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之二 四谛 脱离生死的出路▪P2

  ..续本文上一页翻这些执着的方法,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最至关重要的空性见解。

  为何空性有这样的能力呢?因为导致我们流转轮回的根源不是外在的某种物质,而是内在的观点和执着,是一种念头,而念头是可以被推翻的。但也不是所有念头都可以被推翻,那些有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念头就很难被推翻。我执是有根据、有理性的吗?并非如此。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认为有我的存在,现在回头看看到底我是不是存在的呢?如果是的话,又是怎么样存在的呢?如果我们回头详加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现在又觉得我是存在的呢?这一切都是一种颠倒的幻觉。就像人在生病发高烧时,视线中、脑海里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景象和念头,这是因为内在已经具备了出现这些景象和念头的因,所以不论是眼睛所见,还是心中所想,都不过是这些因所造成的幻觉而已。又如服用某些中草药以后,也会看见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并不是外在真正存在这些东西,而是我们内在已经具有形成这些幻觉的因。

  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后再去修炼,就会清楚地了知我是不存在的。从开始修炼到认知无我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道谛。刚开始修道谛时,修行的力量不是很明显,在打坐观想时会深深体会到无我的存在,但出定后仍然要吃、要穿、要生活,别人骂自己时仍然会懊恼。对此《入行论》的智慧品中也讲过,并不是证悟空性起不到作用,而是其目前的能力很微弱的缘故,所以必须要使其不断地发展、增长,一旦这个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情况就会改观,这一点极为重要。

  2、只讲苦谛四种行相的原因

  苦谛本身包含了轮回所有的有情和无情。森罗万象的器情世间,其行相何止千万种,但为什么佛只讲四种呢?这是因为其它行相与我们的修行关系不大。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时处理,毒素就会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时旁边的人却只管研究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谁做的,而没想到将毒箭拔出,那么这人还来得及救吗?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来龙去脉。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从中箭到死亡这短短的几分钟就好比我们生命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日月的运行?还是外层空间的星球?很多人都曾做过这些研究,但他们都在研究尚未完成前就死去了,其它星球上有无生命或水对死去的人已无关紧要。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将短暂的生命用在其它的研究上是不值得的!在上面的比喻中如果有一个旁观者,一定会觉得这些人不救人反去研究箭,是极为愚蠢、荒唐之至的。同样,如果只是将精力用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而不致力于修行,实在是不智之举。

  无论是太空或微观世界中的现象,都是苦谛行相的一部份,化学、物理、哲学也都是苦谛的行相,但这些对于我们的解脱并没有太大关系。凡事都应分个先后顺序,轻重缓急。首要的先做,其它的等以后再谈也不迟。在家人为了生存而必须做的事,并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与解脱有关系的就只有四种,所以其它的就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旦证果之后,无须做任何实验,轻轻松松地就能了悟其它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即使要做研究,也要等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以后再说,所以目前只谈这四种行相。

  世间的所有学科,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对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一旦生命受到威胁,都只有无奈以对。大家只需回顾一下非典流行时期世人的种种心态和行为,就可以心照不宣了。这就是为什么佛只讲无常、痛苦、无我、空性这四种行相的原因。

  下面就四谛各自的行相做比较细节的说明:

  苦谛

  苦谛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与六道众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说,六道有情众生,以及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接触到的所有现象,都属于苦谛的范畴。因为经常接触到,所以苦谛离我们最近,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谛中。虽说离得最近,但凡夫人对苦谛却从来没有准确地认识。由于缺乏认识,就导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认识苦谛是至关重要的。

  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为什么会对解脱轮回有深远的影响呢?因为,平时我们因贪瞋痴所造的杀盗淫等罪业,都是因为对这四种行相没有正知正见而造成的。

