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色界的非想非无想处,命尽后才会断灭。』一共有这七种断灭见。」
「各家的『断灭论』均不出前述七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此外,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穷究生命的归宿,提出『现世涅槃论』,认为世间即涅槃,一共有五种知见。是哪五种知见呢?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提出这样的论点,说:『我现在恣意享受五欲之乐,这就是我证得的现世涅槃。』这是第一种知见。另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则说:『五欲之乐是现世涅槃虽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经从贪欲中解脱出来,身心充满了喜乐,能作意观察,制心一处,证得初禅;这就是我亲证的现世涅槃。』这是第二种知见。还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槃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舍离了刻意的摄心凝神,因定力进一步加深而生喜乐,证得二禅;这就是我亲证的现世涅槃。』这是第三种知见。尚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槃没错,但别有更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舍除了刻意的摄心凝神,连心意的愉悦跃动也被调伏止息,只有一心不乱与恬淡舒适的感受,证得三禅;这就是我亲证的现世涅槃。』这是第四种知见。也有一些宗教师与学者说:『这是现世涅槃没错,但别有最殊胜的现世涅槃,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舍去了刻意的摄心凝神,也舍离了苦受与乐受,清净无染,心意住于一境而不动摇,证得四禅;这才是最殊胜的涅槃妙境。』这是第五种知见。」
「各家的『现世涅槃论』均不出前述五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穷究宇宙人生的末际,提出无数的主张,都不出前述的四十四种知见。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宗教师与学者们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穷其思辩与经验,提出无数的主张,都不出前述六十二种知见,概莫能外。唯有如来了知这些知见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被执持不舍的缘故,也知道因执取它们所生的后患;如来所知所见远超过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并且虽然遍知一切,却不攀缘它们。由于不攀缘诸法故,灭尽众苦,涅槃寂静;如来知道六根所受之苦、乐、不苦不乐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以正智平等观察诸受而证无上正觉,故被尊称为如来。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奥之处,使贤圣弟子能以平实的态度赞叹如来。」
「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而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他们在这个教义上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就是说由于各种不同的信仰、欲愿、见闻、因缘、觉受、知见、禅定与精进,而显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究其底蕴,都源于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生起之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没有正确的认识而生起了邪见,其余『半常半无常论』.....乃至『现世涅槃论』的主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宗教师与学者们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是因为他们对各种觉受生出贪爱而不自知,染着于爱欲,受制于爱欲,其余『半常半无常论』.....乃至『现世涅槃论』的主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宗教师与学者们穷究宇宙人生的本际而主张『常论』,说:『灵魂不灭,生命是恒常存在的』,乃因他们对【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六触没有正知正见。若是离开这六种触缘,他们的那些知见就根本找不到立论的依据;其余『半常半无常论』.....乃至『现世涅槃论』的主张,无不出自同样的颠倒妄想。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随他们各人所见而立说,都可归入前述六十二种知见中;他们立说的依据都在这六十二种知见内,概莫能外。就好像技术精湛的渔夫以细密的网子覆盖小池子,池中的水族皆入于网内,没有逃避之处。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也是如此,探讨宇宙人生的本际与末际,提出许多学说,建立各种教义,都入于前述的六十二种知见中,无有能出离者。」
「倘若比丘对于【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六触的生起、消灭、作用、过患与出离之道实实在在地了解受持,则是最殊胜无比了。他自然能出离那六十二种邪见。如来自知自证生死已尽,留形住世只是为了度化有情,使众生获福;若如来的色身灭去,一切人天再也没有依止庇怙之处。正如同多罗树被砍断树头即不再发芽一样;如来已断生死,永不再受生。」
佛陀演说此经时,诸天、魔、梵、大千世界都为之震骇。当时,侍者阿难正在佛陀的背后挥扇替佛驱暑纳凉;听闻此经后,就偏露右臂,长跪叉手,向佛发问说:「世尊!您开示的法义博大精深,应以何为名?应如何称呼此经?」
佛陀告诉阿难说:「应当称此经为义理的罗网、教法的罗网、知见的罗网、魔道的罗网、梵志的罗网。」
那时,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开示,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梵网六十二见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