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之二 二谛 開啓中觀門扉之鑰匙

  二 谛——開啓中觀門扉之鑰匙

  一、概述

  (一)中觀的分別

  在藏傳佛教裏,有中觀和大中觀之分。何爲中觀?何爲大中觀呢?

  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寂天菩薩《入行論》的智慧品、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論典所提出的理論,就是中觀,而不是大中觀。原因何在呢?因爲,它們只解釋了第二轉*輪的思想,還未直接涉及到第叁轉*輪所講的遠離一切執著的光明。根機較好的人,在修出離心或菩提心的同時,也有可能證悟空性。譬如,當我們反複思維到心非常疲憊時,便不再觀想,心安住下來,這時,一切雜念會自然離去,如果積資、忏罪的條件也已經具備,則在所有雜念離開的那一刹那間,也有可能證悟空性。但是,在此之前,必須要有中觀的概念才行。

  而大中觀是指他空中觀或如來藏中觀。在印度佛教裏沒有“自空”和“他空”的名詞,這是西藏人造的,但是,在印度佛教裏存在“自空”和“他空”的涵義。大中觀就是講如來藏,因爲它多了“光明”的含義,所以叫大中觀;而《龍樹六論》中還沒有提到“光明”的一面,缺了最究竟的內容,故只能稱爲中觀。

  (二)分開二谛的必要性

  上述的兩種中觀都需要分二谛,否則在理解上就會産生錯亂。

  今天主要是講中觀,不是講大中觀,而且是從二谛,即勝義谛和世俗谛兩方面來講。因爲二谛涵蓋了所有中觀的含義,而且分開二谛也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不了解中觀的人,在看到《金剛經》、《心經》等般若波羅密多經論裏講五蘊皆空、四大皆空、諸法空性等等時,因爲不懂得將世俗谛與勝義谛分開,總是感到其中矛盾重重:到底有沒有成佛之說呢?既然佛是空性,爲什麼要學佛呢?怎麼能成佛呢?有沒有因果輪回?既然因果、輪回、學佛、成佛以及度化衆生都是存在的,又怎麼會是空性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分開二谛。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講解空性的開篇就提出一個爭論。什麼爭論呢?月稱菩薩在講因果關系不存在的時候,有人便反駁道:我們的眼耳鼻舌等五識明明能接觸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則眼識爲何能看到?耳識爲何能聽到呢?

  對此爭論,月稱菩薩是如何製止的呢?他將勝義谛和世俗谛分開,疑問便迎刃而解。

  我們在這裏分開二谛的原因,不是爲了製止他人的爭論,也不是爲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觀點,就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錯誤觀點。釋迦牟尼佛宣講般若波羅密多和龍樹菩薩造《六論》,也不僅僅是爲了製止他人的爭論,也同樣是爲了推翻凡夫人的錯誤觀點。雖然我們不需要跟別人辯論,但需要跟自己辯論。所以,學習中觀二谛的理論是有非常必要的。

  (叁)學習二谛的重要性

  中觀的內容很廣,但今天只講一部分,也就是既簡單又關鍵的一些問題。這既是理論又是修法,我們必須了解。

  聽聞空性,千載難逢,可以在每個人的心田裏播下空性的種子,這個種子不但永遠不會毀壞,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成熟。《中觀四百論》中說: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

  許多衆生福德淺薄,沒有機會聽聞緣起性空的妙法,即使聽聞,大部分衆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與其教育成長環境的惡劣熏習,導致對空性正理不生信心,也不能對此生合理的疑惑,假使誰人能夠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無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壞滅叁有輪回。

  另外,不了解空性,就沒有“無緣”的概念,就很難做到叁殊勝中修法的“無緣殊勝”,從這方面講,聞思中觀是很有意義的。

  當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後,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所講的叁個主要內容,前兩個便是出離心和菩提心,第叁個不是別的,就是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們總有一天會修好,這是肯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此後,凡是想解脫的人,必須證悟空性,否則,即使出離心、菩提心發得再好,也無法解脫。

  做爲一個大乘修行人必須過叁關:出離心、菩提心和最後一關——怔悟空性。所以,怔悟空性非常重要。雖然目前對我們很多人而言,修習空性還爲時尚早,但是能提前了解也有好處。

