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之二 四谛 脱离生死的出路

  四  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今天针对四谛做一个开示。四谛与以前所讲过的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有什么不同呢?二谛是见解的对境,四谛虽然也有见解对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为重点,始终围绕着如何修持才能获得解脱的主题而宣讲的。所以二谛与四谛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如果能够了解,就会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如果不广学二谛或四谛等佛教的太多理论,而只是学到适当的理论后专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极利根的人以外,是很容易出差错的。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难得、轮回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疑问:我修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脱?如何得解脱?修的是不是正法?这些疑问一旦出来,由于没有闻思的智慧,自己无法解决并产生困扰,从而成为修行的违缘。但是智慧却可以帮助和鼓励我们,所以,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有一些应有的智慧,这些知识对于实修的人来说也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识。

  一、概述

  四谛的修法就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我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若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世界。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因为大乘菩萨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凡夫因为没有超越轮回,所以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身不由己地要流转轮回。而大乘菩萨虽然超越了轮回,却自愿不离轮回,因为他们深知,要度化众生就必须身处其中,因为在涅槃中并没有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能脱离轮回。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要将世俗谛与胜义谛分开来看。

  何为四谛?就是苦、集、道、灭。为何不是五谛或三谛呢?因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涅槃和轮回,在这之间没有第三种存在可言。轮回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两对因果加起来就是四谛,佛教的四谛就是以因果来解释轮涅。

  凡夫为何流转于轮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这个不朽问题的答案,只有佛才能阐释,即使其他人精通了世间的所有学科,面对该问题,脑海中都只能是一片茫然。

  佛陀以无碍的智慧,将此问题的答案向我们一语道破:不论是做人或做畜生都有各自存在的因,既不是偶然,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这个因叫做集谛。而苦谛,就是轮回的果。为何取“谛”字呢?“谛”就是真实的意思。这是否意味着轮回是真实的呢?并非如此。之所以称之为真实,是从圣者的角度而言的。因为凡夫的所见与圣者的所见有云泥之别,凡夫人因被种种无明所遮障,所看到的是虚假的幻觉,而圣者看到的则是真实的,所以“谛”字并不是依凡夫而取的名称。

  那么,究竟有多少真实的东西呢?有四个:轮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涅槃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灭就是通过修行之道而消灭所有的业障、痛苦,远离轮回一切不清净的现象。

  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在诠释四谛时,用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来说明:从一个人生病、看病、吃药,到最后重获健康。医生治病的过程有四个步骤:一、必须知道病的本质;二、必须断除病源,如果不将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没有用的;三、给药;四、药到病除。任何医生给人治病,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无法下药,知道病因但没有药、不懂药理、或下错药也起不到作用,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从知道病因入手。同样,四谛也和治病的四个步骤相对应:“苦谛”是所知,“集谛”是所断,“道谛”是所修,“灭谛”是所获。

  我们首先也必须知道轮回到底是什么?人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归纳为两个字——苦谛。了解苦谛以后,就对如何解决生老病死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它们的根源就是集谛,要断除这个根源,该采取何种方法呢?生理上的病症需要适当的药物,医治生老病死则需要修习正法。对治烦恼执着,必须利用某种与它针锋相对、尖锐对立的东西去将它推翻,不然起不了作用,这就是道谛。其结果就如同对症下药后病人能重拾健康一样,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小乘修行人只希望解决个人的生老病死,大乘菩萨的发心是不仅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要解决所有生命的生老病死。

  要完全做到这点是极其困难的,单凭个人的力量去度化所有的众生,即使是佛陀,在一世之中都无法完成。但佛的能力和愿力是永无止尽的,他时时刻刻都在度化有缘众生,即便如此,佛也无法度尽所有众生。能否度尽不是首要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在为此而奋斗。四谛就是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宣说的。

