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肉體就必須聽從它的指揮。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意識(或心)的本性究竟是什麼呢?
各種各樣的儀器能否直接測量意識呢?不能。當心中産生喜怒哀樂時,人的大腦等器官就會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而儀器只能通過測量人體的生理變化,來間接推測心的狀態。然而,這種方法根本無法找出心的本性。
其實,心的能力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問它自己。怎麼問呢?就是當心平靜下來以後,再去觀察心到底是什麼,也就是用大圓滿的方法來尋求答案,這樣就能發現其中的真理。雖然除此以外還有其它的方法,如中觀的邏輯推理等,然而它們都不是十分有力,故爾最佳的選擇就是反問自心。
但是,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我們不用問,它也不肯回答;而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只要一問,它就願意立即顯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具體的修法今天不講。因爲,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尚未成熟之時,即使講了也不起作用,等于沒講。
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還要複雜、細微,有不易度測而逐步深入的層面,和難以想象的超級功能。所以,自人類有史以來,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一個人能真正了解到精神的內幕,所有的智者都被弄糊塗了。可惜,精神世界中的絕大多數非常奇妙的東西,都封鎖在修行人的境界和一些特別的書籍之中,普通人雖然從無始以來就沒有離開過精神世界,但對它的真正面目和神奇力量卻一無所知。真理告訴我們:浩瀚無限的宇宙是僅僅依靠一種細微神奇的內在力量而生存的,當這種力量完全消失的時候,所有異彩紛呈的現象,便會在一瞬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這一切,真是不可思議啊!
有些人在打坐中,剛剛略微接觸到空性時,一看到我不存在,就立即害怕了。也許你們中的某些人也有這樣的經曆。因爲我們以前一直認爲我是存在的,而現在突然發現,“我”的確不存在了,所以就開始害怕了:若我都不存在了,那現在坐在這兒的到底是什麼呢?那該怎麼辦呢?其實不用害怕,對頓根者而言,這是正常現象,是已經開始有一點點接近空性境界的表現。譬如,手很接近火時,會感覺到它的溫度;如果離火很遠,即使火燃得再旺,也沒有感覺。同樣地,雖然佛經上講了那麼多的空性,但是如果不學不修,它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就是微乎其微的;而在打坐中比較接近空性時,我們就開始有了一些反應,害怕便是其中一個反應。這只是一種臨時的恐懼,很快我們會超越它。若能繼續修學就會明白,我的本性本來就是這樣,不是現在才沒有我,而是無始以來始終如此,但我還是活下來了,“我”是顯空無別的,所以也不用害怕。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不但物質世界不存在,包括精神世界也不存在。而世俗谛僅僅是由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組成的,一切都包含在這兩種世界中,它們都不存在了,還能存在什麼呢?這就說明,沒有一物是存在的。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目前,我們雖然知道這兩種世界是不存在的,但這只是意識的膚淺感覺而已,不是真正地體會空性。
五、二谛雙運
空性(勝義谛、實相)和現象(世俗谛)從來就不矛盾。前面提到過,有些人讀過《金剛經》、《心經》後就誤認爲,勝義谛的空性與世俗谛的現象是矛盾的:若是空性,就不可能有輪回;如果有輪回,就不可能是空性,但這只是他們自己的見解,實際上二者一點也不矛盾。
如前所舉布的例子,如果反過來觀察,則是由真空開始,直至誇克→原子→分子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微塵的聚合,就形成了羊毛,而很多羊毛又可紡成毛線,很多毛線又可織成布、做成衣服。其實,無論分解不分解,組合不組合,布的本體都是一樣的。組合起來,叫作世俗谛;分解至不存在,叫作勝義谛,布的本體從未離開過勝義谛,但是在世俗谛中,布又是存在的,它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這兩個是不矛盾的。所以,前面才會講到,每一種物質都可以分出世俗谛和勝義谛。
那麼,以上所講的是否僅是理論呢?並非如此。這不是僅供嘴上言說的理論,而是要依照前面的道理去實現二谛雙運的。怎麼實現呢?目前,我們要先從世俗谛著手,把出離心、菩提心建立起來,還不急于修空性。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紮實以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輕輕松松地進入空性狀態;反之,若沒有出離心、菩提心,即使求的灌頂再多,見的活佛再多,參加的法會再多,也很難證悟。學法修行,關鍵不是外在形象,而是要于內心尋找一種非常安全的出路,然後再努力地走上去,這樣才有可能成就。
就外緣而言,沒有哪一個人能夠超越佛的大慈悲和大勢力,如果外緣可以強迫我們解脫,那麼今天我們就不可能在輪回裏了,佛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幫我們解脫。實際上,雖然佛爲我們指點了許多解脫之道,但是,由于我們自己沒有精進努力,所以至今仍是凡夫,仍在輪回中流轉。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通過學習二谛,了達了一切萬法既是空性又是存在的道理,從此以後,我們就再也不會有“既然佛和衆生都是空性,爲什麼我們還要成佛、發菩提心”之類的疑問,可以安心地修持了。在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實修空性。實修的具體方法是,先要學會剛才所講的理論以及中觀的很多理論,之後再反複思維,這樣就一定能深深體會到、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那時不是因爲經書上說是空性,所以覺得應該是空性,而是無論經書上怎麼講,自己去觀察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深深的體會,這體會叫做解悟,這是一個初步的見解。然後再想辦法將體會的時間延長,這叫作修心。當然,體會的時間越長越好。因爲在證悟前,我們在二十四小時裏都處在執著的境界當中;在證悟以後,若證悟的時間越長,則執著的時間自然就越短了。
空性有很多層次,證悟也有很多層次。剛才所講的,是最初步的一種境界,若能在此之上不斷發展,最後就可以證悟真正的空性境界,那時就可以徹底推翻我們原有的執著。因爲無我的見解和有我的執著是水火不相容的,無我的見解發展、穩固了,自然就推翻了有我的執著。
六、證悟空性的目的
最後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爲什麼要證悟空性呢?從小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是爲了自己得到解脫,是爲了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從大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爲了更好地利益衆生。
爲何證悟空性就能更好地利益衆生呢?因爲,如果不證悟空性,就始終有我執,若是這樣,即使我如何努力地,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自重他輕的念頭還是不能徹底放下,還是會或多或少地存在。那麼,它必然會阻礙我無自私、無條件地奉獻,所以我要把它推翻。推翻了它,我執就不複存在,它就再也無法控製我去謀求自利,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益衆生,到那時,我唯一的工作就是度化衆生。所以,大乘菩薩不是爲自己得解脫而證悟空性,而是爲了能更好地利益衆生而證悟空性。明確證悟空性的目的是很重要的。
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結論就是,大乘菩薩既超越了六道輪回,但又不脫離六道輪回。爲什麼說超越了六道輪回呢?因爲他不在六道輪回的範圍內,他不受六道輪回的影響,一塵不染。爲什麼說不脫離六道輪回呢?因爲他雖然證悟了空性,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但他的目的僅僅是爲了更好地利益衆生,所以他沒有脫離六道輪回,永遠都在輪回中度化衆生。這就是最後我們要趨入的境界,要達到的目標。
《慧燈之光之二 二谛 開啓中觀門扉之鑰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