠徹底斷除一切嗔等煩惱的方法呢?
若誰能真知,內識住等相,
有此智慧者,煩惱終不住。
若有誰人能真實了知,內在心識生住滅等相的本質,具有這種實相智慧的人,煩惱始終不會住在其相續中。
要徹斷煩惱種子,必須徹底了達內識無自性的實相。因爲一切貪嗔煩惱,皆依有情的心識而生起,其本身也是心所法,即心識的思想活動現象或說生住異滅現象。以正理觀察,識是因緣所生法,是由種種因緣假合而産生的有爲法,無有自性不變的本體,既無本體安住,則生滅變異等皆無自性,皆非真實現象。大疏中言:“日親亦宣說,心識如幻化。”既是幻化,則如同幻人本體非實,其種種活動也唯是幻相,無需執爲真實而起好惡分別。修行人若如是了知通達內識住滅等相之真面目,有此殊勝的實相智慧,則自然于諸貪嗔煩惱不隨不拒,無有實執,如同觀看幻影一般。以此一切煩惱也就無法存住,如同偶然的烏雲,無法障蔽自心智慧太陽的光芒,而會自然消失無迹。蓮花生大士說過:若能了悟心性本面,牧牛童也會解脫成就;若不知心性,班智達也會迷惑。所以,諸欲拔除一切煩惱種子者,當全力以赴證悟內識住等相的本面。
譬如說,除滅一棵毒樹時,如果斬斷其根,則整棵毒樹的枝葉花果,全部會枯萎死滅;同樣欲除生死煩惱大樹,必須斷其根本——即了悟心性斷除其無明迷惑,若能證悟此心性智慧,則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自然絕滅。要斷除煩惱種子,也必須要有善知識所傳授的方便竅訣,譬如說對治毒鼠時,若無竅訣方便,常人不但難以成功,反而會中毒,若有秘訣方便者,則無有中毒之險。同樣,修行人對治煩惱時,若能依方便竅訣直接證悟心性,則無有被煩惱所轉之險。月稱菩薩說:“若誰能真知,內識生住等,以及外境相,則除愚癡暗。”欲除無明煩惱暗者,當勤依此智慧方便之道。
第六品終。
第七品 明人遠離貪著欲財方便品
由于無明愚癡蒙蔽,衆生不知輪回生死的過患,因而欲求出離,先須思維輪回苦患,若了知過患,即能生起畏懼而斷除耽著。于末法之時,衆生相續中對世俗的貪戀尤爲深厚,如果不在這方面加強修習,叁乘菩提的基礎——出離心很難生起,以此則導致自己的修法成爲影像,無法舍棄今生瑣事而趨入真實的解脫道。故諸欲求真實解脫道者,對本品所述之加行當勵力觀修,在相續中尚未生起徹底舍棄世間盛事的定解前,也應不斷勤修。
戊叁、(明遠離耽著煩惱所緣境的方便)分叁:一、思維輪回過患;二、遠離引發輪回之因——有漏業;叁、斷除業的必要。
己一分二:一、思維輪回的總過患;二、分別思維遠離樂趣。
庚一分二:一、必須修習怖畏輪回之理由;二、如何生起厭離心。
辛一、(必須修習怖畏輪回之理由):
問曰:輪回世間有何過患;爲什麼要生起怖畏厭離呢?
于此大苦海,畢竟無邊際;
愚夫沈此中,雲何不生畏。
于此叁界輪回大苦海,畢竟無有邊際;愚昧的凡夫異生沈溺于此生死苦海中,有什麼理由不生畏懼呢?
輪回是痛苦的大蘊聚,若能深刻了知其痛苦本性,必然會生起怖畏與出離之心。已了達苦谛的佛陀與聖者們,在諸多經論中將叁界輪回比喻成苦海,這個輪回大苦海的空間無有邊際,時間無有始終。無明、我慢與愛所生的叁十六種煩惱愛結毒蛇,常見斷見的六十二種惡見羅刹,此等見思煩惱賊遍布叁界,並不停地攪動生死苦流,使諸有情如水車一樣旋複不停,飽受無有自在的痛苦折磨。叁苦瀑流波濤之聲,恒時充滿著輪回苦海,衆生無始以來,沈溺于這樣的恐怖苦海中,有何理由不生怖畏而尋求出離呢?假若站在藍幽幽的大海邊上,或沈沒在淺海之中,有情尚會畏懼,更何況無邊無際的苦海,理應見而生畏,毫不猶疑地出離。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名爲“惹哈德達”的仙人,他具足眼等五通,有一天他想看器世間的邊際,于是運起神足通,一步跨越一個四洲世界的須彌山頂,如是奔走不息,結果未見邊際即死在半途中。同樣,整個輪回無有邊際,凡夫衆生陷在其中,死死生生,永遠不可能自動到達邊際。月稱菩薩言:“血淚滉漾聚,老死波濤蕩,無邊苦海中,沈溺何不畏?”無邊輪回苦海中,海水純爲有情痛苦的血淚聚成,生老病死的波濤喧天,沈溺于如是怖畏境中,衆生爲何還不生畏懼而尋求脫離呢?
辛二、(如何生起厭離心)分四:一、不應耽著韶華;二、隨業煩惱而轉故應當怖畏;叁、教示努力斷除生死輪回之因;四、斷除爲遠離生死無須努力之诤執。
壬一、(不應耽著韶華):
問曰:輪回生死雖有諸多過患,然後在青春韶華年代中,又何必怖畏呢?
韶華適落後,複又現于前,
雖住此世間,現見如賽跑。
美好的青春時光適落之後,可惡的衰老死亡又會現于眼前;雖然耽著住于韶華時代,但此世間現見青春老死如同賽跑一樣,刹那變化不停而無恒住。
表面上看,青春時光雖然沒有痛苦,然而也不值得耽著。因爲一個人的青春韶華非常短暫,不知不覺之中時光流逝,衰老死亡又會漸漸地出現在他的眼前。香山居士(白居易)有詩言:“勿歎韶華子,俄成皤叟仙。”青春美滿的年輕人俄頃之間,就會變成衰朽的白頭老翁,因此這樣的韶華有何可靠可贊歎之處呢?雖然人們樂于住在如同鮮花綻放的韶華時代,可是在這個世間,少年、老年、死亡各各都在奔趨向前,如同賽跑一樣,一刻也不會停留,而且最終都會由老死取得勝利,完成短短的一期生命。俄巴活佛在注疏中對此頌另有獨特解釋:一期生命的韶華時代適落後,另一期生命的韶華年代又隨業力而現前,因此雖然不斷地住于輪回世間,生死卻如同賽跑一樣,刹那不住。這樣反複無常的韶華,實是無有任何可耽著的價值,因爲它是無常不住的苦法;再說它曾無數次現于前,有情也曾無數次貪著享受過,然而最終所得只有痛苦,並無任何有意義的結果。
譬如說,壓芝麻油的輪輻,在榨油過程中,它會不停地隨著人操縱而旋轉,無有止息安住之時;同樣,叁界異生的少年、老死等各個時代,于輪回中也隨…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