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14

  ..續本文上一頁正遍知);他的智慧與德行達到完美(vijjacaranasampanno明行足);他只說利益與真實的話(sugato善逝);他了解世間(lokavidu世間解);他是那些堪受調伏者的無上引導者(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無上士調禦丈夫);他是天神與人類的導師(sattha devamanussanam天人師);他是覺悟者(buddho佛陀);他是過去生善業福德果報的最吉祥擁有者(bhagava世尊)。

  我將舉例說明如何以佛陀的第一種功德(阿羅漢)來修行禅定。根據《清淨道論》,araham(阿羅漢)這個巴利字有五種含義,即:

  一、由于他已經去除所有的煩惱與習氣,清淨無染, 因而使自己遠離煩惱習氣,所以佛陀是受尊敬的 阿羅漢。

  二、由于他已經用阿羅漢道的寶劍斬斷一切煩惱,所

   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叁、由于他已經切斷及毀壞以無明和貪愛爲首的緣起 支,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漢。

  四、由于他具備無上的戒、定、慧功德,因此受到梵 天、天神與人類最高的崇拜,所以佛陀是堪受尊 敬的阿羅漢。

  五、即使處在無人看見的隱密處,他也不會做出任何

   身、口、意的惡行,所以佛陀是堪受尊敬的阿羅

   漢。

  

  要修行此法門,你必須記住這五項定義,並且純熟地了解它們,直到能夠背誦。然後應再度修行白遍或安般念達到第四禅。在禅定之光的幫助下,你應在內心回憶一尊你所見過、喜愛、尊敬的佛像。當你能清楚地看見那尊佛像時,想象它就是真實的佛陀,並且繼續如此注視它。

  如果在過去生中,你很幸運地曾經見過佛陀,佛陀的真實影像就可能出現在你心中。那時你應開始注意佛陀的功德,而不只是注意佛陀的影像而已。如果佛陀的真實影像沒有出現,那麼,就將你內心見到的佛像當作是真正的佛陀,並且開始憶念佛陀的功德。如果你選擇阿羅漢(araham)這項功德,你應當以阿羅漢的意義作爲對象,一再地憶念它爲:「阿羅漢,阿羅漢」。

  當你的定力開展、強盛時,佛陀的影像將會消失,而且你的心只平靜地專注于這項功德上。如此平靜地專注大約一小時之後,你應查看五禅支是否存在。然而,此法門只能達到近行定(upacara-samadhi)。你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憶念佛陀的其它項功德,並修行此法門的五自在。

  不淨觀(Asubha)

  若要修行屍體的不淨觀,你應再度修行白遍或安般念,將定力提升到第四禅。當禅定之光清澈明亮時,在此光的幫助下,取你曾經見過與你同性且最難看的屍體爲對象。你應見到與你以前所見一模一樣的屍體。能夠如此清楚地看見它時,你應盡可能地看見它最難看時的樣子,然後平靜地專注于它,憶念它爲:「厭惡,厭惡」(patikula, patikula)。

  若你的心能夠穩定地專注于屍體一或二小時,你將見到從取相轉成似相的變化。

  取相乃是看起來與你以前用肉眼所見屍體一樣的影像,是難看、可怕、嚇人的樣子。而似相則看起來像一個肢體肥胖的人,吃飽之後躺在那裏熟睡的樣子。

  你應持續地專注于該似相直到證得初禅,然後修行初禅的五自在。

  死隨念(Marananussati)

  根據巴利聖典《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及《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死隨念可以用你曾見過的屍體來修行。因此,你應以屍體的不淨觀再度進入初禅,然後如此思惟:「我的身體也必然會死,將來死後就像這具屍體一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保持心專注及憶念自己必死的本質,你將發現內心生起了悚懼感(samvega)。依此悚懼感,你會看到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具可厭的死屍。然後,認識到自己屍體那個影像中的命根已經斷絕,你應專注于該命根的斷絕,而采取下列詞句中的一種來憶念:

  一、我必然會死,人命是無常的(maranam me dhuvam, jivitam me adhuvam);

  二、我一定會死(maranam me bhavissati);

  叁、我的生命會在死亡時斷絕(maranapariyosanam me jivitam);

  四、死,死(maranam, maranam)。

  

  你可以用任何一種語言來憶念它。修行直到能平靜地專注于自己屍體中命根不存在的影像,持續一或二小時。此時,你將發現五禅支生起。然而,以此法門修行只能達到近行定。

  結 論

  慈心觀、佛隨念、不淨觀、死隨念這四種修行法門稱爲四護衛禅,因爲它們能保護禅修者,免離種種危險。

  《彌醯經 Meghiya Sutta》(增支部‧叁‧第一六九頁 Avguttara Nikaya. 3. p.169)中說:「要去除貪欲,應當修行不淨觀;要去除瞋恨,應當修行慈心觀;要去除散亂,應當修行安般念。」

