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它們能帶給你很大的利益,因爲它們能幫助你證得真正的涅槃;涅槃是上座部佛教的「淨土」。然而,若是虛假的禅那與虛假的觀禅,則不能産生這種利益。你想得到真實的利益還是虛假的利益呢?你應當問自己這個問題。
所以,我想建議你不要急著對別人說:「我已經證得初禅……」,因爲可能有人不相信你。你的體驗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如大龍大長老那般是虛假的。你必須覺察這個問題。
問7-6:色聚與究竟色之間有何差別?
答7-6:色聚指的是由究竟色法組成的微粒。如果禅修者能夠分析這些色聚,他將能見到究竟色。在每一粒色聚中至少有八種究竟色: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與食素。某些色聚中有九種究竟色,那就是加上命根色(jivita-rupa)。某些色聚中有十種究竟色,那就是再加上性根色(bhava-rupa)或淨色(pasada-rupa)。
色聚不是究竟色,不是觀智的對象。如果借著觀察迅速生滅的色聚爲無常、苦、無我來修行觀禅,那是虛假不真的觀禅。存在每一粒色聚裏的究竟色才是觀智的對象。所以當你見到色聚時,你應分析它們,借著透視其中的究竟色來修行觀禅。
某些禅修者見到微粒(色聚)時無法分析它們,而只是借著觀察那些微粒的生滅來修行無常、苦、無我。根據佛陀教導的《阿毗達摩》,那些微粒只是概念法(pabbatti)而已;概念法不是觀智的對象。如果他們那樣修行,漸漸地那些微粒會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的物體。于是他們專注于那白色透明的物體,認爲那就是色法的息滅。他們不了解如果注意白色透明體的空間(akasa),他們將能再度見到微粒。爲什麼他們不了解呢?因爲他們並未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他們也許只以一界或幾界作爲對象來修行。然而由于他們的波羅蜜,所以他們能見到微粒。但是他們無法分析每一顆微粒裏的四界。然後,當那些微粒消失,只剩下白色透明體時,他們也不知道應當注意白色透明體中的空間,因此他們誤以爲那是色法的息滅。
專注于那白色透明體時,有時他們的心落入有分(bhavavga)當中,而以爲那就是名法的息滅。于是誤以爲他們已達到名色法息滅的涅槃。事實上他們連觀禅的開始階段──名色分別智──都還未達到。
因此在修行觀禅之時,你也應記住這項事實。
問7-7:當禅修者能辨識色聚與究竟色之後,他的心(citta)與見(ditthi)會改變嗎?
答7-7:當他以觀智見到每粒色聚中的究竟色時,他的心與見已暫時改變,因爲觀智能暫時地去除邪見與其它煩惱。證得聖道(ariyamagga)之後,他才能逐步完全地滅除邪見與其它煩惱。
問7-8:禅定如何使心清淨?禅定能去除那些煩惱?
答7-8:禅定與五蓋正好互相對立。近行定與安止定能長時間去除五蓋。如此,禅定的心是已被淨化的心,所以禅定稱爲心清淨(citta-visuddhi)。
問7-9:觀禅如何使見清淨?觀禅能去除那些煩惱?
答7-9:在透視究竟名色、它們的因緣與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之前,禅修者會有錯誤的見解或想法,像:「這是男人、女人、母親、父親、自己……」。但是,當他清楚地透視它們時,這種錯誤的見解會暫時消失。爲什麼呢?因爲他見到只有究竟名色與因緣。他也見到它們一生起之後就立即消滅的無常本質;見到它們總是遭受不斷生滅壓迫的苦本質;見到名色與因緣當中沒有自我的無我本質。這就是觀智,也就是正見。正見能去除邪見,也能去除伴隨邪見而生的煩惱,如:貪愛與驕慢。當禅修者修行觀禅時,他具有正見;但是當他停止修行時,由于不如理作意的緣故,邪見會再度生起。于是他會再度認爲:「這是男人、女人、母親、父親、自己……」而相應的煩惱如:貪愛、驕慢、瞋怒等,會依靠邪見再度産生。不過,當他再度修行觀禅,邪見又會消失。所以,觀智只能暫時去除邪見與其它煩惱。但是,如果達到道與果,他的道智將能逐步地完全滅除邪見與其它煩惱。
問7-10:心(citta)與見(ditthi)之間有什麼差別?
