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外,其它乘客都死在海洋中。他奮力在海洋中遊了七天七夜。最後,由于他過去世的善業,護海女神把他救上岸,得保不死。
問6-7:證悟道果的聖者(ariya)不會再退爲凡夫(puthujjana),這是正性決定(sammatta-niyama)的法則。得到授記的人不能放棄菩薩行,這也是正性決定的法則。但是佛陀宣稱一切法都是無常 。上述所說的正性決定法則是否符合無常的法則?
答6-7:在此你必須了解什麼是法則,以及什麼是常。依照業報的法則,惡業(不善業)産生惡報,善業産生善報,這是恒常不變的法則。但這是否表示善業與惡業是常(nicca)的呢?請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善業是恒常的,那麼請思考這點:現在你正在聽聞佛陀所教導的《阿毗達摩》,這是聞法的善業。它是恒常的嗎?如果它是恒常的,那麼在這一生當中,你將只有這個業,沒有其它的業。你了解嗎?善業産生善報,惡業産生惡報,這是恒常的法則,但這並不表示業本身是恒常的。善思(kusala-cetana善的動機)與不善思(akusala-cetana不善的動機)是業。這些業一生起之後就立即消滅。這就是它們的無常本質。但是業力(能産生個別果報的潛在力量)仍然存在名色的過程當中。
假設這裏有一棵芒果樹,現在樹上沒有果實,但是終有一天它會結成果實。你可以說能産生果實的那個力量存在芒果樹中。那個力量是什麼呢?雖然我們剖析了樹葉、樹枝、樹皮與樹幹,仍然無法找到那個力量,但並不表示它不存在,因爲終有一天芒果樹會産生果實。同樣地,我們並沒有說善業與惡業是恒常的;我們說業力以潛在力量的形式,存在于名色的過程中。並且有一天,當此力量成熟時,它會産生果報。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正性決定」(sammatta-niyama)。我們說道果法(maggaphala-dhamma)是正性決定的法,但是我們並未說道與果是恒常的。它們也是無常的。可是,道智的力量存在于證悟道果與涅槃者的名色過程中,那個力量也稱爲正性決定,它能産生一層比一層高的果位,而不能産生較低的果位,這是恒常不變的法則。在此你應當考慮到:證悟阿羅漢果是不容易的,必須付出極大的精進來修行,同時堅強的毅力也是必要的。例如:釋迦牟尼菩薩在他的最後一生中,爲了證悟與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相應的阿羅漢果,非常精進地苦行了六年。你可以想象那是多麼的艱難。如果經曆無數艱難而證悟阿羅漢果之後,他又再變成凡夫,那麼修行的成果何在呢?你應仔細思考這一點。
現在,我要解釋在什麼情況下,菩薩能得到授記? “Manussattam livgasampatti, hetu sattharadassanam;
pabbajja gunasampatti, adhikaro ca chandata;
atthadhammasamodhana abhiniharo samijjhati.”
具足下列八項條件時,他能夠得到授記:
一、Manussattam:他生爲人。
二、Livgasampatti:他生爲男人。
叁、Hetu(因或根):他有充分的波羅蜜,只借著聽聞佛陀講說關于四聖谛的短偈,就足以證悟阿羅漢果。這意指:他必須曾在過去世徹底地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
四、Sattharadassanam(見佛):他遇見佛陀。
五、Pabbajja(出家):他出家爲隱士或比丘。
六、Gunasampatti(成就善德):他修成八定(samapatti)與五神通(abhibbana)。
七、Adhikaro(增上行):他具備能接受授記的充分波羅蜜。這意指:他必須曾于過去生中修行證悟一切知智的波羅蜜,因此他能夠從佛陀那裏接受授記。換句話說,他必須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播下一切知智的智慧(vijja)與正行(carana)種子。根據《耶輸陀羅譬喻經Yasodhara Apadana》,後來的悉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公主曾在數萬億尊佛面前,爲釋迦牟尼佛的一切知智而發願,並在這些佛的指導下,修行所有的波羅蜜。
