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份、十二個水界顯著的部份、四個火界顯著的部份、六個風界顯著的部份。這些在《中部‧界分別經Dhatuvibhavga Sutta, Majjhima Nikaya》中提到。如果想了解如何修行,你應當親近適當的老師,借著有系統的修行,你將逐漸熟練于辨識四種原因産生的色聚:業生、心生、時節生、食生。總結如下:
一、在你見到色聚之前,先辨識地、水、火、風這四界,培育定力達到近行定。
二、在你見到色聚時,應當分析它們以便能見到每一種色聚中所有的色法,例如: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命根、眼淨色。
叁、簡略的修法是:先辨識六處當中一處裏所有種類的色法,然後辨識六處裏所有種類的色法。詳盡的修法是:辨識身體四十二個部份中所有種類的色法。
色業處的講座到此結束,在下次講座中我將解說如何辨識名法(名業處)。
〔附注〕:四十二身分(四界分別觀與色業處的詳盡法)
二十個地界顯著的部份:
1. 頭發(kesa)
2. 體毛(loma)
3. 指甲(nakha)
4. 牙齒(danta)
5. 皮膚(taco)
6. 肉(mamsam)
7. 腱(naharu)
8. 骨(atthi)
9. 骨髓(atthimibjam)
10. 腎(vakkam)
11. 心髒(hadayam)
12. 肝(yakanam)
13. 膜(kilomakam)
14. 脾(pihakam)
15. 肺(papphasam)
16. 腸(antam)
17. 腸間膜(antagunam)
18. 胃中物(udariyam)
19. 糞(karisam)
20. 腦(matthaluvgam)
十二個水界顯著的部份:
1. 膽汁(pittam)
2. 痰(semham)
3. 膿(pubbo)
4. 血(lohitam)
5. 汗(sedo)
6. 脂肪(medo)
7. 淚(assu)
8. 脂膏(vasa)
9. 唾(khelo)
10. 涕(sivghanika)
11. 關節滑液(lasika)
12. 尿(muttam)
四個火界顯著的部份:
1. 間隔性發燒之火(santappana-tejo),
2. 導致成熟和老化之火(jirana-tejo),
3. 普通發燒之火(daha-tejo),
4. 消化之火(pacaka-tejo),
六個風界顯著的部份:
1. 上升風(uddhavgama-vata),
2. 下降風(adhogama-vata),
3. 腹內腸外風(kucchisaya-vata),
4. 腸內風(kotthasaya-vata),
5. 于肢體內循環之風(avgamavganusarino-vata),
6. 入息與出息(assasa-passasa)。
四界-界dhatu:物質的基本元素。因爲它們能保持自己固有的本質,所以稱爲界。地、水、火、風這四界又稱爲四大種cattaro mahabhuta,它們是不可再分割的物質成份,並且以各種方式組成所有物質,從微粒到高山都不例外。(Com M Abh Ⅵ.2 p.235)
依循第一條路徑的人稱爲止行者或止觀行者samatha-yanika。依循第二條路徑的人稱爲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
詳盡法:請參見本章後面的附注。
自性相就是特相。事實上,黏結是水界的現起之狀,而推動則是風界的作用:這兩者都不是特相。只是爲了在教禅時方便表達,所以才稱它們爲特相。
五淨色pasada-rupa-存在于五種粗的感官裏的敏感色法,它們能作爲前五識生起的依靠處。這些微細的敏感色法依靠各自的粗感官而存在。真正作爲前五識生起時所依靠的處與門是五淨色,而不是粗的感官。(Com M Abh Ⅵ.3 p.238)
破除叁種密集ghana:
一、相續密集:每一色聚至少含有八種色: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食素(營養素)。在特定情況下,色聚中的火界與食素都能製造好幾代新色聚。若能清晰見到這些過程,並能辨識過程中的每一色聚,才是破除相續密集。
二、組合密集:能以智慧辨識每一粒色聚裏每一個究竟色(八、九或十個)的相狀,才是破除了組合密集。
叁、功用密集:能以智慧辨識色聚裏每一個究竟色的功用,才是破除了功用密集。
概念pabbatti-世間一般的觀念,認爲有持續穩定存在的人、動物等。這只是概念性的,不是真實的面貌。(Com M AbhⅠ.2 p.26)
心色十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命根(能維持業生色的生命)、心色(心處色)十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性根十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命根及性根色這十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命根九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及命根這九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眼十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命根、眼淨色這十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身十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命根、身淨色這十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耳十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命根、耳淨色這十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鼻十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命根、鼻淨色這十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舌十法聚是由八不離色、命根、舌淨色這十種色法組成的色聚。
色法有叁時,即:生時、住時與滅時
身體的四十二個部份-請參見本章後面的附注。
問 答(四)
問4-1:菩薩(包括彌勒菩薩Arimetteyya bodhisatta)是凡夫(puthujjana)嗎?如果彌勒菩薩是像我們一樣的凡夫,那麼當他降生人間來成就彌勒佛時,他成佛的情況與我們的情況有何差別?
