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22

  ..續本文上一頁友須師摩,我們乃是慧解脫者(以純觀行來滅除煩惱,證悟阿羅漢果的人)。」須師摩不了解他們回答的含義,所以他前來拜見佛陀,並提出同樣的問題,佛陀說:“Pubbe kho Susima dhammatthitibanam paccha nibbane banam.”──「首先是法住智,其次是以涅槃爲對象的道智。」

  這是什麼意思呢?道智並不是八定與五神通的結果,而是觀智的結果。道智不是接在八定與五神通之後生起,而是只能接在觀智之後生起。在《須師摩經Susima Sutta》中,所有的觀智都歸類爲法住智。在這裏,法住智指的是:透視所有行法(savkhara-dhamma)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智。行法也就是名、色與它們的因緣。因此,先生起法住智,然後生起以涅槃爲對象的道智。

  接著,佛陀開示叁輪教法(teparivattadhamma-desana),正如《無我相經Anattalakkhana Sutta》這一類經典中所開示的。說法結束時,須師摩證悟了阿羅漢果,雖然他並未先得到八定與五神通。他也是純觀行者。那時,他清楚地了解佛陀說法的含義。

  如果禅修者得到法住智,那麼,即使今生未能證悟涅槃,他的觀智將不會滅失,潛在的觀禅業力仍然強而有力。若他是普通弟子,他將能在不久的來世證悟涅槃。

  

  問4-5:禅修者能單靠近行定來達到出世間的境界嗎?

  

  答4-5:可以。在近行定的階段也有明亮、閃耀與放射的光。以此光明,禅修者能夠辨識色聚、究竟色法、究竟名法與它們的因緣。然後他能逐步地繼續修行觀禅,乃至證悟道果。

  

  問4-6:只用剎那定(khanika-samadhi),禅修者能否修行受念處(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而達到出世間的境界?

  

  答4-6:在這裏我們必須給剎那定下定義,何謂剎那定?有兩種剎那定:止禅的剎那定與觀禅的剎那定。止禅有叁種定,即:剎那定(預備定)、近行定與安止定。這個剎那定特別指緣取似相(如:安般似相)爲對象,而生起于近行定之前的定。這是就止觀行者(samatha-yanika止行者)而說的。

  至于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a-yanika),也有另一種剎那定。純觀行者通常必須從四界分別觀開始修行。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當他見到色聚,並且能辨識每一色聚中的四界時,他達到近行定或剎那定。《清淨道論》說這種定是近行定;然而《清淨道論》的注釋解釋說這種定是剎那定,不是真正的近行定。由于這種剎那定的強度與近行定相當,所以注釋隱喻式地說它是近行定。真正的近行定非常接近安止定,在它之後,安止定會隨著生起,因爲它與安止定在同一個心路過程裏。

  由于色聚中的四界是究竟色法,非常深奧隱微,而且色聚非常迅速地在生滅,禅修者無法深度地專注于四界,因此修行四界分別觀無法達到安止定。既然沒有安止定的心路過程生起,也就沒有真正的近行定。因此修行四界分別觀的定只是剎那定而已。

  在觀禅中也有剎那定。關于這點,《清淨道論》的安般念部份有解釋。當成就安般禅那的止觀行者想要修行觀禅時,他先進入初禅。從初禅出定之後,他辨識初禅的叁十四種名法,然後觀察這些禅那法(jhana-dhamma)的生滅爲無常、苦、無我。他以同樣的方法修行第二禅等。

  那時定力還相當強,他能專注于那些禅那法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心不會轉移到其它對象。這是剎那定,因爲其對象是瞬間生滅的。

  同樣地,當禅修者觀照究竟名色法與其因緣無常、苦或無我的本質時,他的心通常不會離開那個行法,他的心已沈入無常、苦、無我這叁相之一裏面。這種定也稱爲剎那定。在這裏你必須了解,觀禅的剎那定乃是徹底地見到究竟名色法與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若還無法見到它們,如何能稱爲觀禅的剎那定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禅修者不修行任何止禅就能清楚地見到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緣,那麼他不需要修行止禅。然而,如果無法透視它們,則他必須修行止禅中的一種,以便能夠辦到這一點。

  在《蘊相應Khandha Samyutta》與《谛相應Sacca Samyutta》裏,佛陀也說:“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諸比丘,你們應培育定力。有夠強定力的比丘能如實地見到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因緣。」所以你能見到五蘊及它們的因緣,能見到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能見到它們在阿羅漢道與般涅槃時完全息滅。

