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聖果的八萬天人。今昔皆有如是的因緣。”
(52) 新來的比丘
——騙他受害 今遭毒打
一時,佛在舍衛城,每年有兩大法會:夏叁月安居法會和解製法會⑴。安居(Vassa)時,比丘們有些住山洞,有些住山林,有些住屍陀林,各自精進修持;解製時,僧衆中有不懂的可以請示世尊,有些不能說的也可以說等。解製後可以出遊,外出化緣。
一次,解製後,一位新來不久的比丘,對舍衛城不太熟悉,頭腦又不太靈活,他也手持錫杖著衣持缽去城中化緣了。時間臨近下午,他仍沒化到緣,見其他比丘都滿缽而歸,他有點著急,又不知去哪裏化,就到處走。結果碰上了涅嘎沃(漢語:邬難陀(Upananda),是六群惡性比丘⑵(Sad Vargika Bhiksu)之一),新來比丘覺得他肯定會告訴自己該去哪裏化緣的。就上前詢問:“請問比丘,哪裏可以化到緣?因我是新來的,請給我指點。”這個性本不善的邬難陀聽了就心生害意:這附近有一個施主,作任何事也不吉祥,對佛法也沒信心,人格又不好,趁機來捉弄他一次。于是,邬難陀就指點說:“新來的比丘到某某施主家去能化到緣。”他自己另去別處化滿了一缽先溜走了。這新來的比丘就按邬難陀的指點到了施主家門前,正趕上施主有事想出門,一出大門正巧看見有個比丘來化緣,頓時覺得很不吉祥:頭光光的穿個黃袍,怎樣看都不順眼,討厭死了。他越看越上火,忍不住上去一把抓住比丘,不分青紅皂白用拳頭石頭將他暴打一頓,再把他摔在地上,摔得他頭破血流,把錫杖折斷,缽盂打破,法衣撕爛……這個比丘被打得落花流水,半死不活。比丘悲哀地想:化不到緣倒不要緊,要緊的是能盡快逃脫這意想不到的大難。叁寶的加持,他遍體鱗傷的逃回了祗陀園。諸比丘見他僅拿個破缽狼狽不堪的樣子,就問:“怎麼了?是不是遇上強盜了?”他搖頭不語。時比丘衆馬上往佛前禀白事情的原委。佛慈悲地告諸比丘:“以後,凡對客比丘示路,不能如此,一定要好好指點;若客比丘新來此處,不熟悉最好不要讓他去化緣,否則,將有諸多過患。”(有關詳細的開遮持犯于戒律中廣明。)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爲何邬難陀今天特意欺騙加害這位新來比丘,使其遭此大違緣?願爲吾等演說其前後因緣。”
世尊告曰:“邬難陀不僅是今生欺騙他,以前也曾欺騙過他。且聽他們的因緣:很早以前,一只烏龜在蓮花池裏安閑自在地遊著,一個狡猾的狐狸來池邊喝水,正巧看見了它,馬上把它含在嘴裏,烏龜非常害怕,告訴狐狸:“朋友,請不要吃我,我身體太小,只夠您一口,不夠您充腹,您如果不吃我,我告訴你一個比我身體大的動物,讓您飽餐一頓。”狐狸聽了烏龜的話,覺得有道理,就放下烏龜答應不吃它,但要它告訴大動物在哪裏。烏龜騙它說:“在某某地方的一個山洞裏,有雪蛙八母子,您若去吃它們還是可以飽餐的。”實際上,山洞裏是一個母獅子和兩只乳獅子,母獅子的習性是對乳獅子剛生下的幾個月內天天護持,一直不離開的。這個狐狸高興地前往山洞,途中遇到另一只狐狸,就問它:“您好,哪裏去呀?”它說:“剛才蓮池中有一只烏龜,我想吃它,但它告訴我前面一個山洞裏有八母子的雪蛙,故我要前去想飽餐一頓。”另外那個狐狸勸它:“千萬別去山洞裏,否則有很大的違緣。”它卻自不量力地吹噓道:“象我這樣的狐狸力大無比,不管怎樣,我都會如大象踩泥水一樣應付過去的,今天我是一定要吃掉它們,你不要管我。”它興致勃勃地來到山洞前,兩個小獅子見來了個狐狸也很高興,馬上抓住它,一個吃耳朵一個吃尾巴,
慈悲的母獅子說:“不要吃它,放了它吧。”兩個小獅子就把它放了,它成了沒耳朵沒尾巴的東西,趕忙往回逃。往回走時又碰到了剛才那只狐狸,那只狐狸心裏覺得蠻好笑的,就嘲弄它:“喂,朋友,你真是英雄唉!世上沒有象你這樣無耳無尾的狐狸,你很象大象踩泥水一樣,到山洞裏英勇搏鬥,很了不起啊!”狐狸自己也是深覺慚愧,對它說:“確實我很羞愧。很抱歉沒聽您的勸告。不過,情有可原的是那只烏龜騙我,我輕易相信了,去了山洞裏沒見到雪蛙卻遇上了獅子,結果弄成這付樣子。”諸比丘,當時的烏龜就是現在邬難陀,當時,
的狐狸就是現在的這位新來的比丘。所以,當時它也是亂指地方給狐狸,使它受到違緣,今生又是邬難陀給他亂指路,使他受到很大的違緣。這是前世的因緣。”
注:⑴解製法會: 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于結界範圍之規定,此爲解界。
⑵六群惡性比丘:指成群結黨之六惡比丘。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勾結朋黨,不守律儀獨行惡
事,佛製戒多緣此六比丘而來。
(53) 寂靜者
