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亡心之後,鬼道的結生心生起;在鬼道的死亡心之後,又有人道的結生心生起。由于過去的惡業,他們在鬼道受了一段很短時間的苦。當那個惡業的業力竭盡之後,因爲成熟的善業,又再生起人道的結生心。
還未能透視生死輪回真相或緣起的人,會誤解那段短暫的鬼道生命爲中陰身。如果他們能以觀智徹底地辨識緣起,這種誤解就會消失。因此我建議你以自己的觀智來辨識緣起。那時,中陰身的問題將會從你的心中消失。
答4-9:安般念的修行方法與四界分別觀相同嗎?爲什麼我們必須在修行安般念之後才能修行四界分別觀?
答4-9:這兩種修行方法不同。
如果想修行觀禅,首先你必須辨識色法(色業處)與辨識名法(名業處),其次你必須辨識它們的因緣。要辨識色法,你必須先修行四界分別觀。
佛陀教導色業處時,總是先教導四界分別觀的簡略法或詳盡法。你必須遵照佛陀的教導來修行。修行四界分別觀之前,最好已有深厚的定力,如:安般念第四禅,因爲它幫助我們清楚地透視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們的因緣。
不過,如果不想修行止禅,你也可以直接修行四界分別觀,以此培育定力與透視力。我們在上次回答問題的講座中已經討論過這一點。
問4-10:可否請禅師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在禅修中所經驗到的光?
答4-10:禅修時所見到的光是什麼呢?除了結生心之外,依靠心處(hadaya-vatthu心所依處)生起的每一個心(citta)都製造許多心生色聚。在這些心當中,止禅心(samatha-bhavana-citta)與觀禅心(vipassana-bhavana-citta)比其它心更強而有力,所以它們製造更多的心生色聚。每一粒心生色聚含八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與食素,其中的「顔色」是明亮的。當止禅心與觀禅心愈強時,顔色就愈明亮。由于色聚同時並且相續地生起,一粒色聚的顔色與另一粒色聚的顔色緊密地一起産生,猶如電燈泡一般,于是産生了光。
再者,由止禅心與觀禅心産生的每一粒色聚中都有火界,此火界(即時節;溫度utu)也産生許多代新的時節生色聚。這現象不僅能發生于內在,也能發生于外在。這些色聚同樣有八種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與食素。由于止禅心與觀禅心的力量,其顔色也是非常明亮的。所以一個顔色的明亮與另一個顔色的明亮緊密地一起産生,猶如電燈泡一樣。
心生色法的光與時節生色法的光同時産生。心生的「顔色」色法只能于內在産生;而時節生的「顔色」色法能于內在與外在産生,並且其光明向十方散布,有時甚至能遍及整個世界或世界系(cakkavala),乃至更遠。散布的遠近決定于止禅心與觀禅心的強度:佛陀名色識別智所産生的光能散布到一萬個世界;阿那律尊者天眼心(dibba-cakkhu-citta)所産生的光能散布到一千個世界;其它弟子觀智所産生的光能向各個方向散布到一由旬(yojana)、二由旬等等。
通常禅修者在達到生滅隨觀智時才能了解此光乃是一群色聚,而在還修行止禅時並不了解這一點,因爲色聚非常微細,只修行止禅很難了解及照見它們。如果想要確實地了解,你應努力修行以達到生滅隨觀智,這將是真正科學的方法。
問4-11:那些已能辨識身體叁十二個部份的禅修者,能否睜著眼睛見到別人身體內在的叁十二個部份?
