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之二 叁殊勝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叁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一、基礎修法的必要性

  今天講叁殊勝的修法。雖然叁殊勝的修法,是最基礎的入門修法,但可能對于許多人來說,卻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說起來容易,做到卻很困難,恐怕有些學佛很久的人也未能做到。但是,在了解佛經的思想、意趣之後,我們就應該盡量依照佛所講的方法去實施,這樣才會有進步和收效。

  很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進步很快,一段時間以後,便速度減緩,甚至停滯不前了,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系統的修法。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做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基礎的修法,並且加以重視。如果沒有加行基礎,就妄想去修學高深之法,如大圓滿、大手印等等,由于根基跟不上,再高的法也沒有用,到頭來只會一事無成。所以,應當從最基礎的法修起,這樣才會有收獲。

  佛經中講,修行人可分爲上、中、下叁個層次。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會有收獲;中等修行人進步雖然略遜一籌,但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有進步。我們回過頭來反躬自問,自己究竟是屬于哪一種修行人呢?今年能否比去年有所進步呢?如果連這點都不能做到,我們就不屬于上、中、下叁種層次,但除此之外,又沒有第四種修行人。這就只能證明,雖然我們自诩爲修行人,卻根本不配修行人的稱號。

  我見到過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但他們還沒有修完最基礎的法。這種情況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爲沒有動力,所以在修行上才會蝸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寶在學院傳講大圓滿法時,要求必須提前完成五加行,否則就不讓聽課。在這種壓力的逼迫之下,許多人的加行就能夠如期完成。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個數量,內心卻沒有相應的發心和動力,所有的修行也只不過是形式而已,內心不會有什麼真實的收獲。所以,以清淨的發心攝持,而進行系統的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佛經言:“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已經跨入了叁、四十歲的行列,以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人生幾十年轉瞬即逝,如果這一世沒有抓住機會修行,下一世就更難把握了。所以,必須要打下一定的基礎,爲下一世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們對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進入大乘菩薩的資糧道,這是向修行旅途啓程所必須邁出的第一步。剛剛步入大乘資糧道的首要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在座的諸位都知道其含義,也許很多人還能將菩提心的具體修法說得頭頭是道,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就難打包票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今生沒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再想獲得萬劫不複的人身,都難上其難,繼續修行機會就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當下,如果今生能邁出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會爲來世打下良好的基礎。菩提心本身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讓我們擁有繼續修行的機緣。這樣,無論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環境、何等人群當中,天生就會具有與衆不同的個性,成爲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身體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沒有任何艱難困苦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不錯,就不會爲無常的來臨做任何思想上的准備,行動上的努力,整天處于閑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想臨時抱佛腳進行補救,已爲時晚矣。

  還有一些人雖然也在修法,但其發心卻是希望借佛菩薩的加持、保佑,使自己能夠健康、發財……。當然,在沒有遇到其它違緣的情況下,祈禱佛菩薩,肯定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這些追求世間圓滿(健康、長壽、發財等等)的短暫目標,不應該是修行人的選擇。死亡與投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曆的過程。世俗人對此不做任何准備,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認爲,年老時如果沒有錢,又沒有兒女照顧,生活就會沒有保障,所以都拼命地爲錢而奔波。他們爲今後的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准備,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後世。

  現實是無情的,從古至今,沒有一人能夠推翻前後世的存在,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事實。如果平時毫無准備,等到大難臨頭之時,再著急也沒用。所以,作爲修行人,必須具有未雨綢缪的遠見卓識,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脫的光明大道,在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之時,一定要抓住機會去修行,以精勤的修持來迎接無常的光臨,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到悔恨交加的田地。以上簡單介紹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開始轉入正題:

  二、叁殊勝修法

  (一)名義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爲“叁殊勝”,以前我譯作“叁要點”。爲何稱做叁要點呢?爲引起學人重視之故。凡是學佛、修行的人,都必須做到這叁件事,因爲十分重要,所以翻譯爲叁要點。由藏文直譯,則叫叁殊勝。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裏講了七種殊勝。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殊勝。這七殊勝又可歸納爲叁種。我們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燒香、磕頭等)時,都應具足這叁殊勝。如果能具足此叁種殊勝(或叁要點),哪怕在佛像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都是成就之因。如果離開這叁殊勝,即使從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爲解脫之道、成佛之因。

  何爲叁殊勝呢?第一是動機殊勝,第二是無緣殊勝,第叁是回向殊勝。

  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做善事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的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無緣殊勝。是指在修行時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作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爲非常殊勝的善行;

  第叁、回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回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將此善業用于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于解脫?還是用于健康長壽?或是用于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回向。

  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叁種殊勝。一旦脫離了這叁個關鍵問題,則不管所做的善事從外表上看有多麼的了不起,實際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這叁個殊勝並付諸實施至關重要。

  (二)具體修法

  1、動機殊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此處,可將所有這些動機歸納爲叁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爲不善動機呢?凡是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爲今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爲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爲不善動機,爲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麼高深,也只能成爲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生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沒有其它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爲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爲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是,因爲我們的動機,是爲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爲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稱爲不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爲何要用“不善”二字呢?因爲,爲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也有可能達到目的。但是達到目的以後,雖然健康長壽了,又能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痛苦。此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爲畢竟是有漏之法,無法離開痛苦,會引發衆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爲不善。

  我們聽聞的這些修法,不是爲了茶余飯後的閑聊,也不能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于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之中。具體如何運用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叁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我吃飯後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我吃飯後要去放生、磕頭……;第叁人只是爲填飽肚子,吃飯以後沒有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因爲叁個人各自的目的不同,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叁種不同的業。其中,吃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爲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有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叁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于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叁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如果目的是爲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動機。因爲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系。華智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麼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爲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爲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系。故爾,對于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裏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裏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爲什麼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

《慧燈之光之二 叁殊勝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