——俱宿命通 斷散亂行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商主財富圓滿如多聞天子,娶妻後共享著天倫之樂。不久,一個最後有者來投胎,他的妻子懷孕了。夫婦二人也經常供養自己最有信心的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此時,阿那律尊者觀知施主妻子的胎兒是個最後有者,爲堅定他們的誓願,便獨自托缽去他們家化緣,他們很遠就見尊者緩步走來,便立刻起身恭迎,見尊者獨自而來,不解地問:“尊者爲何不帶侍者?”尊者說:“現在我找不到合適的人,你能幫忙嗎?”施主說:“尊者,我的妻子已懷孕,若以後生個男孩,那就發心送給您作侍者,可以嗎?”阿那律尊者心裏非常高興,對施主說:“可以,大正士說話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你以後不會違諾吧。”這樣商定了,阿那律尊者在施主家受供、傳法後返回了。
施主的妻子自懷孕後,與以前不同的是:總願意去寂靜(Santi)的地方獨處,不願與任何人群居。施主覺得妻子可能是著魔了?便去找相士觀察,相士仔細觀察後告訴他:“不是其它原因,而是因爲胎兒是個了不起的最後有者,使她的行爲異于從前。”施主這才放心。九月懷胎後,施主的妻子生下一個十分端莊的男孩:身色金黃、頭如寶傘、鼻形妙高、手臂修長等等妙相。夫婦爲嬰兒舉行了隆重的誕生儀式,爲他取名時,因母親懷他後,喜樂靜處,故取名寂靜者。他們用牛奶、酸奶、油餅等喂養護育著寂靜者。小寂靜者如海蓮般迅速地成長。他從小就有憶知宿世的神通(師言:具宿命通有兩種:一種是業感憶知宿世,如地獄衆生、鬼神及人中間都有這類衆生;二是通過自己修持,後得之宿命通。在我們中間,俱生宿命通與後得宿命通的都有。)因此,他悉知自己往昔因散亂的過患而多生輪回,遭受極大痛苦。一看到散亂的環境一想到散亂的過患,他就一刹那也不願意在散亂的環境中呆,更不願與那些世俗人相處,只願去寂靜的地方。所以,他經常遠離散亂,獨自去寂靜的地方修行(Padipata)。此時,阿那律尊者見調化寂靜者的機緣成熟了,便又去施主家,說:“大施主,你的孩子在娘胎裏已經答應給我了,現在,我准備接他。”施主很高興,就把孩子叫到尊者前,交咐道:“孩子,在你未出生之前,父親已把你給了尊者當侍者。你這就隨尊者去,好好的承侍尊者。”寂靜者高興地應承下來,對父親說:“多謝父親如此的安排,我非常樂意隨從尊者。”這樣,阿那律尊者就把他帶回經堂,給他剃度授戒傳法,他自己精進修持,滅盡了叁界輪回的煩惱,獲證了羅漢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黃金和牛糞等同,手掌和虛空無別,諸天贊歎他的功德。證羅漢果後,他仍然喜歡到寂靜的森林裏生活,不願與任何人接觸。
後來,諸比丘請問:“世尊,這位寂靜者以何因緣生在富裕之家,對如來生歡喜心,然後出家獲證阿羅漢果?又以何因緣,他遠離一切散亂,僻好寂靜處?祈請爲吾等宣說。”
世尊告諸比丘:“他俱生能憶宿世,悉知散亂的過患,故願住于寂靜處。更主要的是:在賢劫人壽兩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在佛教法下僧團中有一比丘執事員,他的生活非常散亂(譯者:象現在大城市名山大寺的某些出家人,自己沒定力,又喜歡愦鬧處,要麼應酬瑣事,要麼“閉關”睡大覺,既不聞思,更靜不下來修行,虛耗信施,徒增罪業。上師說過真正閉關修行,一生中是有驗相和印證的,這很殊勝。但末法時代,修行的人很少,講經的人更少,有些是講而不修或修而不講。如果不講只修,後學們將不懂該怎樣行持,如無目的行人;如果不修只講,一旦無常到來對自己的了脫生死沒太大的把握。所以,有些所謂的修行人,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還是很可怕的!希望散亂懈怠的修行人,珍惜這短暫的人生,精進行持佛法。)犯了淨戒,對僧衆的財産、修塔的功德款、十方僧衆的財産,不但自己隨意享用,還隨便送人。以此果報,他于五百世中轉生餓鬼。一想到這些痛苦,就很想去寂靜處,護持自己的根門。在臨死時,他又發願將來在我的教法下獲證羅漢果位。故此,今生轉生富裕之家,並在我的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
(54) 一只大象
——對佛歡喜 得以升天
一時,佛在舍衛城,率僧衆安居畢,從舍衛城前往王舍城(兩城距離按經緯度計算大約爲五百五十五公裏)。時有一群大象,因懼獅子之侵害就跑到山上。其中的象王遙見了世尊及其眷屬,頓時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馬上跑到世尊…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