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翻這些執著的方法,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以及最至關重要的空性見解。
爲何空性有這樣的能力呢?因爲導致我們流轉輪回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種物質,而是內在的觀點和執著,是一種念頭,而念頭是可以被推翻的。但也不是所有念頭都可以被推翻,那些有根據的、合乎邏輯的念頭就很難被推翻。我執是有根據、有理性的嗎?並非如此。
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認爲有我的存在,現在回頭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話,又是怎麼樣存在的呢?如果我們回頭詳加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我是不存在的。可是爲什麼現在又覺得我是存在的呢?這一切都是一種顛倒的幻覺。就像人在生病發高燒時,視線中、腦海裏常會出現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頭,這是因爲內在已經具備了出現這些景象和念頭的因,所以不論是眼睛所見,還是心中所想,都不過是這些因所造成的幻覺而已。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藥以後,也會看見一些本來不存在的東西,並不是外在真正存在這些東西,而是我們內在已經具有形成這些幻覺的因。
知道這一切的真相後再去修煉,就會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從開始修煉到認知無我的這一系列過程,就是道谛。剛開始修道谛時,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顯,在打坐觀想時會深深體會到無我的存在,但出定後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別人罵自己時仍然會懊惱。對此《入行論》的智慧品中也講過,並不是證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緣故,所以必須要使其不斷地發展、增長,一旦這個能力足夠強大的時候,情況就會改觀,這一點極爲重要。
2、只講苦谛四種行相的原因
苦谛本身包含了輪回所有的有情和無情。森羅萬象的器情世間,其行相何止千萬種,但爲什麼佛只講四種呢?這是因爲其它行相與我們的修行關系不大。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經》中講過一個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時處理,毒素就會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時旁邊的人卻只管研究這支箭是從哪個方向射來的、是什麼材料做的、由誰做的,而沒想到將毒箭拔出,那麼這人還來得及救嗎?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來龍去脈。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從中箭到死亡這短短的幾分鍾就好比我們生命的幾十年,在這短暫的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運行?還是外層空間的星球?很多人都曾做過這些研究,但他們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它星球上有無生命或水對死去的人已無關緊要。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將短暫的生命用在其它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個旁觀者,一定會覺得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極爲愚蠢、荒唐之至的。同樣,如果只是將精力用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于修行,實在是不智之舉。
無論是太空或微觀世界中的現象,都是苦谛行相的一部份,化學、物理、哲學也都是苦谛的行相,但這些對于我們的解脫並沒有太大關系。凡事都應分個先後順序,輕重緩急。首要的先做,其它的等以後再談也不遲。在家人爲了生存而必須做的事,並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而與解脫有關系的就只有四種,所以其它的就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一旦證果之後,無須做任何實驗,輕輕松松地就能了悟其它種種紛繁複雜的問題。即使要做研究,也要等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以後再說,所以目前只談這四種行相。
世間的所有學科,都只是爲了生存而已,對徹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一旦生命受到威脅,都只有無奈以對。大家只需回顧一下非典流行時期世人的種種心態和行爲,就可以心照不宣了。這就是爲什麼佛只講無常、痛苦、無我、空性這四種行相的原因。
下面就四谛各自的行相做比較細節的說明:
苦谛
苦谛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與六道衆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說,六道有情衆生,以及從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接觸到的所有現象,都屬于苦谛的範疇。因爲經常接觸到,所以苦谛離我們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谛中。雖說離得最近,但凡夫人對苦谛卻從來沒有准確地認識。由于缺乏認識,就導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認識苦谛是至關重要的。
苦谛的四種行相:無常、痛苦、無我、空性。爲什麼會對解脫輪回有深遠的影響呢?因爲,平時我們因貪瞋癡所造的殺盜淫等罪業,都是因爲對這四種行相沒有正知正見而造成的。
與無常相違的見解就是認爲萬法常住不滅的常見。常見是與生俱來的,世間的人們總是認爲世間形形色色的東西是常住不滅的,並對它們萌生出貪心或瞋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對無常有一定認識,就不會對他人懷有深仇大恨,因爲他明白,仇人不會永遠是仇人。從更細微的角度來看,仇人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真正去尋找時,這個仇人也無處可尋。貪心也是一樣,一般人以爲金錢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們知道它們是無常的、是靠不住的,還會如此絞盡腦汁、不遺余力地追求嗎?
