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他第六意識的分析結果,而意識分析所依靠的證據仍是源于與其相互觀待的眼識:許多年來,我看見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現在突然變成黃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非雪山發生了變化。他經過這樣的推理而認爲雪山的顔色不是黃色,應該是白色。可是,眼識和意識都無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時所能看到的東西,它不能超越此範圍;而意識的所有依據也來源于前五識,它也不能超越此範圍。所以,眼識和意識都局限在一個範圍裏,永遠不能超越它,這個範圍就叫世俗谛。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中觀的理論,便可以知道這一幢房子的勝義谛層面。
勝義谛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谛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的錯覺。白色是實在,黃藍色是現象、是虛幻的。也可以說勝義谛像蘇醒時所見的景象,世俗谛就像夢中的景象。我們日日夜夜都在做夢,所謂的成功失敗也就是一場美夢和惡夢而已。夢中的一切景象,從蘇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夢裏的所有苦樂美醜,都將跟夢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樣地,當我們徹底地到達勝義谛的時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間的苦樂善惡等等一切,都會不複存在,但卻能了知他人的苦樂。所以,就會永恒地度化衆生。
以上簡要地介紹了勝義谛和世俗谛的概念。
叁、兩個世界如何取舍
世俗谛和勝義谛兩個世界是如何切換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理,還是兩個都是真理呢?
對于世俗谛和勝義谛,凡夫人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無法進入勝義谛,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谛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谛,時而在勝義谛,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于勝義谛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于世俗谛中。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谛,始終在勝義谛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麼樣子,佛知道衆生在世俗谛中幹什麼,以及度化衆生的方法等等。
由上可知,有叁種人1:一種人一直都在世俗谛範圍內,另一種人一直都在勝義谛的境界內,還有一種人在勝義谛和世俗谛之間來來往往。始終處在世俗谛的就是我們凡夫人;始終處在勝義谛的境界就是佛;往來于其間的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
菩薩進入勝義谛時,證悟到空性,出此定後,又回到世俗谛,在這個世界裏,有形形色色的物質和精神現象,于是,他再次感受到這一切,但是他深深地體會到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
現在,第一種人,也就是凡夫人,他需要做什麼呢?他需要超越世俗谛。超越以後他會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勝義谛)存在。于是,他將此世界(世俗谛)與彼世界(勝義谛)相互比較,又發現它們之間的巨大差異,他由此可以明白,現在自己所處的世俗谛世界是虛幻的。他這樣如理修行,現象世界就會逐漸消失,直至消失到無影無蹤之時,是否什麼都不存在了呢?不是。最後便會出現如來藏的光明。今天雖然是講中觀,不是大中觀,但是中觀最終也必須承認大中觀的如來藏。
四、世俗谛爲何如幻如夢
在世俗谛中,目前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我們現在不是要去了解佛的境界,也不是要去證悟菩薩的境界,這些與我們還有一定的距離。現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推翻自己眼耳鼻舌的觀點。我們能推翻嗎?能。因爲我們每一個執著的基礎,都是沒有任何理由的、不穩固的,所以很容易推翻。而推翻的方法也有很多,今天只講其中的幾種。
雖然《俱舍論》中講了人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但一般人平常只能感覺到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所以,在這裏不講複雜的內容,只就這兩方面進行觀察。
(一)抉擇外在的物質世界如幻如夢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物質世界是一種客觀實在,怎麼能說它不存在呢?這裏首先就要問一問,誰知道物質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呢?這種觀點是自學來的?或是他人教的?或只是自己的感覺?物質世界的實在性主要不是來自父母、老師等其他人的灌輸,而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感覺。我們從何時開始有這種感覺的呢?譬如說,有些人先不信佛,在看到一些佛經上的理論後,覺得很有道理,才開始信仰佛教。我們對物質實在性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開始沒有,在接觸了一些理論後才産生的呢?不是。在我們剛剛出生時,就有這種先天性的感覺,那時就執著我的存在,繼而就有了我所的存在。我們從未想過我及我所的存在有無證據,而是理所當然地接受這種觀點。所以說,是我們自己認爲物質世界是實在的。