  因此,要了知五蘊、它們的因緣與它們的息滅,禅修者必須培育定力。同樣地,要了知四聖谛,禅修者也必須培育定力。這是在《谛相應Sacca Samyutta》中所提到的。

  如果禅修者要辨識感受,他必須注意下列的事實:“Sabbam bhikkhave anabhijanam aparijanam avirajayam appajaham abhabbo dukkhakkhayaya …(P)… Sabbabca kho bhikkhave abhijanam parijanam virajayam pajaham bhabbo dukkhakkhayaya.”──「諸比丘,如果比丘不能以叁種遍知(paribba)來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它們的因緣,他無法證悟涅槃。唯有能以叁種遍知了知它們的人才能證悟涅槃。」這段經文出自《相應部‧六處品‧不通解經Aparijanana Sutta, Salayat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同樣地,《谛品‧尖頂閣經Kutagara Sutta, Sacca Vagga》中開示,若未能以觀智及道智了知四聖谛,則無法解脫生死輪回(samsara)。所以,若禅修者想要證悟涅槃,他必須以叁種遍知來了知所有名、色及它們的因緣。

  何謂叁種遍知呢?它們是:

  一、 知遍知(bata-paribba):即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與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它們是了知所有究竟名色及其因緣的觀智。

  二、 度遍知(tirana-paribba審察遍知):即思惟智(sammasana-bana)與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bana)。這兩種觀智能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叁、 斷遍知(pahana-paribba):即從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至道智這些上層的觀智。

  

   《不通解經Aparijanana Sutta》與《尖頂閣經Kutagara Sutta》中的教導非常重要。因此,若禅修者想要從受念處開始修行觀禅,他必須遵照下列兩點:一、他必須已能辨識究竟色法;二、單單辨識感受是不夠的,他還必須觀照六門心路過程中的受及與它相應的所有名法。

   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教導說:如果比丘不能以叁種遍知來了知所有的名色及其因緣,那麼他無法證悟涅槃。所以,在尚未徹底辨識究竟色法之前,如果禅修者只辨識感受(如:苦受等),那是不夠的。這裏的「不夠」指的是:他不能證悟涅槃。

  

  問4-7:佛陀是大阿羅漢,那麼佛陀與其它同樣是阿羅漢的弟子,如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有什麼差別呢?

  

  答4-7:佛陀的阿羅漢道必定與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相應,而弟子的阿羅漢道則不然。弟子的阿羅漢道與以下的智慧相應:上首弟子菩提(aggasavaka-bodhi)、或大弟子菩提(mahasavaka-bodhi)、或普通弟子菩提(pakatisavaka-bodhi)。它們有時與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bana)相應,有時與六神通相應;有時與叁明相應,有時純粹只是阿羅漢道而已;但絕不可能與一切知智相應。舉例而言,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的阿羅漢道不與一切知智相應。而佛陀的阿羅漢道不但與一切知智相應,並且具足其它種智能及佛陀的所有德行。

   此外,因爲他們成熟的波羅蜜,諸佛都是自己證悟道、果與一切知智,不依靠任何老師的教導。但是,弟子唯有借著從佛陀或佛陀弟子那裏聽聞關于四聖谛的法,然後才能證悟道智與果智,他們不能未經老師教導而獨自修行證果。這些是差別之處。

  

  問4-8:什麼是「中陰身」(antara-bhava中有)?

  

  答4-8:根據上座部叁藏,沒有所謂的中陰身。在一世的死亡心(cuti-citta)與下一世的結生心(patisandhi-citta)之間,沒有任何心識剎那或中陰身這類的狀態存在。如果一個人死後將投生天界,那麼,在他今世的死亡心與天界的結生心之間沒有任何心識剎那存在,也沒有中陰身。死亡一發生之後,天界結生心立刻生起。同樣地,如果一個人死後會下地獄,那麼,在他今世的死亡心與地獄的結生心之間沒有中陰身存在,他死後直接投生到地獄去。

   中陰身的觀念通常是這樣産生的:有些人死後投生在鬼道一段很短的時間,然後又投生到人道,他們會以爲他們在鬼道的那段生命是中陰身。事實上,鬼道的生命並不是中陰身。實際發生的過程是這樣的:在今世的死…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