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30

  ..續本文上一頁惡業的業力,所以當業力成熟之時,無可避免地,他必須遭受果報,這是不變的法則。

   但是,對于已經達到緣攝受智、生滅隨觀智或行舍智的普通弟子而言,他們證悟道智與果智的波羅蜜已經成熟,因此他們能在接著的未來生中證悟道果、徹見涅槃,這也是不變的法則。

  

  問6-9:阿羅漢也能給予別人授記,這裏授記的定義是什麼?從那部經或來源可以查到這樣的數據?

  

  答6-9:請查閱《佛種姓經Buddhavamsa》與《譬喻經Apadana》。但唯有具備天眼通(dibba-cakkhu-abhibba),尤其是具有未來分智(anagatamsa-bana)的阿羅漢才能給予授記。他們只能見到未來的幾生或幾劫而已,無法有如佛陀般見到許多阿僧祇劫(asavkhyeyya kappa)。

  

  問6-10: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能否修行觀禅?在那部經或數據中能找到此答案?

  

  答6-10:在任何禅那中都無法修行觀禅,而非想非非想處定也是禅那。只有從禅那出定之後,禅修者才可以對禅那法(禅那的心與心所)修行觀禅,例如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叁十一種禅那名法。這在《中部‧後五十經篇‧各別經Anupada Sutta, Uparipannasa, Majjhima Nikaya》中提到。在這部經中,佛陀詳細解說舍利弗尊者在證悟須陀洹道果之後十五天裏的修行經驗。

   例如:舍利弗尊者進入初禅,從初禅出來之後,借著透視叁十四種初禅名法的生時、住時與滅時,他逐一地辨識它們爲無常、苦與無我。以此方式,他能辨識到無所有處定,這稱爲各別法觀禅(anupadadhamma-vipassana):逐一地辨識行法的觀禅。但是當他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定時,他無法逐一地辨識它的禅那名法,只能整體地辨識,這稱爲聚思惟觀禅(kalapa-sammasana-vipassana)。只有佛陀才能逐一地辨識非想非非想處定的禅法。即使像舍利弗尊者那樣的弟子也無法如此辨識,因爲它們極端微細。

  

  問6-11:一個患上精神異常、幻聽、精神分裂症、腦部疾病、中風或腦神經失調的人能否修行這種法門?如果能,必須注意那些事項?

  

  答6-11:可以修行,但是通常不會成功,因爲他們無法持續專注一段夠長的時間。這裏「夠長的時間」指的是:當定強而有力時,必須維持此定力達到數小時,以及數次靜坐。通常這種人的定力是不穩定的,這是問題的所在。若他們能在持續數次靜坐、數天乃至數月裏專注地修行,並且能夠維持定力,則他們可以成功。

  波咤左啰(Patacara)是一個有名的例子。她的丈夫與兩個兒子在同一天死亡,而且父母親與兄弟也在當天喪生。她因爲遭遇這些悲慘的事件而發瘋,光著身子到處逛蕩。有一天,當佛陀在舍衛城(Savatthi)祇園精舍(Jetavana)中說法時,她走了過來。她在過去生所修積的波羅蜜即將成熟。由于這個原因,以及佛陀的慈悲,她能恭敬地聆聽佛陀所教導的法。

  慢慢地,她的心平靜下來,並且能夠了解法的意義。接著,她很快地成就初果須陀洹。她出家爲比丘尼並繼續禅修,且能維持自己的禅定與觀智。有一天,由于禅修成熟,她成爲具足五神通與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bana)的阿羅漢。在精通戒律的比丘尼當中,她排名第一。她持戒非常嚴謹,並且將律藏與注釋全部背熟。

  她曾經在勝蓮華佛(Padumuttara Buddha)教化期到迦葉佛(Kassapa Buddha)教化期這段期間修行波羅蜜,尤其是在迦葉佛的教化期中。當時,她生爲基毗王(King Kiki)的女兒,修行童真梵行(Komari-brahmacariya)兩萬年。童真梵行指的是遵守梵行五戒,即于普通五戒當中的不邪淫這條戒,她更進一步地遵守不淫欲戒。在長達兩萬年的時間裏,她以在家居士身份修行叁學:戒行(sila)、禅定(samadhi)與智慧(pabba)。那些波羅蜜在喬達摩佛陀(Gotama Buddha即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成熟了。所以,雖然曾經發瘋,她仍然能修行叁學,而且成就阿羅漢果。

  當這種人修行時,善知識(kalyana-mitta)是很重要的。善知識指的是:好的老師、好的朋友或一起修行的朋友。適當的醫藥與適當的食物也是重要的助緣。從以往的經驗中,我了解到他們大部份無法維持長時間的定力,有些人終其一生都是瘋顛的,這可能因爲他們的波羅蜜還不充分或還不成熟的緣故。

  

  問6-12:對于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如果成功地達到第四禅,這能否提升他與別人相處的技巧?達到禅那能否改善這樣的問題?