答4-11:這必須視情況而定。初學者睜著眼睛只能見到身體外在的部份而已;只有用觀智之眼才能見到內在的部份。如果你想很科學地了解此事,請用你自己的觀智來看。
然而,由于過去修行的波羅蜜,有些人能睜著眼睛看見他人內在的骨骼,例如:摩诃提舍(Maha Tissa)尊者。他精通于白骨觀,經常觀察內在的白骨爲不淨,達到初禅。並且經常以此禅那爲基礎修行觀禅,辨識名色、名色的因緣、名色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這是他通常的修行法。
有一天他出外托缽(pindapata),從阿諾羅富羅(Anuradhapura)走到大村(Mahagama)去。在路途中他遇到一個女人,那女人發出笑聲來,想引起大長老的注意。當他聽到笑聲而看向她時,他只看到那女人的牙齒,並且取它們爲對象修行白骨觀。由于之前持續的修行,他看到那女人是全副的白骨,沒見到「女人」。然後,他專注自己的骨骼而達到初禅。以初禅爲基礎,他迅速地修行觀禅。于是,就在道路上以站立的姿勢,他證悟了阿羅漢果。
原來,那個女人與丈夫吵架而離開丈夫家,要回娘家。她的丈夫隨後追來,也遇見摩诃提舍大長老。于是他問大長老:「尊者,你是否看見一個女人從這條路上走去?」大長老回答說:「哦,施主(dayaka),我沒看見什麼男人或女人,我只見到一副白骨走在這條路上。」這個故事記載于《清淨道論》的說戒品。
這是一個例子。任何像摩诃提舍大長老那樣徹底修行白骨觀的禅修者,就能睜著眼睛看見別人的骨骼。
菩薩-立志要成佛(圓滿正覺)的人。(P-E Dict p.491)
般若pabba-智慧。
叁藏tipitaka-佛陀的教法收錄爲叁大類,稱爲叁藏。即:
一、經藏sutta-pitaka-修多羅藏。佛陀用一般的詞語解釋離苦得樂的道理;包括止觀的實修指導。
二、律藏vinaya-pitaka-毘尼耶藏。佛陀製定弟子應當遵守的戒條及規範,以便淨化身、口、意,提升道德與人格。
叁、論藏abhidhamma-pitaka-阿毗達摩藏。高深的教法;佛陀用抽象的詞語敘述世間與涅槃的究竟真理。(Ess Abh p.1)
般涅槃parinibbana-完全的涅槃(無余涅槃);五蘊的完全息滅;不再有生死輪回。(P-E Dict p.427)
苦行-折磨自己身體的修行法。(古代印度相信如此能成就聖道,解脫痛苦。)佛陀呵斥這種修行法。(P-E Dict p.22, p.297)
聖者ariya-證悟四道、四果這八種聖位的人皆稱爲聖者。(Com M AbhⅠ.26, p.66)
授記-肯定的預言。預言某人未來必然會得到的成就。
比丘尼-佛教的女性出家人,遵守叁百多條戒。
沙彌samanera-佛教的男性出家人,遵守十條戒,尚未接受比丘戒,必須跟隨比丘學習。
大長老mahathera-或譯爲:大上座。受比丘戒之後經過二十個雨季或二十個雨季以上的資深比丘。
尊者Bhante-或譯爲:大德。乃是一種敬稱。
袈裟-佛教出家人所穿,染成褐或黃色的布。(P-E Dict p.212)
神通abhibba-超過平常人的特殊能力。有五種世間的神通: 一、如意通:能顯現各種變化,如:分身、穿牆、空飛等。
二、天眼通:能看見遠近之物,如:看見天界、惡道衆生等。
叁、天耳通:能聽見遠近之聲,如:人間、天界等聲音。
四、他心通:能知道別人內心的想法、念頭。
五、宿命通:能記憶過去世所發生的事情。(Ess Abh p.166)
經中還提到第六種,乃是出世間的神通:漏盡通(斷盡煩惱的智慧;經由修行觀禅所得。)(Com M Abh Ⅸ.21 p.343)
放逸pamada-疏忽、大意、懈怠、懶散。(P-E Dict p.416)
阿僧祇劫asavkhyeyya-kappa-無數劫。阿僧祇:無數。劫:世界從生到滅所經曆的時間;極長的時間。(Con P-E p.37, 77)
四種遍淨戒catuparisuddhi-sila-比丘的四類清淨戒:
一、別解脫律儀戒:謹慎遵守比丘的戒律與威儀。
二、根律儀戒:六根接觸六境時保持正念,不因境而生貪瞋等。
叁、活命遍淨戒:以清淨誠實的言行取得資生物品,不行邪命。
四、資具依止戒:如理思惟受用衣、食、住、藥的真正目的。
(Com M Abh Ⅸ.28 p.347)
頭陀行-頭陀dhuta:意爲「抖落」;抖擻精神以去除惡行及障礙。(P-E Dict p.342)以極簡樸的生活方式訓練少欲、知足等德行。有十叁種修行法,稱爲十叁頭陀支(dhutavga)。(清淨道論‧第二品)
阿蘭若行-隱居于遠離聚落的寂靜處或森林。(P-E Dict p.76)
一切知智-無所不知的智慧。(P-E Dict p.681)佛陀的智慧。
小須陀洹culasotapanna-修行觀禅達到緣攝受智的禅修者稱爲小須陀洹。初果須陀洹聖者已經完全滅除邪見與懷疑;他們永遠不會再投生于四惡道,並且再投生人道不超過七次就會入涅槃。若禅修者達到名色分別智與緣攝受智,他們能暫時去除邪見與懷疑,與須陀洹類似,但還不是真正的須陀洹,稱爲小須陀洹。他們來世不會投生于四惡道。(Ess Abh p.406)
沙門samana-出家人、隱居修行者。(P-E Dict p.682)
梵志-佛教以外其它宗教的出家修行人。(P-E Dict p.430)
盜法-學習佛法得到成就之後,不表明是從佛法中學來的,而宣稱是自己的本事。
編者注:叁輪教法指的是無常、苦、無我這叁種共相。
菩提bodhi-證悟;智慧或道智。(P-E Dict p.490)
叁明vijja-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乃是六神通之中的叁項。(P-E Dict p.617)
中陰身-北傳佛教所提到,在今世…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