  目前有人講,只要實修,不要理論。實修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沒有理論,又如何實修呢?雖然六祖慧能大師和米拉日巴尊者沒有經過太多的聞思,僅僅通過一段時間的苦行,在得到上師的殊勝加持之後,便證悟了無上的境界。但他們是上等根機者,難道我們每個人都是上等根機?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是這樣的。

  我們必須通過聞思給修行開綠燈。沒有聞思,對理論和修法都一無所知,修什麼呢?只是靜下心來,不起任何雜念,這就是修行嗎?這不是修行。衆所周知,很多動物都會冬眠,而且時間長達幾個月甚至更長,但這是不是修行呢?它能否由此而證悟獲得解脫呢?不可能的。所以,只是心裏沒有雜念,也不算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見,而正知正見來源于聞思,所以,聞思是必須的。

  聞思什麼呢?要徹底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須要有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空性見解,僅靠修出離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你們也許有這種感覺:有些時候說出離心很好,聽起來好象什麼都不如出離心;有些時候又說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夠了;有些時候又說空性很好,只要證悟空性就可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叁個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後的順序,最後都必須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作用,叁者結合,才能讓人走上真正的解脫道,缺少一個都不行。

  二、中觀及二谛的含義

  (一)中觀的含義

  中觀的含義,是指遠離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邊。簡而言之,二邊是指凡夫人的執著。甚至包括我們的夢境,都是建立在二邊的基礎之上的。二十四小時裏我們的所做所爲,第六意識的思維,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感受,這一切都叫二邊。爲何稱作“二”呢?因爲,我們的思維從未離開過有無、常無常、高低、左右、上下、長短等等這些相互觀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邊。遠離二邊後的中間之道稱爲中觀,那麼,是否有一種“中間”的存在呢?不可能有。雖然沒有一個“中”的存在,但是若用人類語言來表達空性,就只有暫時用“中觀”二字,若要真正了解它,則須自己親身體會。

  (二)勝義谛和世俗谛的含義

  1、勝義谛對凡夫人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作勝義谛。現在,在我們六識所能觸及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後,還有另外一個境界,這當然不是柏拉圖所講的理念世界。這如同當空中烏雲密布時,一陣風將烏雲吹散,就露出了烏雲背後的藍天。同樣地,我們現在的所觸所及就象烏雲一樣,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無法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們就要尋找一種能夠象風一樣吹散這些“烏雲”的有力手段。當這些“烏雲”消失以後,我們就會發現另外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裏沒有任何物質、精神、運動等世間一切虛幻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個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藍天,萬裏無雲萬裏晴。雖然它並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爲世界,這種境界叫作勝義谛,也就是萬物最究竟的本來面目。

  慧能大師曾說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

  誰能知道這種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薩和一些證悟了的凡夫人隨時可以進入這種境界,他們知道。而普通的凡夫人雖然不能直接感受和體會此境界,卻可以通過理論來證實這個世界的存在,所謂的理論即指中觀的邏輯。

  2、世俗谛是我們最了解的,平時我們在二十四小時裏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維到的一切都屬于世俗谛。世俗谛中包括了因果、輪回、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哲學、科學、藝術等一切學科。

  佛曾說過:“我不與世人爭論,但世人與我爭論。”所謂“我不與世人爭論”,就是佛從世俗谛角度講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識的觀點。依世俗谛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見的物體算不算是物質呢?可以這樣肯定。不僅如此,包括一切山河大地以及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輪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惡。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能感覺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所感覺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過是如幻如夢的虛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而已,但佛也臨時肯定它的如幻如夢似的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識所否定的,佛則肯定爲不存在。所以,佛不與世人爭論。這叫作世俗谛。

  神秀大師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達至究竟。

  前面佛所說的“但世人與我爭論”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佛從宣說勝義谛的角度而言的。世人爲什麼會與佛爭論呢?因爲,佛所講的勝義谛境界已經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識的範圍,世人無法理解,所以,他們會與佛爭論。

  在每一個物質上,都存在世俗谛和勝義谛這兩個層面。比如說,一幢房子也存在這兩個層面。怎樣存在呢?若從眼耳鼻舌的角度觀察,在世俗谛中確實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這是從世俗谛角度講的。那麼,房子勝義谛的一面是什麼呢?我們要觀察,眼睛明明看見這裏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實存在呢?其實,我們的眼睛只是看到這種現象,卻沒有能力辨別其真假。

  比如某人患眼疾時,會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這時他知道白色是真實的,黃色或藍色是虛幻的,…

《慧燈之光之二 二谛 開啓中觀門扉之鑰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