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相應部36相應6經/箭經(受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感受樂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樂受,已受教導的聖弟子也感受樂受,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樂受。在那裏,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與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差別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爲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未受教導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觸時,悲傷、疲累、悲泣、捶胸號哭,來到迷亂,他感受二受:身的[受]與心的[受]。
比丘們!猶如他們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著以第二支箭射中他,這樣,比丘們!那男子感受因二支箭的受。同樣的,當未受教導的一般人被苦受接觸時,悲傷、疲累、悲泣、捶胸號哭,來到迷亂,他感受二受:身的[受]與心的[受]。又,當被苦受接觸時,對它有嫌惡;當他對苦受有嫌惡,則對苦受之嫌惡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當被苦受接觸時,他歡喜于欲樂,什麼原因呢?因爲,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不了知除了欲樂之外還有對苦受的出離。當他歡喜于欲樂,則對樂受之貪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
他不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當他不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對不苦不樂受之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如果他感受樂受,他被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被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被束縛而感受它。比丘們!我說這被稱爲:『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所束縛;被苦所束縛之未受教導的一般人。』
而,比丘們!當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被苦受接觸時,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捶胸號哭,不來到迷亂,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無心的[受]。
比丘們!猶如他們如果以箭射男子,如果接著第二支箭沒射中他,這樣,比丘們!那男子感受因一支箭的受。同樣的,當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被苦受接觸時,不悲傷、不疲累、不悲泣、不捶胸號哭、不來到迷亂,他感受一受:身的[受]而無心的[受]。又,當被苦受接觸時,沒有嫌惡;當他對苦受沒有嫌惡,則對苦受之嫌惡煩惱潛在趨勢不潛伏于其中。當被苦受接觸時,他不歡喜于欲樂,什麼原因呢?因爲,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了知除了欲樂之外,還有對苦受的出離。當他對欲樂不歡喜,則對樂受之貪煩惱潛在趨勢不潛伏于其中。
他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當他如實了知那些受的集起、滅沒、樂味、過患、出離,則對不苦不樂受之無明煩惱潛在趨勢不潛伏于其中。如果他感受樂受,他離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離束縛而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離束縛而感受它。比丘們!我說這被稱爲:『不被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所束縛;不被苦所束縛之已受教導的聖弟子。』
比丘們!這是已受教導的聖弟子與未受教導的一般人的高下,的不同,的差別。
多聞的有慧者不感受苦與樂受,
此爲善巧的賢者與一般人的大差異。
對多聞的悟法者、此世與來世的觀察者來說,
對可愛的法不使心攪亂,不愛的不嫌惡。
對他來說,順意或排斥都被破壞、滅沒不存在,
知道遠塵、不愁之足迹後,已到有的彼岸者正確地了知。」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有的」(bhav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存在」(existence)。「有的」(bhavassa),就是十二緣起的「有支」。
「癡使所使(SA.470)」,南傳作「無明煩惱潛在趨勢潛伏于其中」(avijjānusayo, so anus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無知之表面下的趨勢躺在這後面」(the underlying tendency to ignorance lie behind this)。按:「潛伏于其中」(anuseti)爲動詞,另譯爲「使;隨眠;潛在」,「無明煩惱潛在趨勢」(avijjānusayo)爲名詞,另譯爲「無明隨眠;無明使;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