答7-10:心指的是心識;但是在心清淨中,它特別指近行定心與安止禅心。見指的是邪見,是一種心所,它和四種與邪見相應且以貪爲根的不善心同時生起。
邪見中的一種是我想(atta-sabba)。有兩種我想:一種是認爲有男人、女人、父親、母親等。這是基于傳統承襲的邪見,我們稱它爲「世間通稱我論」(loka-samabba-attavada)。另一種是認爲有一個不可破壞的自我(atta)存在之見,稱爲「我見」(atta-ditthi)。此外,還有認爲不可破壞的我是由造物者(parama-atta最勝我)所創造的想法,這也是一種邪見,也稱爲「我見」(atta-ditthi)。
在叁十一界當中沒有自我存在,只有無常、苦、無我的名色與它們的因緣;在叁十一界之外也沒有自我存在。因此觀智(亦即觀禅正見vipassana-samma-ditthi)能暫時地破壞包括我見在內的邪見;而道智(亦即道正見magga-samma-ditthi)能完全地滅除邪見。至此我們已提到叁種見:一、邪見;二、觀禅正見:世間(lokiya)的正見;叁、道正見:出世間(lokuttara)的正見。
在《梵網經Brahmajala Sutta》中討論到所有六十二種邪見都從我見衍生。我見也稱爲身見(sakkaya-ditthi薩迦耶見;個體常住見)。身(sakkaya薩迦耶;個體)指的是五蘊;身見指的是將五蘊認定爲我的一種邪見。而正見也有許多種──「禅那正見」,即:與禅支相應的禅那智慧;「名色攝受正見」(namarupa-pariggaha-samma-ditthi),即:透視究竟名色的觀智;「業果正見」(kammassakata-samma-ditthi),即:辨識因緣的智慧(paccaya-pariggaha-bana緣攝受智);「觀禅正見」,即:透視名色及其因緣無常、苦、無我本質的觀智;「道正見」與「果正見」,即:以涅槃爲對象的道智與界智。所有這些正見都稱爲四聖谛的正見(catusacca-samma-ditthi)。
問7-11:禅修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修行止觀當中練習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
答7-11:最好的如理作意是觀禅。如果能修行達到觀禅的階段,你就能真正了解最好的如理作意。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觀禅,它將産生善果,如:透視涅槃的道與果。但是,如果你尚未達到觀禅的階段,則你應思惟一切行法都是無常的(sabbe savkhara anicca諸行無常)。這也是如理作意,但是它的力量很弱,只是「第二手」(間接)的如理作意。
你也能修行四梵住(brahmavihara),尤其是舍梵住,它是上等的如理作意,因爲修行舍梵住是知見業的法則爲:「sabbe satta kammassaka」──「一切衆生以業爲他們自己的所有物。」有時你也應思惟不如理作意所産生的惡果:由于不如理作意,許多會産生四惡道(apaya)種種苦報的不善業一連串地生起。如此了解即是如理作意。你應在每天的生活中練習它。
問7-12:作意(manasikara)與修行七覺支(bojjhavga)有何差別?
答7-12:七覺支通常是一組叁十四個名法之首,而作意則是其中的一個名法。有時這叁十四個名法稱爲觀智,因爲第叁十四個名法就是觀智(pabba般若),它是這些名法當中的最主要因素。
在此,你應了解叁種作意:
一、作爲緣取對象基本原因的作意(arammana- patipadaka-manasikara);
二、作爲心路過程基本原因的作意(vithi-patipadaka- manasikara);
叁、作爲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javana-patipadaka- manasikara)。
(一)、作爲緣取對象基本原因的作意指的是作意心所。它的作用是使對象在禅修者的心中清楚顯現。
(二)、作爲心路過程基本原因的作意是五門心路過程(pabcadvara-vithi)中的五門轉向心(pabca-dvaravajjana)。其作用是令五門心路過程能夠緣取它們個別的對象而生起。
(叁)、作爲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是意門心路過程(manodvara-vithi)中的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以及五門心路過程中的確定心(votthapana)。這個作意可以是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速行心(javana)則依靠它産生。如果它是如理作意,則對于凡夫與有學(sekkha初道至四道)而言,速行心是善的;但是對阿羅漢而言,速行心只是唯作的(kiriya作用性的)。當它是不如理作意時,速行心則是不善的;對阿羅漢而言,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
修行七覺支時,作爲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很重要。在每一個速行剎那中有叁十四個名法,作意心所(manasikara-cetasika)就是其中的一個。因此,我想在此舉例說明:…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