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之二 二谛 开启中观门扉之钥匙▪P2

  ..续本文上一页这是他第六意识的分析结果,而意识分析所依靠的证据仍是源于与其相互观待的眼识:许多年来,我看见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现在突然变成黄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非雪山发生了变化。他经过这样的推理而认为雪山的颜色不是黄色,应该是白色。可是,眼识和意识都无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时所能看到的东西,它不能超越此范围;而意识的所有依据也来源于前五识,它也不能超越此范围。所以,眼识和意识都局限在一个范围里,永远不能超越它,这个范围就叫世俗谛。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中观的理论,便可以知道这一幢房子的胜义谛层面。

  胜义谛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谛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的错觉。白色是实在,黄蓝色是现象、是虚幻的。也可以说胜义谛像苏醒时所见的景象,世俗谛就像梦中的景象。我们日日夜夜都在做梦,所谓的成功失败也就是一场美梦和恶梦而已。梦中的一切景象,从苏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梦里的所有苦乐美丑,都将跟梦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地,当我们彻底地到达胜义谛的时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间的苦乐善恶等等一切,都会不复存在,但却能了知他人的苦乐。所以,就会永恒地度化众生。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概念。

  三、两个世界如何取舍

  世俗谛和胜义谛两个世界是如何切换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理,还是两个都是真理呢?

  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凡夫人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地以上的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中。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有三种人1:一种人一直都在世俗谛范围内,另一种人一直都在胜义谛的境界内,还有一种人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来来往往。始终处在世俗谛的就是我们凡夫人;始终处在胜义谛的境界就是佛;往来于其间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

  菩萨进入胜义谛时,证悟到空性,出此定后,又回到世俗谛,在这个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这一切,但是他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现在,第一种人,也就是凡夫人,他需要做什么呢?他需要超越世俗谛。超越以后他会发现,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胜义谛)存在。于是,他将此世界(世俗谛)与彼世界(胜义谛)相互比较,又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他由此可以明白,现在自己所处的世俗谛世界是虚幻的。他这样如理修行,现象世界就会逐渐消失,直至消失到无影无踪之时,是否什么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后便会出现如来藏的光明。今天虽然是讲中观,不是大中观,但是中观最终也必须承认大中观的如来藏。

  四、世俗谛为何如幻如梦

  在世俗谛中,目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不是要去了解佛的境界,也不是要去证悟菩萨的境界,这些与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观点。我们能推翻吗?能。因为我们每一个执着的基础,都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稳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而推翻的方法也有很多,今天只讲其中的几种。

  虽然《俱舍论》中讲了人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但一般人平常只能感觉到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以,在这里不讲复杂的内容,只就这两方面进行观察。

  (一)抉择外在的物质世界如幻如梦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实在,怎么能说它不存在呢?这里首先就要问一问,谁知道物质世界是实实在在的呢?这种观点是自学来的?或是他人教的?或只是自己的感觉?物质世界的实在性主要不是来自父母、老师等其他人的灌输,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从何时开始有这种感觉的呢?譬如说,有些人先不信佛,在看到一些佛经上的理论后,觉得很有道理,才开始信仰佛教。我们对物质实在性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开始没有,在接触了一些理论后才产生的呢?不是。在我们刚刚出生时,就有这种先天性的感觉,那时就执着我的存在,继而就有了我所的存在。我们从未想过我及我所的存在有无证据,而是理所当然地接受这种观点。所以说,是我们自己认为物质世界是实在的。

  1、寻找“物质存在”的证据

  比如这面白色的墙,因为眼睛看得见,我们就认为这墙肯定是白色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讲的,我们之所以相信它是白色,除了睁开眼时眼前看得到一个这样的东西外,还有没有其它理由呢?没有。所谓的理由,仅仅是眼睛的感觉,而没有其它证据。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否靠得住呢?是否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是它说了算呢?当然不是。不要说胜义谛,即使世俗谛中的微观世界,我们的眼睛也无法看见,那么比微观世界更细微的世界,眼睛就更无法掌握了。在这样仔细观察分析后,我们没有办法证实墙是白色的观点,谁都拿不出证据来。

  譬如,可以用很多仪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速度等,这能否证明它是实在的呢?测量温度、速度的仪器是须用眼睛来观察的,如果没有眼耳鼻舌身等,谁知道仪器可以测量到这些数据呢?由此可知,最终还是眼耳鼻舌身在做主。于是,我们再也找不到墙实实在在是白色的证据了。

