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色界的非想非無想處,命盡後才會斷滅。』一共有這七種斷滅見。」
「各家的『斷滅論』均不出前述七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舍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于不攀緣諸法故,滅盡衆苦,涅槃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爲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贊歎如來。」
「此外,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窮究生命的歸宿,提出『現世涅槃論』,認爲世間即涅槃,一共有五種知見。是哪五種知見呢?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提出這樣的論點,說:『我現在恣意享受五欲之樂,這就是我證得的現世涅槃。』這是第一種知見。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則說:『五欲之樂是現世涅槃雖沒錯,但別有更殊勝的現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經從貪欲中解脫出來,身心充滿了喜樂,能作意觀察,製心一處,證得初禅;這就是我親證的現世涅槃。』這是第二種知見。還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這是現世涅槃沒錯,但別有更殊勝的現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舍離了刻意的攝心凝神,因定力進一步加深而生喜樂,證得二禅;這就是我親證的現世涅槃。』這是第叁種知見。尚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這是現世涅槃沒錯,但別有更殊勝的現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舍除了刻意的攝心凝神,連心意的愉悅躍動也被調伏止息,只有一心不亂與恬淡舒適的感受,證得叁禅;這就是我親證的現世涅槃。』這是第四種知見。也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這是現世涅槃沒錯,但別有最殊勝的現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舍去了刻意的攝心凝神,也舍離了苦受與樂受,清淨無染,心意住于一境而不動搖,證得四禅;這才是最殊勝的涅槃妙境。』這是第五種知見。」
「各家的『現世涅槃論』均不出前述五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舍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于不攀緣諸法故,滅盡衆苦,涅槃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爲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贊歎如來。」
「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窮究宇宙人生的末際,提出無數的主張,都不出前述的四十四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舍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于不攀緣諸法故,滅盡衆苦,涅槃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爲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贊歎如來。」
「宗教師與學者們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與末際,窮其思辯與經驗,提出無數的主張,都不出前述六十二種知見,概莫能外。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舍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于不攀緣諸法故,滅盡衆苦,涅槃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爲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贊歎如來。」
「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而主張『常論』,說:『靈魂不滅,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他們在這個教義上發揮其聰明才智,也就是說由于各種不同的信仰、欲願、見聞、因緣、覺受、知見、禅定與精進,而顯露出他們的聰明才智。究其底蘊,都源于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生起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沒有正確的認識而生起了邪見,其余『半常半無常論』.....乃至『現世涅槃論』的主張,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宗教師與學者們主張『常論』,說:『靈魂不滅,生命是恒常存在的』,是因爲他們對各種覺受生出貪愛而不自知,染著于愛欲,受製于愛欲,其余『半常半無常論』.....乃至『現世涅槃論』的主張,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宗教師與學者們窮究宇宙人生的本際而主張『常論』,說:『靈魂不滅,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乃因他們對【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六觸沒有正知正見。若是離開這六種觸緣,他們的那些知見就根本找不到立論的依據;其余『半常半無常論』.....乃至『現世涅槃論』的主張,無不出自同樣的顛倒妄想。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與末際,隨他們各人所見而立說,都可歸入前述六十二種知見中;他們立說的依據都在這六十二種知見內,概莫能外。就好像技術精湛的漁夫以細密的網子覆蓋小池子,池中的水族皆入于網內,沒有逃避之處。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也是如此,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與末際,提出許多學說,建立各種教義,都入于前述的六十二種知見中,無有能出離者。」
「倘若比丘對于【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六觸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實實在在地了解受持,則是最殊勝無比了。他自然能出離那六十二種邪見。如來自知自證生死已盡,留形住世只是爲了度化有情,使衆生獲福;若如來的色身滅去,一切人天再也沒有依止庇怙之處。正如同多羅樹被砍斷樹頭即不再發芽一樣;如來已斷生死,永不再受生。」
佛陀演說此經時,諸天、魔、梵、大千世界都爲之震駭。當時,侍者阿難正在佛陀的背後揮扇替佛驅暑納涼;聽聞此經後,就偏露右臂,長跪叉手,向佛發問說:「世尊!您開示的法義博大精深,應以何爲名?應如何稱呼此經?」
佛陀告訴阿難說:「應當稱此經爲義理的羅網、教法的羅網、知見的羅網、魔道的羅網、梵志的羅網。」
那時,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開示,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梵網六十二見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