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P39

  ..續本文上一頁燒成出窯,這些陶器也決定會碎壞。同樣,世人所作的種種事業,不可能決定都成功,縱然成功,也會象陶器一樣,決定會壞滅。月稱菩薩言:“所作一切事,亦不一定成,所成一切事,最終決定滅。”因而明智者理應對世間業果生起厭離。

  辛叁、(思維業的本體之後應當勵力斷除):

  業由功所造,作已無功滅,

  雖如是而汝,于業不離染。

  一切有漏業皆由功用而造成,作成以後無須功用即會自動壞滅;雖然如是,而你對有漏業仍然不離貪著。

  再從業的本體觀察,也應勵力斷除。因世間一切有漏業,皆由功用造作而成,比如修建城堡長城等事業,都是人們通過功用努力而成,這些業造成之後,無需施加任何功用,便會自然而然的毀滅,一切城堡等果法也會因此而絕滅無迹。若稍加觀察,對此自然規律誰也能明白,而且誰也無法否認。道理雖然明顯地擺在每個人面前,但是你如果還要貪著世間事業不放,那不是正好說明了你的愚癡無知嗎?《蓮苑歌舞》中言:“熟地良田種植複種植,種植無已抛舍成荒地;造成宮室居住複居住,居住無已徒步入空山。”世間事業無論如何反複勤作,最終都會毀滅,這些事實遍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若對此尚貪執不休,不知尋求出離者,當扪心自問:到底是什麼魔在控製著自心呢?

  譬如說,在山尖上堆砌石頭牆,作時千辛萬苦,需花費很大力量,而砌好之後,無需任何人去施功,它自然就會倒塌。同樣,在世間作事業,如同月稱菩薩所言:“因緣積聚後,業由功所造,一旦無功用,彼等自然滅。”成辦時需耗費很多功用,而成辦已後,一旦無有功用即會毀滅。對此理若明知,尚貪執不舍者,豈不聞華智仁波切的教言:“嗚呼可喜百花快樂園,本是不可喜愛苦難村;可愛妙欲五境諸享受,本是可憎無常遷流苦;......築成皆倒宮室有何用?積來皆散財物有何用?會聚皆離財物有何用?高位皆顛權力有何用?有生皆死現世有何用?”

  辛四、(不應由于業是樂因而起貪著):

  問曰:雖然用力創造事業最後決定壞滅,但業是樂因,所以應該貪著。

  過去則無樂,未來亦非有,

  現在亦行性,汝勞竟何爲。

  已過去則無有真實的安樂,未來亦不會有真實安樂,現在亦唯是刹那無常變滅的行性,因此你辛苦勞作究竟在爲什麼呢?

  若執著業是樂因而貪著有漏業者,應知世間的名言本性即是無常苦性,不存在真實的安樂。從時間觀察,已過去的心識感受已經壞滅,如同昨晚之夢一般,除了一些虛幻的憶念外,不存在任何痕迹;然後看未來的一切心識法也不存在,因爲它尚未生起,不存在任何可貪著之處;從現在而言,一切都在刹那不停地遷流變滅,諸行的本性即是無常苦性,因而也不存在真實的安樂可得。既然過去、現在、未來的世間唯是痛苦,不存在安樂,那麼你辛辛苦苦地勞作,究竟在追求什麼呢?辛勤勞作追求一切時都不存在安樂果法,那又有什麼意義呢?諸修行者應如無垢光尊者所言:“昨日前去之諸法,如昨夜夢乃意境;今現無而常顯心,昨夜今夜夢相同;明及明宵未來夢,立遣苦樂諸所現,一切皆作如夢想,刹那不觀實有心。”

  譬如說,有人在河灘上修房子,房子成後很快就爲河水所沖垮,然後他在別的河灘上又修房屋,結果又被沖垮,如是隨修隨垮,始終沒有成功。同樣,過去、現在、未來的世間皆爲無常苦流所沖襲,任凡夫如何努力,只會是徒勞無益,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安樂。月稱菩薩言:“刹那不停心,觀察叁時中,不可得安樂,爲何徒造業?”故諸有緣得聞這些教言者,當依之切實對治自相續的迷惑煩惱,立即舍棄一切生死之業。

  庚叁、(正明遠離之理)分二:一、破對福業生愛,二、破積集非福業。

  辛一分叁:一、總破爲愛增上生而積業;二、從樂趣至樂趣極難得;叁、別破爲增上生而積業。

  壬一分二:一、聖者視增上生等同地獄應怖畏;二、異生若能如是了知則身心頓時壞滅。

  癸一、(聖者視增上生等同地獄應怖畏):

  問曰:若造善業,則能獲得增上生的安樂,因而應愛著有漏善業。

  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獄,

  彼等于叁有,難得不生畏。

  智者們畏懼善趣,也等同于地獄一般,他們于叁有世間,難得不生起畏怖。

  此處智者是指如理通達叁界苦谛以上的聖者,在這些聖者敏銳明利的智慧前,叁有世間如同火宅如同苦海一般;地獄惡趣固然充滿著痛苦的猛火,而人天善趣中也無處不在爲煩惱毒火所燒,衰老死亡瀑流所沖襲。《念住經》中說:“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饑餓苦,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回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再說聖者畏因如同惡果一樣,善趣中安逸享受實際上是後世惡趣之因,因而他們對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也會如同惡趣地獄一樣怖畏,在整個叁有世間,聖者們很難做到不生怖畏厭離。“難得不生畏”一句,還可理解爲:除了登地以上菩薩聖者們,其余智者難以做到對叁有不生怖畏。因登地菩薩已證得了有寂平等的大智慧,爲救渡衆生,他們對地獄也會如同鵝王趨蓮池一般,不但毫無畏懼,反而會充滿安樂,如寂天菩薩雲:“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但是無有證得平等智慧的智者如阿羅漢,他們尚有對輪回痛苦的執著,因而難以做到不生畏懼。故執增上生有安樂者,應當依聖者們的教言,思維生死過患而斷除愛執。此處有疑:若因增上生亦如同地獄一樣是怖畏處,而應斷除愛執,那是否應斷除積集增上生處的善業呢?大疏中對此分析過,此處所破除的是對善趣的非理貪執,爲求增上生由愛而積業的非法行業,並非破除爲希求解脫而積集人天有暇身的一切業因。