  

  答6-12:這些問題通常因爲瞋怒(dosa)而産生,這是五蓋當中的一種。在禅修當中,只要禅修者尚未能去除這種態度,他就還無法達到禅那。但是,如果能去除這種態度,他不但能達到禅那,還可能證悟道果,乃至成就阿羅漢。一個有名的例子是闡陀尊者(Channa Thera)的故事:他與我們的菩薩同一天誕生于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淨飯王(King Suddhodana)的宮殿中,他是淨飯王一個女奴的兒子。小時候,他是菩薩悉達多太子的玩伴。這使他心中生起很大的驕慢,他總是這樣想:「這是我的國王,佛陀是我的玩伴,法是我們的法。當太子厭離世間時,是我跟隨他到阿拏摩河邊(Anoma River),沒有其它人跟隨他。舍利弗與目犍連等人都是後來才開的花……」因爲這種驕慢的態度,他總是口出粗暴的言語。他不尊敬大長老,如: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因此沒有比丘與他建立友善的關系。佛陀在世時他無法證得禅那或道果,因爲他無法去除驕慢與瞋怒。

   在般涅槃當天晚上,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對闡陀尊者執行梵罰(brahmadanda),即:所有比丘都不可以跟闡陀尊者說話,即使闡陀尊者想找他們說話亦然。當沒有人與他說話時,他的驕慢與瞋怒就漸漸消失了。這項羯磨法(savgha-kamma僧團的決議)執行于佛陀般涅槃後五個月,地點在憍賞彌(Kosambi)的瞿師多僧寺(Ghositarama)。

   之後,闡陀尊者離開瞿師多僧寺,前往貝拉那斯(Benares)附近鹿野苑的仙人住處(Isipatana)僧寺。雖然他很精進地修行,但無法成功。因此,有一天他去請求阿難尊者幫助解決他的問題。爲什麼他不能成功呢?他辨識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但是他不修行緣起法。因此,阿難尊者教導他修行緣起的方法,並教他《迦旃延經Kaccanagotta Sutta》。聆聽阿難尊者的說法之後,他證悟了須陀洹道。他繼續修行,並且很快地成就阿羅漢。所以,如果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惡劣性格,並且以正確的方法修行止觀,則他能證得禅那與道果。

   編者注:佛陀未曾說:「一切法都是無常」;佛陀說:「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或「諸行無常」。(法句經‧第二七七偈Dhammapada.)

  

  佛陀只說真實的言語,不會說假話。

  未來分智乃是天眼通當中的第二種神通力,能見到未來世的情形。

  如何培育觀智以透視涅槃

  前言

  

  

   在上次的講座裏,我簡要地解釋如何依據第五法與第一法來辨識緣起。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討論如何繼續修行觀禅,直到證悟涅槃。

  要證悟涅槃,禅修者必須逐步地培育十六種觀智(bana)。

  第一種觀智是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在前面如何辨識名法與色法的講座中,我已經解說了這種觀智。

  第二種觀智是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在上次的講座中,我解說如何辨識過去、現在、未來的名色法,以及如何辨識緣起,即是解說這種觀智。

  培育前面這兩種觀智之後,你必須依照每一種法個別的特征、作用、現狀與近因,再度辨識所有名法、所有色法與緣起法的每一支,借著如此辨識而完成對它們的修行。這些無法以簡短的方式來解釋,所以,如果你想知道這些細節,最好的方法是:在實際修行的時候學習它們。

  現在,我要簡要地解說其余的觀智。

  思惟智

  第叁種觀智是思惟智(sammasana-bana),即以分組的方式覺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這種觀智,需要將行法分組──分成兩組:名與色;或五組:五蘊;或十二組:十二處及十二緣起支;或十八組:十八界。然後需要覺照每一組的無常、苦、無我叁相。

  例如,佛陀在《無我相經Anattalakkhana Sutta》中教導以正思惟來辨識五蘊:辨識一切色、受、想、行、識爲「不是我」(anicca無常)、「不是我的」(dukkha苦)、「不是我自己」(anatta無我)。佛陀解釋所謂的「一切」乃是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內與外;粗與細;劣與勝;遠與近」。

  首先你再次將定力提升到第四禅。如果你是純觀行者,只修行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那麼你應提升定力,直到定力之光強盛明亮。然後從辨識六門中每一門的究竟色法開始。

  將色法歸類爲一組,觀察它的生起與消滅,接著知見它爲無常。你必須一再重複、交替地照見內外色法的無常相。辨識外在的色法時,你必須由近而遠,將覺照的範圍逐漸擴大,直到遍及無邊的宇宙。

  接著依照相同的方法,觀察衆生因爲色法的生滅而必須不斷承受的痛苦,然後知見它…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