答4-1:菩薩能成佛乃是因爲他的波羅蜜已經成熟的緣故,正如我們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是菩薩悉達多(Siddhattha)太子一樣。他們爲了積聚波羅蜜已經修行了多生多劫,如:布施波羅蜜(dana-parami)、持戒波羅蜜(sila-parami)、慈心波羅蜜(metta-parami)與般若波羅蜜(pabba-parami)等。雖然他們還有感官欲樂的享受,但是成熟的波羅蜜會驅使他們放棄世間的欲樂。每一位菩薩在最後一生中都會結婚,並且生一個兒子,這是自然的法則。因此彌勒菩薩最後一世在成佛之前也會娶妻生子。根據上座部叁藏,包括佛陀在內的所有阿羅漢,般涅槃之後就不會再投生。般涅槃是生死輪回的終點。
以我們的釋迦牟尼菩薩爲例:在他的最後一生中,證悟之前他還是一個凡夫。爲什麼呢?當悉達多太子十六歲時,與耶輸陀羅(Yasodhara)公主結婚,生了一個兒子,享受幾十年的感官欲樂。他並不是左右兩邊各有五百位天女陪伴,而是被成千上萬名妃子所圍繞。這是kama-sukhallikanuyogo:感官欲樂的享受,或沈溺于欲樂。
他放棄這些欲樂之後,在郁毗羅林(Uruvela forest)中修行了六年的苦行。之後他放棄無益的苦行,改修中道,不久即證悟成佛。成佛之後,在第一次說法所講的《轉*輪經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當中,佛陀宣示:“…kamesu kamasukhallikanuyogo hino, gammo, puthujjaniko, anariyo, anatthasamhito.”──「……欲樂的享受是低下的(hino)、卑劣的行爲(gammo)、凡夫的行爲(puthujjaniko)、不是聖者的行爲(anariyo)、不能産生(道、果與涅槃的)利益(anatthasamhito)。」
因此,在第一次說法中,佛陀宣示了任何享受欲樂的人都是凡夫。當他還是菩薩時,他也享受欲樂,即:在王宮中與耶輸陀羅一起過的生活。那時他也是凡夫,因爲欲樂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爲。
並非只有我們的菩薩如此,每一位菩薩都相同。此刻在座的可能有許多菩薩,請仔細考慮這一點:在座的菩薩是凡夫還是聖人?我想你們可能已經知道答案了。
問4-2:完成禅修課程之後,禅修者能證悟道智與果智(magga-bana, phala-bana)嗎?如果不能,原因何在?
答4-2:也許可以,這決定于他的波羅蜜。舉婆醯(Bahiya-Daruciriya)爲例,他在迦葉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他修行了兩萬年,但是仍然無法證得道智與果智。原因是更早之前他從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那裏得到授記:他未來將在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成爲速通達者(khippabhibba):最快證悟阿羅…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