  与无常相违的见解就是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的常见。常见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是常住不灭的,并对它们萌生出贪心或瞋恨心。但是,如果某人对无常有一定认识,就不会对他人怀有深仇大恨,因为他明白,仇人不会永远是仇人。从更细微的角度来看,仇人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真正去寻找时,这个仇人也无处可寻。贪心也是一样,一般人以为金钱名利是靠得住的,所以百般追求。如果人们知道它们是无常的、是靠不住的,还会如此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追求吗?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典型的公案:有位修行人在山洞中闭关了九年,在他闭关的洞口有丛荆棘。每次出去时,荆棘都会刮到他的衣服,使他感到极不方便。正当他想把它砍掉之时,忽然转念一想,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洞里了,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就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进到洞里时衣服又被刮到,他又想把荆棘砍掉,但一想到以后不一定还会再出洞,与其砍伐荆棘,不如在洞里修心,就仍然没有去砍。就这样经历了九年,直至他获得成就,洞口的荆棘还在原地未动。正是因为他内心强烈的无常观,才使他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不将时间浪费在无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用于修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证悟了空性,而是由于体会到无常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深深体会到世间万法的无常性,就不会愿意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上面。但是,除了那些菩萨和真正的修行人以外,现在的世间人都在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上的所谓圆满。追究其原因,就是世人认为物质财富是靠得住的,并以这样的错误观点而导致了诸多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推翻自己的常见。通过修无常就可以推翻我们的常见,当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世事无常时,就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

  为什么苦谛的第二个行相是痛苦呢?因为,一般人认为生命中也有很多快乐的元素,不觉得轮回是痛苦的。我们之所以会主动地、热情地投入到世间利益及荣耀的追逐中,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中有幸福快乐。这样的认知,都是由于我们相信人天果报是快乐的而引起的。佛要求我们视所有的轮回现象为苦,这不仅是佛的要求,事实也是如此。反之,如果佛所说的不是事实,则无论佛有没有要求,我们都无须照做。虽然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看到、体会到轮回的苦,但因为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就使得我们时而体察到痛苦,时而又忘却了痛苦,对我们体认轮回的真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佛要教导我们视轮回为苦。

  有人会反问:轮回怎么会是痛苦的呢?我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轮回中确有快乐啊!之所以有这些感觉,都是因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了知这些所谓快乐的真相,就会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岌岌可危的现状生起强烈的忧患意识。

  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苦可以分为三种,一、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当中;

  二、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譬如在街上看到陌生人出车祸死亡,不会感到很悲痛。但如果死者是自己的父母亲人,则立即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受。因为对亲人有感情,所以会引起伤痛。如果在车祸事件当中没有潜伏着痛苦的话,就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另外,一些世俗中所谓的快乐也有可能会变成痛苦。譬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感觉身心舒畅;一旦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如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这种“苦”,表面上看似快乐,实际上随时都可能变成痛苦。如果没有先前的快乐,就不会有后来的痛苦。就像我们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中,虽然与成批的陌生人萍水相逢,又各奔前程,却既不快乐也不痛苦一样。因为没有先前的快乐,所以没有后来的痛苦。在这种先前的快乐中,隐藏着后来的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变苦通常存在于欲界的人和天人道中;

  三、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它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

  佛就是如此全面地给苦作了定义,如果轮回中只有苦苦的话,那么人间也是有快乐幸福的。不止天和人,包括畜生也会有快乐的感觉,但这只是片面的想法。不论世界多么的五彩缤纷、绚烂夺目,万法最终还是离不开痛苦的。因为佛所看到的,是轮回的全貌,而不只是片面的一部份。在他将苦的粗细层面都观察到以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轮回中充满了痛苦。

  人的痛苦,不要说与地狱或饿鬼道的众生相比,就是与畜生相比,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又有多少人愿意重新再过这一生?并不多。因为大家都觉得活得太累,太辛苦,因为,生活压力太大了。即使在人世间找不到太多苦苦,但这并不表示人生没有痛苦,人们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上的空虚和恐慌。譬如大生意人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希望自己有好日子过,但随着事业而来的却是无比的压力,甚至有人会因无力承担而走上绝路。

  没有修学佛法的人,年轻时还不太在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心中没有依处而产生的空虚…

《慧灯之光之二 四谛 脱离生死的出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