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比丘,滅除雜染是如實知見者之事,而非不如實知見者所能。」
佛陀法語
《一切漏經Sabbasava Sutta》(M.2)
「自己的意見是最無威信的……」
大德阿奢梨 覺音尊者
(Bhadantacariya Buddhaghosa)
《長部經注釋Sumavgalavilasini》
(DA.567-8)
「這不是我的禅法。我只是將它從巴利叁藏與注疏中提取出來而已。」
帕奧禅師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緬甸 毛淡棉 帕奧禅林
Pa-Auk Forest Monastery,
Mawlamyine.Myanmar.
叁版序
第二版的修訂在臺灣第二屆帕奧禅修營期間完成之後,只在中國印行流通,內容加入帕奧禅師在廣東乳源雲門寺開示的「算數師目連經」。
第叁版的修訂乃是順著英文版修訂的因緣,而在臺灣第叁屆帕奧禅修營期間完成。英文修訂版在征詢禅師的同意之後,主要在表達方式上作修改:將冗長繁複之陳述改爲直截了當的表達;對于含意隱微之處,則依據禅師的指導而加入適當的解釋,使人更易明了。中文第叁版除了取法英文修訂版之外,還于必要處加入腳注說明。凡此種種努力皆是希望能有助于讀者更清楚地掌握法義。
感謝弘誓文教基金會的鼎力協助,令譯者無一切後顧之憂。其無私爲法的精神,使馬來西亞亦得以同時印行第叁版,也是此次修訂工作的催生因緣。
感謝各方面的協助與建議。願以法施功德與一切衆生分享,皆得究竟離苦。
譯者謹記于
臺灣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第叁屆帕奧禅修營期中 2000.5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前言
很高興應幾位臺灣比丘、比丘尼法師的邀請,來到臺灣;這幾位法師曾到緬甸毛淡棉市近郊的帕奧禅林 修行。在臺灣的期間,我想教大家一些帕奧禅林的修行方法體系;它乃是以巴利 佛教聖典與《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中的指導作爲依據。我們相信巴利聖典所指導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身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時指導弟子們修行的方法。
爲何要修行
首先我們必須問自已:「佛陀爲什麼要教導修行?」或「修行之目的何在?」
佛教修行之目的是爲了證悟涅槃;涅槃乃是精神(nama名)與物質(rupa色)的止息。要證悟涅槃,我們必須完全息滅以無貪、無瞋、無癡 爲根的善名法(精神),及以貪、瞋、癡 爲根的不善名法;它們能造成一再的生、老、病、死,輪回之苦。如果通過修行觀禅培育觀智 (vipassana-bana),直到證悟了知見涅槃的四道智 (magga-bana),它們就會徹底息滅。換句話說,涅槃乃是由生死輪回的苦海中解脫自在出來,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止息。我們都遭受生、老、病、死之苦;爲了從衆苦當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修行。基于脫離一切痛苦的願望,我們需要學習如何修行,以便證悟涅槃。
何謂修行
那麼,什麼是修行呢?修行包括止禅 (samatha 奢摩他)與觀禅 (vipassana毗婆舍那),而這兩者都必須以身口的德行(戒)作爲基礎。換句話說,修行就是培育乃至完全開展八聖道分。
八聖道分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正見與正思惟合稱爲覺觀或智慧的訓練(慧學),佛陀稱之爲觀禅正見(vipassana-samma-ditthi)與道正見(magga-samma-ditthi);正語、正業與正命合稱爲戒行的訓練(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合稱爲禅定的訓練(定學),也就是止禅法門(samatha-bhavana)。
八聖道分
現在,我想就八聖道分當中的每一項多作些說明。
第一項是正見。何謂正見?正見包括四種智慧:第一種是了知苦谛的智慧,苦谛也就是五取蘊 。第二種是了知集谛(苦的原因)的智慧,也就是透視五取蘊之因緣的觀智;換言之,乃是透視緣起法(paticcasamuppada十二因緣 )的觀智。第叁種是了知涅槃(滅谛)的智慧,涅槃乃是五取蘊的息滅。第四種是了知領悟八聖道分(道谛)的智慧;八聖道分是通向證悟涅槃的修行方法。
八聖道分的第二項是正思惟。正思惟(尋心所)有四種,即:將心投向苦谛、將心投向集谛、將心投向滅谛及將心投向道谛。
如是,正思惟將心投向每一聖谛,而正見則如實了知每一聖谛。正因爲它們如此共同作用,所以將它們合稱爲智慧的訓練(pabba-sikkha慧學)。
八聖道分的第叁項是正語,即:戒除妄言(謊話)、兩舌(挑撥)、惡口(譏罵)與绮語(廢話)。
八聖道分的第四項是正業(正當的行爲),即:戒除殺生、偷盜與邪淫。
八聖道分的第五項是正命,即:戒除用不正當的言語或行爲來取得財物、維持生活,如:殺生、偷盜或說謊等。就在家人而言,這也包括戒除五種不道德的買賣,即:武器買賣、人口買賣、供屠宰用牲畜的買賣、酒等麻醉品的買賣、毒藥的買賣。
正語、正業與正命這叁項聖道分合稱爲戒行的訓練(sila-sikkha戒學)。
八聖道分的第六項是正精進。正精進有四種,即: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惡行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行;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努力提升已生起的善行。爲了開展這四種正精進,我們必須修行戒、定、慧叁學。
八聖道分的第七項是正念。有四種正念(四念處 ):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與法念處。此處「法 」指的是: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個心所 ;或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法指的是:五取蘊、十二處 、十八界 、七覺支 、四聖谛等。然而,簡單地說,四念處可以歸納爲兩項,即:色念處與名念處 。
八聖道分的第八項是正定。根據《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正定指的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與第四禅。而《清淨道論》將正定更詳細地解釋爲:四色界禅 (rupa-jhana)、四無色界禅 (arupa-jhana)與近行定 (upacara-samadhi)。
有些人已曾累積深厚的波羅蜜 ,借著聽聞佛法的簡略或詳盡開示 ,就能夠證悟涅槃。然而,大多數人沒有這種波羅蜜,他們必須次第地修行八聖道分。這些人稱爲所引導者(neyya-puggala需要引導的人),他們需要逐步地修行八聖道分,意即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來修行:持戒清淨之後,必須培育定力;以定力淨化自心之後,必須修行智慧。
如何培育定力
應當如何培育定力呢?
止禅法門有四十種,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種來培育定力。
對于無法決定該選擇那一種法門的人,他們應從安般念 下手。大部份人可以修行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 培育定力。因此,現在我將簡要地解說安般念的修法。
如何修行安般念
佛陀于《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導安般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經中說:
「諸比丘 ,于此有比丘,前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閑處。結跏趺坐 ,正直其身,安住正念于業處 。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入息長時,彼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彼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彼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彼知:『我出息短』。『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彼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開始修行時,先以舒適的姿勢坐著,然後嘗試覺知經由鼻孔而進出身體的氣息(呼吸時的鼻息)。你應能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的某一點感覺到氣息的進出。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因爲如此你將無法成就禅定。只應在氣息掃過及接觸上嘴唇上方或鼻孔出口處周圍最明顯的一點 覺知氣息…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