  二、广述

  1、苦谛四种行相的重要性

  关于对苦谛的认识,无论是显密两宗,还是大小二乘,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此处就讲显宗大小乘共同的观点。四谛中的每一谛都有四种行相,行相是《俱舍论》中的专用名词。四谛与行相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假如脸是苦谛的话,脸上的五官就是行相。《俱舍论》讲苦谛有四种行相:无常、痛苦、空性、无我。比较笼统地讲,苦谛就是轮回中一些不好的、不清净的现象。如从细节去看,就有所谓的四个行相。虽然密法在不共的见解上不承认此行相,但无论显宗的小乘、大乘,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以前提到过,除了一些菩萨以外,没有一个智慧生命是自愿流转轮回的。虽然现在有些人在被催眠时,会说他们是故意投生于轮回的,但这么说可能是撒谎或出于自己的幻觉,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来的。为何非来不可呢?就是因为由业力而产生烦恼的缘故。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本身是无情,不会思维要生出何种果实,但在适当的温度与湿度的条件下,果实就产生了。同样,人在中阴时也是漫无目的,没有任何具体的想法要做什么,但还是来了,这就是因为已经有了转生轮回的因,无论是否愿意,他们都别无选择。如果真的有选择,又有谁会愿意去做牛做马或过痛苦的日子呢?

  之所以要认识苦谛并非出于好奇,而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就像医生为了治病而去观察、分析病的来源一样,认识苦谛就是为了能断除它,具体的方法就是先要找出我们流转轮回的原因。对此有种种说法:无因无缘、造物主的安排等等。但这些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只有单方面的认可不能算是证据,只有被有智之士一致公认为是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论点,才能算是根据,而这些立论都是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他人的。

  凡夫流转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由我执而产生贪瞋痴。因为有了我执,就会想方设法利益自己,为一己之利而奔忙。如果没有我执,就不会产生利己的念头,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种种善恶之行。

  有些宗教喜欢说神论鬼,佛教虽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却认为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我执,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魔鬼。外在的魔障最多只能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例如生病或不顺遂,却无法将我们束缚于轮回,就算集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鬼,也无法使我们流转轮回,唯有我执有此能耐。但我们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常时存在于心中,并深得自己欢心的家伙竟然是个魔鬼。如果我们不想再继续走轮回的路,就必须先将此魔消灭,之后才能过得自由自在,不再受到它的扰乱。

  既然找到了轮回的根源,该如何消灭它呢?烧香、磕头、念咒能办到吗?如果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帮助也许有一定的效果,出离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一些比较粗大的问题,再由世俗菩提心来解决较细的枝节。但最细微的我执,唯有无我和空性的修法才能尽除,所以四种行相必须有无我和空性。那么无常和痛苦为何包括在四种行相中呢?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对轮回产生厌离,不再追求轮回中的圆满。

  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无常与痛苦这两个行相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无我与空性则让我们有无我的见解,这四种行相,将轮回的真面目彻底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我们能够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超越的愿望、勇气和能力。

  以前没有佛的教导,对轮回没有正确地认识,对世俗的金钱名利常存非分之想,不计后果地贪婪追求。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没兴趣,反而被认为是不正常,所以一般人也就随波逐流,成为了金钱名利的奴隶。学佛以后,佛教打破了我们牢固的成见,给予了我们超越常人的、对世界、对人生的全新认识,虽然这些知识,会遭到世人的反驳,但它却是任何理论都无法战胜的。佛也说过:“我不跟世间人争论,但世间人要跟我争论。”意思就是佛能理解世俗人的贪欲和执着,而世俗人一旦听到佛讲无常、空性、无我就不能接受,就要提出反驳。其实反驳是正常的,因为这些知识不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想过的事情,而且和他们平时的想法也大相径庭,所以肯定是要反对的。但反对归反对,世上究竟的真理只有一个,世俗人首先会反对,最后还是要接受的。这里讲的世俗人并非指无神论者或唯物主义者,而是指还没有学佛、没有证悟空性的我们,就是我们所持的陈旧观念在反对这些新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推翻的,并非外道或无神论的观点,而是要推翻自己的执着。自己的执着一旦消灭,任何外道的论点都无法伤害我们,不论他们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对一个已经证悟的人来说都是徒劳,没有任何影响。能彻底推…

《慧灯之光之二 四谛 脱离生死的出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