  这个结论,不是佛要求我们接受的,也不是龙树菩萨要求我们接受的,而是当我们反复思维后,根本拿不出“它实实在在是一堵白色墙”的证据,才从而得出的。

  2、寻找“当下不是梦境”的证据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区分现实与梦境。如果现在要求你们在十分钟之内,拿出目前听课的情景不是梦境的证据,我想你们谁都拿不出来。为什么拿不出证据呢?因为梦境和现实这两个世界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虚幻的。有人也许会坚持:这肯定是现实,不是梦境,因为我在赶来听法前,并没有睡觉,没有睡觉怎么能做梦呢?如果是做梦,则一定要先睡觉才行。但是,我们也可以在梦中见到与这一模一样的情形。所以,这些都不是证据。

  生命的前前和后后,对一般人而言,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本来,我们以为对生命的中间一段已了如指掌,但是依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到底在做什么也似乎说不清了。

  今天我们没有讲中观的很多逻辑,只是从简单易懂的角度来阐明道理。经过以上分析,第一、我们找不到墙是白色的证据;第二、我们找不到当下不是梦境的确切证据。

  由此可见,凡夫人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从来是没有确凿根据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的凡夫人不管这是现实还是梦境,只管拼命挣钱,再无其它目的。实际上,若肯认真思维,就无法找到物质实在性的任何证据。

  这个理论的结果什么呢?它至少让我们内心升起这样的疑问:我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正在做一场大梦呢?这是我们在没有细致观察时从来不曾想到的。(晚上睡觉时做的是小梦,白天的日常生活是大梦,大梦里有小梦。)

  3、寻找物质的“本体”

  用中观的分析方法来抉择,很快就能明白物质世界是虚幻的。比如,龙树菩萨或月称菩萨是通过五相或七相木车因(逻辑)来抉择此理的,但我们不讲那么多,只讲一种简单的中观逻辑。

  比如说,拆下一辆汽车的所有配件,就成了一大堆零件,而不是汽车;再继续分解,会成为一块块铁,而不是零件;再往下细分,就是一大堆粒子,而不是人们眼里的铁;再分下去,最终,所有的物质便会在我们眼前消失,都不存在了。

  从物质世界的角度去分析,就是这种结果。大而言之,地球是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一颗很小的粒子,将地球再继续分解,粒子中又包含更小的粒子,一直分到最后。虽然,世间的哲学、科学等各种学说都尚未认清分至最后是何种情形,但是,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将它解释得清清楚楚:最后,“最小”的粒子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分解下去,也不可能是不可再分的;所谓的最小粒子是可以再分的,而且最终是可以分完的。以前曾以一元钱做过比喻:将一元钱换成十角钱,再将这十角钱分给十个人,于是,这一元钱便没有了。物质的分解与此类似,它最终是会消失的。

  如果“最小”粒子可以分解成虚空的观点不易理解,也可从一辆车、一幢房屋、一块布的构成来观察物质的虚幻性。比如,用一块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大家都认为布是真实存在的。若将布分解,则只见线不见布;再将线分解,则只见羊毛不见线(假设线是由羊毛纺成的);再将羊毛分解,则只见微尘(或称粒子)不见羊毛。那么请问:刚才的布去哪里了?线又去哪里了?羊毛又去哪里了呢?它们都一一消失了。

  其实,每一种物质都可以这样分解,而且分到极点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之,一切物质都是在空性中产生,在空性中毁灭,现在也离不开空性。

  至此,我们首先明白了外在的物质世界全是幻相。但是,因为凡夫人喜欢执着,最后便只有寄希望于心(精神)的存在了。然而,心的本性也不存在。

  (二)抉择内在的精神世界无实有

  现在再反过来观察我们自己。佛经中讲人是由五蕴组成的。我们都知道,人的肉体是由肌肉、骨骼、皮肤等构成,这些都是可以分解的。除此之外,便是精神。所谓的精神,是指意识、神识(或心)。如果毁坏了眼耳鼻舌等五根,相应的五识就无法存在,这时意识能否存在呢?它也不可能单独存在。这怎么可能呢?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心在思维,心在接受,心在排斥,而肉体则像意识的佣人一样,意识怎么安排,它就怎么去做。比如说,意识命令肉体去接触火,虽然火会将肉体烧毁,但是如果心愿意…

《慧灯之光之二 二谛 开启中观门扉之钥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