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快開展出來。還有一些關于這些觀智的指導,但是我沒有足夠時間解說。
緊接在這些觀智之後,你繼續照見每一種行法的壞滅,內心存著從它們當中解脫的願望。結果你將發現所有的行法止息了,你的心直接透視,而且完全地覺知無爲涅槃。
那時你獲得四聖谛的真實智慧,並且親身證悟涅槃。由于這樣的證悟,你得以去除邪見,而且心變得清淨。若繼續如此修行,你將能證悟阿羅漢果及般涅槃。
關于觀禅的修行方法,還有許多細節,但是我將它們省略,以便使講解的內容盡可能地簡要。學習此法門最好的辦法是:在適當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禅修的課程。那麼,你就能有系統地、一步步學習上去。
要闡明任何一種究竟法的本質,必須透過四個方面來定義它:(一)、lakkhana相;特相;特征:事物或現象的顯著性質。(二)、rasa味;作用:它所執行的明確任務或功能。(叁)、paccupatthana現起;現狀:它出現時的狀態。(四)、padatthana足處;近因:它賴以生起的直接原因。(Com M AbhⅠ.3 p.29)
編者注:在此的觀禅心是指辨識色法或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的心路過程(vithi)。
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不參與心路過程的心;發生于心路過程之外的心。(Com M Abh Ⅲ.8 p.122)
隨煩惱upakkilesa-汙染、不淨。(Ess Abh p.412)
問 答(七)
問7-1:想(sabba)與想蘊(sabba-khandha)之間,受(vedana)與受蘊(vedana-khandha)之間有何差別?
答7-1:十一種想合稱爲想蘊。十一種受合稱爲受蘊。那十一種呢?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近、遠。關于它們的解釋,請參考《相應部‧蘊品‧蘊經Khandha Sutta, Khandha Vagga, Samyutta Nikaya》。
問7-2:記憶、推理與創造屬于那一種心所?它們是五蘊的一部份,然而何以說它們是苦呢?
答7-2:何謂記憶?如果你記得,或能辨識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究竟名色(paramattha-namarupa)以及它們的因緣,並能辨識它們爲無常、苦與無我,這是正念,是與觀智相應的念。這個念與叁十叁種名法相應。它們合起來是四種名蘊(nama-khandha)。記得佛、法、僧以及過去所做的善行也是正念。回憶過去的行爲時若産生善法,則該回憶是正念。但若是産生不善法,則該回憶不是正念,而是與不善法相應的不善想(akusala-sabba),它們也屬于四種名蘊。
善與不善的名蘊都是無常的,因爲它們一生起之後就立即消滅。它們遭受相續不斷的生滅,所以它們是苦的。
問7-3:「緣取對象」屬于那一種心所?
答7-3:所有的心(citta)與心所(cetasika)都能緣取對象,若沒有對象則它們無法生起。若沒有對象(arammana)則主體(arammanika)不能産生。主體(arammanika)指的是:能緣取對象的現象或法。換句話說,就是能認知對象的法。如果沒有對象可被它們認知,則這些認知對象的法不會生起。不同組合的心與心所緣取不同的對象。總共有八十九種心(citta)與五十二種心所(cetasika),它們都緣取自己個別的對象。例如:道果的心與心所緣取涅槃爲對象;安般禅那的心與心所緣取安般似相爲對象;地遍禅那的心與心所緣取地遍似相爲對象;而欲界心(kamavacara-citta)則緣取善或惡、好或壞的不同對象。如果要詳細地了解,你必須研讀《阿毗達摩Abhidhamma》。更精確地說,你應研讀《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vgaha》的所緣(Arammana)部份。
問7-4:爲僧團工作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嗎?這是否因人而異?禅修者能否不受影響,而在工作之後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定力?
答7-4:佛陀在許多經中呵責有下列行爲的比丘:
一、Kammaramata:耽樂于工作;
二、Bhassaramata:耽樂于談話;
叁、Niddaramata:耽樂于睡眠;
四、Savghanikaramata:耽樂于友伴;
五、Indriyesu aguttadvarata:不守護諸根門;
六、Bhojane amattabbuta:飲食不知節製;
七、Jagariye ananuyutta:不警覺地努力修行止觀;
八、Kusita or kosajja:怠惰于止觀的修行。
因此,如果必須爲僧團或爲自己做某些工作,你應盡快將它做完,然後以平靜的心回到你的修行。如果過度耽樂于工作,它將成爲修行的障礙。這種耽樂不能産生良好的定力,因爲對修行對象強而有力的正念無法因那樣的耽樂而獲得。
問7-5:若有人懷著邪惡的動機來求達到禅那,則達到禅那對他是否有任何利益?例如:若他將僧團的錢移來自己花用,而且不認爲那種行爲是錯誤的。當這種人達到第四禅時,他的心或見解會改變嗎?
