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谛——脫離生死的出路
今天針對四谛做一個開示。四谛與以前所講過的二谛(世俗谛及勝義谛)有什麼不同呢?二谛是見解的對境,四谛雖然也有見解對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爲重點,始終圍繞著如何修持才能獲得解脫的主題而宣講的。所以二谛與四谛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識,如果能夠了解,就會對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幫助。當然,如果不廣學二谛或四谛等佛教的太多理論,而只是學到適當的理論後專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極利根的人以外,是很容易出差錯的。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難得、輪回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過程中會産生一些疑問:我修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脫?如何得解脫?修的是不是正法?這些疑問一旦出來,由于沒有聞思的智慧,自己無法解決並産生困擾,從而成爲修行的違緣。但是智慧卻可以幫助和鼓勵我們,所以,作爲修行人,還是應該有一些應有的智慧,這些知識對于實修的人來說也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識。
一、概述
四谛的修法就是從出離心、菩提心開始。出離心讓我們超越輪回,菩提心讓我們在超越輪回後卻不離輪回。這二者之間是否矛盾呢?並不矛盾。如果沒有出離心、不能超越輪回,我們就與六道衆生無異,誰也沒有能力去度化他人。若要超越輪回,就必須斷除貪欲輪回的念頭,但在超越之後,卻不能脫離這個輪回世界。所謂“脫離”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後不度衆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脫。聲聞緣覺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脫離了輪回,他們安住在滅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沒有能力,也沒有願望度化衆生。
但大乘佛法則要求超越卻不能脫離輪回。因爲大乘菩薩不論是修空性、無我或大悲心,其目的並不是要逃避輪回的痛苦,而是爲了具有更強大的能力,能夠更好地、更完整地去利益衆生,能夠更無私地付出。凡夫因爲沒有超越輪回,所以沒有任何選擇余地,他們身不由己地要流轉輪回。而大乘菩薩雖然超越了輪回,卻自願不離輪回,因爲他們深知,要度化衆生就必須身處其中,因爲在涅槃中並沒有衆生,所以大乘菩薩不能脫離輪回。在這點上最重要的,是要將世俗谛與勝義谛分開來看。
何爲四谛?就是苦、集、道、滅。爲何不是五谛或叁谛呢?因爲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東西可以分爲兩種:涅槃和輪回,在這之間沒有第叁種存在可言。輪回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兩對因果加起來就是四谛,佛教的四谛就是以因果來解釋輪涅。
凡夫爲何流轉于輪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這個不朽問題的答案,只有佛才能闡釋,即使其他人精通了世間的所有學科,面對該問題,腦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
佛陀以無礙的智慧,將此問題的答案向我們一語道破:不論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這個因叫做集谛。而苦谛,就是輪回的果。爲何取“谛”字呢?“谛”就是真實的意思。這是否意味著輪回是真實的呢?並非如此。之所以稱之爲真實,是從聖者的角度而言的。因爲凡夫的所見與聖者的所見有雲泥之別,凡夫人因被種種無明所遮障,所看到的是虛假的幻覺,而聖者看到的則是真實的,所以“谛”字並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稱。
那麼,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東西呢?有四個:輪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涅槃的因是道谛,果是滅谛。滅就是通過修行之道而消滅所有的業障、痛苦,遠離輪回一切不清淨的現象。
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在诠釋四谛時,用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來說明:從一個人生病、看病、吃藥,到最後重獲健康。醫生治病的過程有四個步驟:一、必須知道病的本質;二、必須斷除病源,如果不將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沒有用的;叁、給藥;四、藥到病除。任何醫生給人治病,都必須經曆這四個階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無法下藥,知道病因但沒有藥、不懂藥理、或下錯藥也起不到作用,所以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必須從知道病因入手。同樣,四谛也和治病的四個步驟相對應:“苦谛”是所知,“集谛”是所斷,“道谛”是所修,“滅谛”是所獲。
我們首先也必須知道輪回到底是什麼?人的生老病死以及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以上所有的問題都可歸納爲兩個字——苦谛。了解苦谛以後,就對如何解決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它們的根源就是集谛,要斷除這個根源,該采取何種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症需要適當的藥物,醫治生老病死則需要修習正法。對治煩惱執著,必須利用某種與它針鋒相對、尖銳對立的東西去將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這就是道谛。其結果就如同對症下藥後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樣,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決個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薩的發心是不僅爲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更要解決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這點是極其困難的,單憑個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衆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無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願力是永無止盡的,他時時刻刻都在度化有緣衆生,即便如此,佛也無法度盡所有衆生。能否度盡不是首要問題,關鍵在于是否在爲此而奮鬥。四谛就是爲達到這些目的而宣說的。
二、廣述
1、苦谛四種行相的重要性
關于對苦谛的認識,無論是顯密兩宗,還是大小二乘,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此處就講顯宗大小乘共同的觀點。四谛中的每一谛都有四種行相,行相是《俱舍論》中的專用名詞。四谛與行相是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喻,假如臉是苦谛的話,臉上的五官就是行相。《俱舍論》講苦谛有四種行相:無常、痛苦、空性、無我。比較籠統地講,苦谛就是輪回中一些不好的、不清淨的現象。如從細節去看,就有所謂的四個行相。雖然密法在不共的見解上不承認此行相,但無論顯宗的小乘、大乘,在此問題上的觀點卻是一致的。
以前提到過,除了一些菩薩以外,沒有一個智慧生命是自願流轉輪回的。雖然現在有些人在被催眠時,會說他們是故意投生于輪回的,但這麼說可能是撒謊或出于自己的幻覺,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來的。爲何非來不可呢?就是因爲由業力而産生煩惱的緣故。就像農民種莊稼,種子本身是無情,不會思維要生出何種果實,但在適當的溫度與濕度的條件下,果實就産生了。同樣,人在中陰時也是漫無目的,沒有任何具體的想法要做什麼,但還是來了,這就是因爲已經有了轉生輪回的因,無論是否願意,他們都別無選擇。如果真的有選擇,又有誰會願意去做牛做馬或過痛苦的日子呢?