1、尋找“物質存在”的證據
比如這面白色的牆,因爲眼睛看得見,我們就認爲這牆肯定是白色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講的,我們之所以相信它是白色,除了睜開眼時眼前看得到一個這樣的東西外,還有沒有其它理由呢?沒有。所謂的理由,僅僅是眼睛的感覺,而沒有其它證據。那麼我們的眼睛是否靠得住呢?是否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是它說了算呢?當然不是。不要說勝義谛,即使世俗谛中的微觀世界,我們的眼睛也無法看見,那麼比微觀世界更細微的世界,眼睛就更無法掌握了。在這樣仔細觀察分析後,我們沒有辦法證實牆是白色的觀點,誰都拿不出證據來。
譬如,可以用很多儀器來測量物體的溫度、速度等,這能否證明它是實在的呢?測量溫度、速度的儀器是須用眼睛來觀察的,如果沒有眼耳鼻舌身等,誰知道儀器可以測量到這些數據呢?由此可知,最終還是眼耳鼻舌身在做主。于是,我們再也找不到牆實實在在是白色的證據了。
這個結論,不是佛要求我們接受的,也不是龍樹菩薩要求我們接受的,而是當我們反複思維後,根本拿不出“它實實在在是一堵白色牆”的證據,才從而得出的。
2、尋找“當下不是夢境”的證據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區分現實與夢境。如果現在要求你們在十分鍾之內,拿出目前聽課的情景不是夢境的證據,我想你們誰都拿不出來。爲什麼拿不出證據呢?因爲夢境和現實這兩個世界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虛幻的。有人也許會堅持:這肯定是現實,不是夢境,因爲我在趕來聽法前,並沒有睡覺,沒有睡覺怎麼能做夢呢?如果是做夢,則一定要先睡覺才行。但是,我們也可以在夢中見到與這一模一樣的情形。所以,這些都不是證據。
生命的前前和後後,對一般人而言,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本來,我們以爲對生命的中間一段已了如指掌,但是依上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也似乎說不清了。
今天我們沒有講中觀的很多邏輯,只是從簡單易懂的角度來闡明道理。經過以上分析,第一、我們找不到牆是白色的證據;第二、我們找不到當下不是夢境的確切證據。
由此可見,凡夫人的所做所爲、所見所聞從來是沒有確鑿根據的。但是,在現代社會裏,大多數的凡夫人不管這是現實還是夢境,只管拼命掙錢,再無其它目的。實際上,若肯認真思維,就無法找到物質實在性的任何證據。
這個理論的結果什麼呢?它至少讓我們內心升起這樣的疑問:我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正在做一場大夢呢?這是我們在沒有細致觀察時從來不曾想到的。(晚上睡覺時做的是小夢,白天的日常生活是大夢,大夢裏有小夢。)
3、尋找物質的“本體”
用中觀的分析方法來抉擇,很快就能明白物質世界是虛幻的。比如,龍樹菩薩或月稱菩薩是通過五相或七相木車因(邏輯)來抉擇此理的,但我們不講那麼多,只講一種簡單的中觀邏輯。
比如說,拆下一輛汽車的所有配件,就成了一大堆零件,而不是汽車;再繼續分解,會成爲一塊塊鐵,而不是零件;再往下細分,就是一大堆粒子,而不是人們眼裏的鐵;再分下去,最終,所有的物質便會在我們眼前消失,都不存在了。
從物質世界的角度去分析,就是這種結果。大而言之,地球是浩瀚無垠的銀河系中一顆很小的粒子,將地球再繼續分解,粒子中又包含更小的粒子,一直分到最後。雖然,世間的哲學、科學等各種學說都尚未認清分至最後是何種情形,但是,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將它解釋得清清楚楚:最後,“最小”的粒子不可能無窮無盡地分解下去,也不可能是不可再分的;所謂的最小粒子是可以再分的,而且最終是可以分完的。以前曾以一元錢做過比喻:將一元錢換成十角錢,再將這十角錢分給十個人,于是,這一元錢便沒有了。物質的分解與此類似,它最終是會消失的。
如果“最小”粒子可以分解成虛空的觀點不易理解,也可從一輛車、一幢房屋、一塊布的構成來觀察物質的虛幻性。比如,用一塊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大家都認爲布是真實存在的。若將布分解,則只見線不見布;再將線分解,則只見羊毛不見線(假設線是由羊毛紡成的);再將羊毛分解,則只見微塵(或稱粒子)不見羊毛。那麼請問:剛才的布去哪裏了?線又去哪裏了?羊毛又去哪裏了呢?它們都一一消失了。
其實,每一種物質都可以這樣分解,而且分到極點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總之,一切物質都是在空性中産生,在空性中毀滅,現在也離不開空性。
至此,我們首先明白了外在的物質世界全是幻相。但是,因爲凡夫人喜歡執著,最後便只有寄希望于心(精神)的存在了。然而,心的本性也不存在。
(二)抉擇內在的精神世界無實有
現在再反過來觀察我們自己。佛經中講人是由五蘊組成的。我們都知道,人的肉體是由肌肉、骨骼、皮膚等構成,這些都是可以分解的。除此之外,便是精神。所謂的精神,是指意識、神識(或心)。如果毀壞了眼耳鼻舌等五根,相應的五識就無法存在,這時意識能否存在呢?它也不可能單獨存在。這怎麼可能呢?我們以前一直認爲,心在思維,心在接受,心在排斥,而肉體則像意識的傭人一樣,意識怎麼安排,它就怎麼去做。比如說,意識命令肉體去接觸火,雖然火會將肉體燒毀,但是如果心願意…
《慧燈之光之二 二谛 開啓中觀門扉之鑰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