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之二 無我的修法▪P5

  ..續本文上一頁異因”,這相當重要,以前也曾講過多次。所謂的無住,是指眼睛當下所見之物是不存在的。常人認爲這句話很荒唐:我們的眼睛明明看見它的存在,爲什麼說不存在呢?要解釋這種疑問,同樣要區分二谛(即勝義谛和世俗谛),這點很重要。眼睛看見東西存在是世俗谛,是眼耳鼻舌的結論。所謂的“不存在”不是指眼睛沒有看到,眼睛是看到了!比如,做夢時所見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但這不是說沒有做過夢,我們確實做夢了。同樣地,不是說眼睛沒看見,我們的眼睛確實看見了它的存在,但它卻是不存在的。

  比如,將一塊布分解成毛線、毛線分解成羊毛、羊毛分解成微塵、微塵分解成更小的微塵,再分解下去,最小的微塵是什麼呢?所謂最小的微塵是指在微觀世界中不能再分的粒子。爲什麼不能再分呢?如果要它成立就不能再分;如果無須成立它、要看透它究竟是什麼,就要分到底。再分下去,連最小的微塵也不能成立。最後,這塊布就消失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包括人體等所有的物質,都是可以這樣分解的,分解到最後都會消失的。這是我們佛教的理論,量子物理還沒有達到此境界。

  3、從果的角度去觀察,抉擇不滅。這種推理的邏輯叫作“破有無生因”。“因”是“邏輯”的別名,是指推理和抉擇的工具。通過此“因”去觀察,可以破“有無生”。何爲“有無生”呢?比如,播下稻種之後可以發出稻芽,那麼,稻種是産生了原“有”的稻芽,還是産生了從“無”中生有的稻芽呢?這叫做“有”、“無”。我們要思維在稻芽發出的時候,是已經存在的稻芽産生出來呢,還是以前不存在的稻芽現在産生出來了?也就是觀察果的本體在果沒有誕生之前是有、還是無?不是說誕生之後的有無,而是說誕生之前的有無。

  如果說果誕生之前是“有”,就是自生,一般人都不這樣認爲,實際上這也是不可能的。常人以爲在果誕生之前它是不存在的,因緣和合後它就存在了。也就是說,在果誕生之前,因法存在的時候,果法是不存在的,是“無”。如果這樣,因又是如何讓果産生的呢?比如說,如果有樹木的存在,斧頭、鋸子才可以去砍它、鋸它;如果沒有樹木的話,拿斧頭、鋸子去砍什麼、鋸什麼呢?因爲樹木不存在,這些工具就沒有辦法起作用。在仔細觀察後可以發現,因絕對沒有辦法讓果産生,果也無法看到因的存在,只是在因緣聚合之時果就出現了,因緣和合就是這樣的。

  很多人以爲,農民種莊稼的時候只有因沒有果。正因爲沒有果才要種莊稼,如果已經有了果,爲什麼還要種地呢?農民就無須種地了。正是種地之後的種種因緣,才使“沒有的果”産生。但是,“沒有的果”就象虛空一樣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又是如何讓它誕生的呢?在極細微的微觀世界中觀察,只能說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一個因能讓“沒有的果”誕生。所以,果是不生的,不生就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就不可能消滅。這就象一個人若沒有誕生,就不可能存活;若沒有存活過,也就不可能有死亡一樣。

  (四)法無我的觀修次第

  修法時,我們閉著眼睛認真地思維之後,深深體會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住、不滅”的,眼識、耳識、鼻識等以前認爲實有的東西實際上是沒有的,然後心就專注在空性的境界當中,如前所講,這叫作觀修空性,對于初學者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觀修只是靜坐,雖然心裏不起任何雜念的境界有可能保持很久,但也沒有太大的作用和意義。前面曾經提到過,動物冬眠的時間也很長,卻沒有什麼功德。心裏沒有正知正見只是不起念頭,毫無意義可言。當我們深度睡眠的時候同樣沒有思維,人昏迷時也沒有思維,可這些有什麼作用呢?沒有!在色界和無色界中,天人不是在一天兩天,而是在很多劫當中都能不起一個雜念(學過《俱舍》的人知道,“劫”是一個時間概念,就人類的時間而言,是難以統計的極其漫長的時間),但是,他們還是沒有得到解脫。所以僅是追求靜心這一點並無用處,還需要有正知正見。

  對于初期的修行人來說,正知正見是通過思維而獲得的。當然,學密宗的人通過氣脈明點的修法或是大圓滿的竅訣,也許無須通過如此複雜的思維就可以輕松地證悟。但是,這種輕松地證悟是需要條件的,是在修加行、積累資糧等衆多因緣具足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若因緣不具足也沒有那麼輕松,所以觀修是非常重要的。

  觀修的含義是指,在沒有空性感受的時候去思維,有了感受時就不再思維,心在這種境界當中安住下來,當境界消失的時候又去觀察。通過中觀的修法對空性有了較好的了解和體會後,再修大圓滿的竅訣很快就可以證悟。因爲,中觀的修法已經爲修大圓滿鋪路、奠基了。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除非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人,否則一般的人會因執著極其濃厚而很難在一刹那間證悟。僅僅通過中觀的修法也是可以證悟的,但與密宗的竅訣相比,其速度是很慢的。