答7-5:這件事你必須將在家居士與比丘的情況分開來看。若他是比丘,違犯戒律則會障礙他證得禅那。例如:若他將僧團的錢移來作爲自己私人之用,則很難達到禅那,除非他改正這項罪過(apatti)。這意味著:他必須拿與所用掉金錢同等價值的日用品來賠償僧團,然後必須對僧團或另一位比丘忏悔犯戒的罪過(apattidesana)。改正過錯之後,如果努力修行止觀,則他能證得禅那與道果。如果不改正過錯,而他真的達到禅那,那麼可能他不是真正的比丘,所以那項犯戒事實上並不是犯戒。
如果是在家居士,則情況不同。對在家人而言,戒清淨只是就禅修期間而言。盡管他們在禅修之前是邪惡的,如果在禅修當中他們能清淨自己的戒行,那麼還是能達到禅那。例如《法句經Dhammapada》的注釋中提到久壽多羅(Khujjuttara)的故事:她是優填王(King Udena)王後差摩婆帝(Queen Samavati)的婢女。優填王每天給她八錢爲王後買花,但久壽多羅每天將四錢放進自己的口袋,只用其余的四錢買花。有一天,佛陀領著僧衆到賣花者家中接受飲食供養,久壽多羅幫忙賣花者供養飲食。飯後佛陀開示佛法時,久壽多羅邊聽邊修禅而成就初果須陀洹(sotapanna)。那天,她不再將四錢放進自己的口袋,而以全部八錢買花。當她將花獻給差摩婆帝王後時,王後很訝異,因爲花多出來了。那時,久壽多羅向王後承認過錯。
再者,請思惟盎崛摩羅(Avgulimala)尊者的例子:他是出名的殺人魔頭。但是出家修行之後,他清淨自己的戒行,並且精進修行,所以能證得阿羅漢果。也請考慮這項事實:在生死輪回中,每個人都做過善事與惡事;沒有不曾做過惡事的人。如果必須清淨了所有的過去惡業才能證悟道果,那麼就絕不會有人證悟道果。事實上,只要在今世沒有造下五種無間業(anantariya-kamma)的任何一者,而且在修行之時有清淨的戒行,那麼從前的惡行不能障礙他們達到禅那。
五無間業是:
一、殺害自己的母親;
二、殺害自己的父親;
叁、殺害阿羅漢;
四、惡意地使佛陀流血;
五、造成僧團分裂。
如果今生做過這五種惡業中的任何一種,則今生無法證得禅那、道與果。例如:阿阇世王(King Ajatasattu)。阿阇世王原本有足夠的波羅蜜,能在聽聞《沙門果經Samabbaphala Sutta》之後證得初果須陀洹。但是因爲他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King Bimbisara),這項惡業障礙他證得聖位(ariya)。
你問:達到禅那之後,他們的心或見解是否會改變?禅那可以長時間去除五蓋。這裏的長時間指的是:如果他們進入禅那一小時,則在那一小時內五蓋不會生起。但是當他們從禅那中出來之後,五蓋還是會由于不如理作意而再度生起。所以無法確定地說達到禅那之後他的心是否會改變,我們只能說當他處在禅那之中時五蓋不會生起。
也有例外的情況,如大龍大長老(Mahanaga Mahathera)。他是法施阿羅漢(Dhammadinna arahant)的老師,並且已經修行止觀超過六十年以上,但是他還是一個凡夫(puthujjana)。雖然他還是一個凡夫,但是因爲強而有力的止觀禅修,在那六十年當中沒有煩惱生起,因此他以爲自己已證得阿羅漢果位。但是法施阿羅漢知道老師還是凡夫,所以他間接地使老師了解自己還是凡夫。當大龍大長老發現自己還是凡夫時,他再度修行觀禅,並且在幾分鍾之內就證得阿羅漢果。然而這是極罕見的特例。
你也應記住另一件事:這位大長老已精通教理(pariyatti)與禅修(patipatti),而且是指導禅修的老師(kammatthanacariya業處阿奢梨),許多阿羅漢都是他的弟子,如:法施尊者。雖然他精通止觀,但是有時因爲禅修經驗的相似處,他也會産生誤解。所以,如果你自認爲:「我已經證得初禅……」,你應當以多日乃至多月的時間,徹底地檢查自己的禅修經驗。爲什麼呢?如果是真正的禅那與真正的觀禅,那…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