  譬如說,以前有一名叫“吉巴”的暴君,經常用許多殘暴刑罰處治犯人,當犯人在囚牢裏折磨到一定程度後,便放出來,此時囚犯也不會認爲自己已得解脫,因爲隨後就會有劊子手砍殺他們,從痛苦牢獄裏出來,其實仍是踏在死亡之路上。同樣,有情縱然能從叁惡趣牢籠解脫,對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也不應貪執而積業,因爲增上生仍是無常衆苦逼迫之道,與惡趣牢獄一樣充滿恐怖。能明理者,理應對此生大厭離,而追求解脫。

  癸二、(異生若如是了知則身心頓時壞滅):

  問曰:若人天善趣等同地獄一樣可畏,那人天有情爲何不生畏懼呢?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則于彼刹那,身心同毀滅。

  假如凡夫亦能如聖者一樣現量了知叁有一切生死諸苦,則于了知之刹那,身心無法承受而崩潰毀滅。

  凡夫異生們不畏叁有輪回,是因他們爲無明愚癡所遮障,無法自知處境的險惡。假如異生凡夫象阿羅漢聖者們一樣,能以智慧現見叁界生死輪轉的諸般痛苦,那在現見同時,他們一定會身心如同瓦器無法承受重壓一般,因爲凡夫的身心非常脆弱,他們不象聖者那樣有堅強的無我智慧與大悲心,敢于面對承受如是殘酷的事實。立即毀壞。在一些公案中,也記載了類似的故事,如世尊在世時,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由現見了墮地獄的可怕後果,一想起來就不敢吃飯,吃完飯一想起就要吐出來;比丘由于能憶念自己前世所受的痛苦,因而經常爲之恐懼得全身流血,將僧衣都染成了花色。可是絕大多數凡夫無法如是了知,因而他們雖然處身于火宅之中,卻麻木地安然而住,而且還要貪執于此,造業不休,佛在《涅槃經》中說過:“不見後世,無惡不造。”輪回中處處充滿著這樣的愚癡有情,因而不應以他們的麻木無知,來推想輪回中無有怖畏。

  譬如說,有些遭惡魔殘害者,雖然他沒有見到惡魔,身心也會非常痛苦,他自己也會知道:尚沒有見到惡魔,就有如是痛苦,若惡魔現前了,那我肯定沒救了!于是會生極大怖畏。同樣,凡夫在未現見一切生死衆苦之時,也會爲一些小苦而覺難以忍受,若能現見所有痛苦,必定會無法承受。另有譬喻說,帝釋天的儒童爲了得到遍入天果位,結果喪去了生命;同樣,凡夫爲了善趣安樂而勞作不息,實際上也會因此而失去安樂生命,他們根本不知道未來果報的苦害本質。月稱菩薩言:“如諸佛照見,諸業之果報,若凡夫亦知,刹那即昏厥。”凡夫若能現見自己于世間的一衣一食,一舉一動,皆是輪回衆苦之業因,見此殘酷事實,心胸狹隘卑劣的異生怎能堪忍呢?

  壬二、(從樂趣至樂趣極難得)分二:一、正義;二、破不作惡行而愛增上生。

  癸一、(正義):

  問曰:雖然惡趣的衆苦難忍,但是我現在可以努力保持種姓、財富等安樂享受,乃至以方便一直保持至後世,這樣不就可以不生畏懼厭離嗎?

  有情無慢少,有慢則無悲,

  從明至明者,故說極難得。

  凡夫有情無有傲慢者極少,具有傲慢則無有悲愍;以此要從善趣至善趣,佛經中說非常難得。

  人天善趣中的有情,不應幻想自己可以長久保持世間的種種安樂,可以永久生于善趣之中而不墮落,因爲凡夫異生,皆有貪嗔癡傲慢等俱生煩惱。尤其是現世之中有財勢權位者,其傲慢煩惱會特別強烈,有了傲慢煩惱,則對勝者易生嫉妒,于相等者生競爭,對下等者生嗔怒欺壓,以此心中無法生起悲愍,甚至無惡不作。大疏中說:傲慢煩惱強烈者的相續中,不會有悲心,因一相續中不容有兩種煩惱分別。以此傲慢惡業,有情要從善趣生至善趣,佛也在《阿含經》中說過:“從明至明者,極爲難得。”薩迦叁祖說過:“得暇滿人身,非由強力得,乃是積福果。”而善趣有情恒造惡業,故極難保持生于善趣。

  譬如說,昔日紮墨格拿之子,曾二十一次消滅刹帝利種姓,因爲他不願恭敬任何人,自認爲能勝過一切,以此傲慢煩惱所催,他的悲愍也就蕩然無存,造惡不斷。同樣,一切具傲慢的有情,不可能保持悲心,以此無惡不作,而導致無法從明趣生于明趣。因此,應知除…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