之所以要認識苦谛並非出于好奇,而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就像醫生爲了治病而去觀察、分析病的來源一樣,認識苦谛就是爲了能斷除它,具體的方法就是先要找出我們流轉輪回的原因。對此有種種說法:無因無緣、造物主的安排等等。但這些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爲只有單方面的認可不能算是證據,只有被有智之士一致公認爲是理性的、合乎邏輯的論點,才能算是根據,而這些立論都是沒有強有力的證據來說服他人的。
凡夫流轉輪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由我執而産生貪瞋癡。因爲有了我執,就會想方設法利益自己,爲一己之利而奔忙。如果沒有我執,就不會産生利己的念頭,也就沒有接踵而來的種種善惡之行。
有些宗教喜歡說神論鬼,佛教雖然不否認鬼神的存在,但卻認爲潛藏在每個人心中的我執,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外在的魔障最多只能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例如生病或不順遂,卻無法將我們束縛于輪回,就算集中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鬼,也無法使我們流轉輪回,唯有我執有此能耐。但我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常時存在于心中,並深得自己歡心的家夥竟然是個魔鬼。如果我們不想再繼續走輪回的路,就必須先將此魔消滅,之後才能過得自由自在,不再受到它的擾亂。
既然找到了輪回的根源,該如何消滅它呢?燒香、磕頭、念咒能辦到嗎?如果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也許有一定的效果,出離心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一些比較粗大的問題,再由世俗菩提心來解決較細的枝節。但最細微的我執,唯有無我和空性的修法才能盡除,所以四種行相必須有無我和空性。那麼無常和痛苦爲何包括在四種行相中呢?就是爲了讓我們能對輪回産生厭離,不再追求輪回中的圓滿。
歸根結底也就是說,無常與痛苦這兩個行相能讓我們生起出離心,無我與空性則讓我們有無我的見解,這四種行相,將輪回的真面目徹底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我們能夠一目了然,從而産生超越的願望、勇氣和能力。
以前沒有佛的教導,對輪回沒有正確地認識,對世俗的金錢名利常存非分之想,不計後果地貪婪追求。如果有人對此表示沒興趣,反而被認爲是不正常,所以一般人也就隨波逐流,成爲了金錢名利的奴隸。學佛以後,佛教打破了我們牢固的成見,給予了我們超越常人的、對世界、對人生的全新認識,雖然這些知識,會遭到世人的反駁,但它卻是任何理論都無法戰勝的。佛也說過:“我不跟世間人爭論,但世間人要跟我爭論。”意思就是佛能理解世俗人的貪欲和執著,而世俗人一旦聽到佛講無常、空性、無我就不能接受,就要提出反駁。其實反駁是正常的,因爲這些知識不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聽過、沒有想過的事情,而且和他們平時的想法也大相徑庭,所以肯定是要反對的。但反對歸反對,世上究竟的真理只有一個,世俗人首先會反對,最後還是要接受的。這裏講的世俗人並非指無神論者或唯物主義者,而是指還沒有學佛、沒有證悟空性的我們,就是我們所持的陳舊觀念在反對這些新的知識。所以我們要推翻的,並非外道或無神論的觀點,而是要推翻自己的執著。自己的執著一旦消滅,任何外道的論點都無法傷害我們,不論他們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對一個已經證悟的人來說都是徒勞,沒有任何影響。能徹底推…
《慧燈之光之二 四谛 脫離生死的出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