《普賢上師言教》中有一個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閉關了九年,在他閉關的洞口有叢荊棘。每次出去時,荊棘都會刮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極不方便。正當他想把它砍掉之時,忽然轉念一想,也許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洞裏了,還不如去做點有意義的事,就放棄了原來的打算;進到洞裏時衣服又被刮到,他又想把荊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後不一定還會再出洞,與其砍伐荊棘,不如在洞裏修心,就仍然沒有去砍。就這樣經曆了九年,直至他獲得成就,洞口的荊棘還在原地未動。正是因爲他內心強烈的無常觀,才使他能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將時間浪費在無有意義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這一切,並不是因爲他證悟了空性,而是由于體會到無常的結果。
如果我們能深深體會到世間萬法的無常性,就不會願意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上面。但是,除了那些菩薩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現在的世間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質生活上的所謂圓滿。追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認爲物質財富是靠得住的,並以這樣的錯誤觀點而導致了諸多問題。所以我們首先要推翻自己的常見。通過修無常就可以推翻我們的常見,當我們能深切體會到世事無常時,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爲什麼苦谛的第二個行相是痛苦呢?因爲,一般人認爲生命中也有很多快樂的元素,不覺得輪回是痛苦的。我們之所以會主動地、熱情地投入到世間利益及榮耀的追逐中,是因爲我們相信其中有幸福快樂。這樣的認知,都是由于我們相信人天果報是快樂的而引起的。佛要求我們視所有的輪回現象爲苦,這不僅是佛的要求,事實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佛所說的不是事實,則無論佛有沒有要求,我們都無須照做。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隨時可看到、體會到輪回的苦,但因爲有一個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就使得我們時而體察到痛苦,時而又忘卻了痛苦,對我們體認輪回的真相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佛要教導我們視輪回爲苦。
有人會反問:輪回怎麼會是痛苦的呢?我們的親身經曆可以證明,輪回中確有快樂啊!之所以有這些感覺,都是因爲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暫時的現象所蒙蔽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了知這些所謂快樂的真相,就會對自己目前所處的岌岌可危的現狀生起強烈的憂患意識。
佛陀一針見血地指出:苦可以分爲叁種,一、苦苦。兩個苦字說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覺察的苦。它很明顯、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當中;
二、變苦。這種苦開始不是很明顯,但後來可以變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車禍死亡,不會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親人,則立即會有強烈的痛苦感受。因爲對親人有感情,所以會引起傷痛。如果在車禍事件當中沒有潛伏著痛苦的話,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謂的快樂也有可能會變成痛苦。譬如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就感覺身心舒暢;一旦面臨分手,就會黯然神傷。如果當初在一起的時候不覺得快樂,分手之時也就不會有什麼痛苦。所以快樂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這種“苦”,表面上看似快樂,實際上隨時都可能變成痛苦。如果沒有先前的快樂,就不會有後來的痛苦。就像我們在商場等公共場所中,雖然與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卻既不快樂也不痛苦一樣。因爲沒有先前的快樂,所以沒有後來的痛苦。在這種先前的快樂中,隱藏著後來的痛苦,所以稱之爲“變苦”。變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叁、行苦。因爲它很細微,所以我們的感官對它的生滅沒有明顯的反應。但它卻像火車的車頭一樣,牽引著後面的痛苦,也就是說,它有能力導致其它痛苦的産生,因爲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與無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給苦作了定義,如果輪回中只有苦苦的話,那麼人間也是有快樂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會有快樂的感覺,但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論世界多麼的五彩缤紛、絢爛奪目,萬法最終還是離不開痛苦的。因爲佛所看到的,是輪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份。在他將苦的粗細層面都觀察到以後,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輪回中充滿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說與地獄或餓鬼道的衆生相比,就是與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又有多少人願意重新再過這一生?並不多。因爲大家都覺得活得太累,太辛苦,因爲,生活壓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間找不到太多苦苦,但這並不表示人生沒有痛苦,人們的痛苦往往來自于精神上的空虛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過,但隨著事業而來的卻是無比的壓力,甚至有人會因無力承擔而走上絕路。
沒有修學佛法的人,年輕時還不太在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心中沒有依處而産生的空虛…
《慧燈之光之二 四谛 脫離生死的出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