  這些是中觀抉擇“法無我”的修法。“法無我”的修法在中觀的論典裏有很多,今天只是從因、果、本體這叁個角度來抉擇諸法不生、不滅、不住。不生不滅是物質的本體,是實在的;有生有滅是物質的現象,是虛幻的。但我們不能以空性爲由而不取舍善惡因果,這是很大的錯誤;也不能以存在因果爲由而執著不空,這同樣是很大的錯誤。二谛必須圓融才談得上是中觀。

  在人無我的修法裏提到過,現在有些居士聽到禅宗裏面講不執著,便對放生、念咒、拜佛、因果的取舍,統統說一句“不執著”(意思是可以不做這些)。“不執著”是最後的境界,現在我們怎麼能夠不執著呢?!從前,和尚摩诃衍到西藏桑耶寺講禅宗時就是說一切都不要執著。一些西藏人聽信其言,導致寺內原有的供佛傳統突然間斷,佛像前居然已經斷了供品。這種做法實在讓很多有識之士難以接受,他們就迎請了噶瑪拉西拉——一位印度的中觀論師來與摩诃衍辯論。爲什麼要與他辯論呢?因爲他不講究次第,而只說一句“不執著”,這會誤導很多初學者。

  如果能夠證悟,就可以不執著,但這是需要過程的;如果沒有證悟、剛開始時就不執著于思維、修加行和因果的取舍,那麼就如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裏所闡釋的那樣:如果“不執著”就可以解決問題,那麼所有的衆生在修行上都是不執著的,但他們卻並沒有解脫。所以,我們既不能墮“有邊”,也不能墮“無邊”。所謂墮“無邊”,就是指聽到禅宗講的一些“不執著”、“不可思不可言”,以及中觀有關空性的字眼,就認爲無須作因果的取舍、無須修行、無須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所謂墮“有邊”,是指因爲聽說了佛、叁寶、四谛、因果和輪回的存在,就認爲一切是實在的、不空的。首先,我們不要墮二邊,行中道;最後,就無所謂中道或二邊,沒有那麼多邊執了。在達到這個境界時,就能夠自由自在了;在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我們還是不要讓自己走這些邊道。

  在證悟空性之後,禅定時心就專注于空性,從此時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不生、不滅的,但因爲尚未成佛,還是會出定的,出定之後,依然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在這個境界裏仍然要積累資糧、清淨罪業、注重因果的取舍。如此修行,才能成佛有望。

  (五)修法無我的作用

  空性,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斷除“我執”,而且可以幫我們斷除貪心、瞋心等煩惱障和一切所知障。一般來說,有貪心就修不淨觀,有瞋恨心就修慈心。可是,如果證悟了空性,貪心、瞋心就無須不淨觀和慈悲心來解決,空性就可以解決一切,它是一種綜合的對治法。這是中觀的修法,是思維和安住的交替:思維到感受至深時就靜下來、再不思維、專注于此境界中直至感受消失,又開始新一輪的思維和安住,如是反複輪換,這是初期最好的空性修法。除非你們能在一刹那間證悟大圓滿,否則空性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修上去的。這樣修至少能夠在心裏播下殊勝的解脫種子,對治貪、瞋、癡和執著也有明顯的作用。

  我們把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所講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叁個修法都已經講完了。講的雖然不是很廣,但實修時這些思維基本上夠用了,這是整個藏傳佛教的要點。你們每天至少要修一、兩個小時。

  漢地的居士很多喜歡念誦《金剛經》、《心經》、《藥師經》和《地藏經》,這當然很好。如果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無論是念經、燒香或拜佛都很殊勝。以前的功課也不要間斷,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念經多長時間,修行多長時間,磕頭多長時間……但最主要的是,如果沒有這些修法(指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的修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若要解脫必須要修這些修法。

  (六)結尾

  對這些修法,我是用世俗的語言而非佛教的術語來講述的。如果用佛教的專有名詞講,恐怕很多人會感覺陌生、聽不懂。若是這樣,就沒有意義了。但是,講述的所有內容,都來自于佛經和論典,而不是我擅自講的,我不敢這樣做。

  以前所講的全部內容,已經具備了一條比較完整的解脫道路。如果一個人能真實依此去做,就基本上可以到達比較高的境界。如果不做,即使學遍了叁藏十二部經典,也不會對修行有太大幫助。修行是很重要的!

  除了空性以外的有關出離心、菩提心的道理、修法,可以在同學、同事之間或居士當中互相討論,也可以爲不信佛的人講一些皈依的利益和修行的必要。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雖然不算是傳法,但在討論或聊天時談一些有意義的話題,于無形中會利益其他的衆生,這是有必要的。其他的都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只有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才能解決。目前,絕大多數人仍處于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不要著急去修空性;若是非常喜歡空性的人也可以抽時間修一修。但我們現在主要應該修出離心和菩提心。

  

《慧燈之光之二 無我的修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