八、Chandata(強烈意願):他具有想要成就一切知智的強烈意願。此意願需要多強呢?假設全世界充滿熾燃的火炭,有人告訴他說:如果他能赤腳從世界的這一端,走過熾燃的火炭,到達世界的另一端,則能成就一切知智。他必定毫不猶豫地走過那火炭。現在我請問你:你願意走過那熾燃的火炭嗎?且先不用說充滿整個世界的火炭,如果從臺灣到緬甸帕奧村的路上充滿火炭,你願意走過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能以那樣的強烈意願證悟一切知智。菩薩願意走過熾燃的火炭,這就是要證得一切知智的強烈意願。
如果菩薩具足這八項條件,他必然會得到佛陀授記。釋迦牟尼菩薩在燃燈佛(Dipavkara Buddha)時是一位名爲善慧(Sumedha)的隱士,他具足這八項條件。這就是爲什麼他能得到燃燈佛如此的授記:「再過四阿僧祇(asavkhyeyya)與十萬大劫(kappa)之後,你必定會證得一切知智,而你的族姓爲喬達摩(Gotama瞿昙)」。
爲什麼說授記是「肯定的」呢?因爲它不會改變。我們並沒有說它是恒常的。燃燈佛的名色法是無常的,善慧菩薩的名色法也是無常的,這是事實。但是,只要菩薩還未證得一切知智,其業力(尤其是他的波羅蜜)是不會消失的。燃燈佛的話(指授記)也是不會改變,不會是虛假的。如果那些話改變了,則授記就不是真的。那麼就有另一個問題産生,即:佛陀會說假話。佛陀唯有見到上述八項條件都具足時,才會給予授記。例如:當一個精通農業的人看見一棵條件良好的香蕉樹時,他能告訴你:這棵香蕉樹將在四個月後産生香蕉。爲什麼呢?因爲他精通農業,並且他看到香蕉樹長出的花與細葉。同理,當某人具足上述的八項條件時,佛陀看見他將能證得一切知智的果,這就是爲什麼佛陀給予授記的原因。
在燃燈佛時,釋迦牟尼菩薩是善慧隱士,是一個凡夫;在最後一生證悟成佛之前,他還是一個凡夫;唯有在證悟之後他才成爲釋迦牟尼佛。在證悟與一切知智相應的阿羅漢道之後,他不能改變他的阿羅漢果位,這是正性決定的法則。這裏正性決定的法則指的是:阿羅漢道的結果不能改變。這並不表示阿羅漢道是恒常的,而是指由業力産生的果報是不能改變的。這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是指阿羅漢道必然産生阿羅漢果,而且阿羅漢道將滅除所有煩惱、所有惡業與所有善業,這也是必然的。這些煩惱、惡業與善業若未被滅除,則將于般涅槃之後産生它們的果報。這種業果法則稱爲正性決定,是不會改變的。因此,正性決定與授記並不違背無常的法則。
在此,我想再多作一些說明:單靠發願或向往並不足以證得一切知智。當菩薩接受授記時,他們必須已具足上述的八項條件。再者,單靠授記也不能産生成佛之果。即使在得到授記之後,他們仍然必須繼續修行,以圓滿叁種層次的十波羅蜜:
一、 他們必須借著犧牲兒子、女兒、妻子與外在財物來履行十種普通波羅蜜(parami波羅蜜);
二、 他們必須借著犧牲自己的肢體與器官,如:眼睛、手臂等來履行十種中等波羅蜜(upaparami近波羅蜜);
叁、 他們必須借著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履行十種上等波羅蜜(paramattha-parami最上波羅蜜)。
總共有叁十種波羅蜜,如果我們歸納它們,那麼就只有布施(dana)、戒行(sila)與止觀修行(bhavana)。這些是上等的善業,菩薩必須借著犧牲有生命與無生命的財物、自己的肢體乃至自己的生命,來完成這些, 善業。如果你相信自己是菩薩,你是否能夠或者是否願意履行這些善業呢?如果你能夠,並且你也曾經從某尊佛之處得到授記,那麼,終有一天你會證得一切知智。但是,根據上座部佛法,在同一段時間裏只能有一尊佛出現,所以現在你是不能成佛的。
再者,菩薩必須以多久的時間履行波羅蜜呢?以我們的釋迦牟尼菩薩爲例,在得到授記之後,他以四阿僧祇與十萬大劫的時間履行波羅蜜,這是最短的時間。然而,在得到授記之前,我們無法確定他已經修行多長的時間。因此,你應記住單靠發願或向往是不足以成佛的。
問6-8:當普通弟子(pakati-savaka)修行止觀達到緣攝受智、生滅隨觀智或行舍智之後,死後他將不會墮入四惡道(apaya)。即使由于放逸而退失他的止觀,曾經修行止觀的業力仍然存在。《聞隨行經Sotanugata Sutta》也說他將快速地證悟涅槃。那麼,爲什麼禅師在六月二日回答問題的開示中說,菩薩從佛接受授記之後(即使他曾修行達到行舍智),仍然會墮入畜生道呢?在那一部經中提到這樣的內容?
答6-8:這是因爲菩薩道與普通弟子之道不同的緣故。你可以在《佛種姓經Buddhavamsa》與《行藏Cariyapitaka》裏找到有關資料。
這兩種情況怎樣不同呢?雖然菩薩已經從佛得到授記,但是證得一切知智的波羅蜜還未成熟,他必須培育波羅蜜直到成熟。例如:釋迦牟尼菩薩得到燃燈佛授記之後,還必須以四阿僧祇與十萬大劫的時間培育波羅蜜,直到成熟爲止。從得到授記到最後一生之間的時期,菩薩有時因爲過去所造的惡業而投生于惡道。那時,他還不能滅除那些…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