  根據這部經,不淨觀可說是去除貪欲的最佳武器。如果以屍體爲對象,觀察它爲不淨,這稱爲無生命體的不淨觀(avibbanaka-asubha)。如果以存活衆生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爲對象,觀察它們爲不淨,正如《耆利摩難經Girimananda Sutta》(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 3. 343)中所教導的,稱爲有生命體的不淨觀(savibbanaka-asubha)。這兩種不淨觀都是去除貪欲的武器。

  慈心觀可說是去除瞋恨的最佳武器;安般念可說是去除散亂的最佳武器。

  再者,當禅修者的修行與信心退落、內心暗鈍時,他應當修行佛隨念。當禅修者缺乏悚懼感,並且對努力修行感到厭煩時,他應當修行死隨念。

  今天,我已經解說如何修行四梵住與四護衛禅,在下次的講座中,我將講解如何從四界分別觀與對各種色法的分析下手,開始修行觀禅。

  在這次講座結束之前,我要解釋一下止禅與觀禅之間的關系。

  在《相應部‧蘊品‧叁摩地經 Samadhi Sutta, Khandha-vagga, Samyutta Nikaya》中,佛陀說:「諸比丘,你們應當培育定力。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夠如實知見諸法。何謂諸法的實相?色的生與滅;受、想、行的生與滅;識的生與滅。」

  因此,有定力的比丘能了解五蘊、五蘊的因緣、五蘊及其因緣的生與滅。他清楚地透視到:由于因緣生起,所以五蘊才生起;由于因緣完全息滅,所以五蘊完全息滅。

  前叁講中所討論的止禅法門能生起強而有力的禅定。正因爲有禅定之光,你才能在修行觀禅時透視到究竟的名色法。在深、強、有力的禅定幫助之下,你能清楚地透視名色與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種清晰的透視是止禅法門所帶來的大利益。

  而且止禅提供你一個休息處。修行觀禅時必須辨識許多法,因此疲勞可能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長時間安住于某一禅那中,如此使你的心得到休息與恢複活力,然後可以出定繼續修行觀禅。每當疲勞發生時,你都可以再入禅休息。

  以後當你修行觀禅時,記得止禅的這些利益是很有幫助的。

  這五類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同樣指一切衆生。

  非人amanussa-人以外的其它衆生;通常指:天神、阿修羅、餓鬼、夜叉等。(P-E Dict p.73)

  由于舍心觀只有第四禅,沒有前叁種禅,它必須以慈、悲、喜的初禅至第叁禅爲基礎才能生起,因此對每個人你都必須先修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各達到第叁禅,然後才轉修舍心觀,達到第四禅。

  悚懼感samvega-警惕心。觀察到世間的不幸而引起的宗教情緒。有八種對象能引起悚懼感:生、老、病、死、墮落惡道之苦以及過去、現在、未來輪回所造成的痛苦。(P-E Dict p.658)

  問 答(叁)

  問3-1:修行安般念有叁種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何謂遍作相?遍作相一定是灰色的嗎?遍作相與取相之間有何差別?

  

  答3-1:修行安般念時有叁種禅相、叁種定(samadhi)以及叁種修(bhavana)。叁種禅相是:遍作相、取相與似相;叁種定是:遍作定(parikamma-samadhi預備定)或稱爲剎那定(khanika-samadhi)、近行定(upacara-samadhi)與安止定(appana-samadhi);叁種修是:遍作修(預備修)、近行修與安止修。

  遍作定的對象可以是遍作相、取相或似相。遍作修即是遍作定。

  真正的近行定(即近行修)乃是緊鄰于禅那或安止定之前出現的,這是爲何它稱爲近行定的理由。但是有時在安止定(appana-jhana)之前(雖然距離安止定還有一段程度),以似相爲對象的深且強的定也隱喻式地被稱爲近行定。當遍作定(或剎那定)被完全培育時,它産生近行定;當近行定被完全培育時,它産生安止定。

  在上次講座中我們已經討論過叁種禅相,即:禅定的對象。

  (一)遍作相:自然的呼吸就是一種遍作相。注釋中提到鼻孔相(nasika-nimitta)與上唇相(mukha-nimitta)也都是初學者的遍作相。當定力稍微增強時,通常在鼻孔出口處附近會出現灰色或煙霧色,它稱爲遍作相;此時的定力稱爲遍作定;此時的修行稱爲遍作修。在這個階段,禅相不一定只是煙樣的灰色…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