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槃的境界,如此滅度一切衆生,但不認爲有一個衆生是因我而滅度的。爲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麼,他就不是菩薩。爲什麼呢?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名爲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你認爲如何?當年佛陀在然燈佛那裏,有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佛陀!依我聽聞佛陀所講的意義,我知道佛陀在然燈佛那裏,只是了悟諸法空相,所以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
佛陀聽完須菩提肯定的答複後,喜悅地說道:「很好!須菩提!實際上,我並沒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須菩提!如果我有得到一種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就不會爲我授記說:『你在來世,一定作佛,名釋迦牟尼。』正因爲沒有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可得,所以然燈佛才爲我授記:你在來世,一定作佛,名叫釋迦牟尼。
「爲什麼呢?所謂如來,就是一切諸法體性空寂,絕對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別的執著。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才名爲如來。如果有人說,我得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叫做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只是爲了令衆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方便設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假名。
「須菩提!我所得無上正等正覺,是虛實不一,不能執爲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爲空無,因爲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此空寂性體所顯現的,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
「須菩提!所說一切法,只是就隨順世谛事相而言,就空寂性體的立場,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真實的,以此顯發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說過:『這高大健壯的人身,畢竟是個無常虛假的形相,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法身無相,又哪裏有大小形狀呢?」
「須菩提!菩薩也應當明白這些道理,如果作是說:『我當滅度無量的衆生。』他就不是菩薩。爲什麼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一個法名爲菩薩,如果有當度衆生的想法時,就有人我的妄執,能度所度的對待,所以我說一切諸法,都沒有我、沒有人、沒有衆生、沒有壽者等四法的分別。
「須菩提!如果菩薩作是說:『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名爲菩薩,因爲落入凡夫的我見法執。爲什麼呢?佛陀說的,莊嚴佛土,並不是有一真實的佛土可莊嚴,只是爲了引度衆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而假名莊嚴佛土。
「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無我的真理,那麼,如來說他是真正的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闡發了究竟無我的義理之後,才能見萬法如一,見衆生心如我心。
「須菩提!你認爲如來有肉眼嗎?」
須菩提答:「有的,佛陀,如來有肉眼。」
佛陀又問:「如來有天眼嗎?」
「是的,佛陀!如來也有天眼。」
「須菩提!如來有慧眼嗎?」
「是的,如來具有慧眼。」
「如來有沒有法眼?」
「是的,如來具有法眼。」
「須菩提!如來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嗎?」
「是的,佛陀!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認爲,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如來說是不是沙?」
「是的,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麼像一條恒河沙那麼多的恒河,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個佛世界的話,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
「很多的,佛陀!」
佛陀又問:「須菩提!如你剛才所說,佛眼可攝一切眼,一沙可攝一切沙,在諸佛世界中的一切衆生,所有種種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曉的。爲什麼呢?因爲衆生的心源與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脈,源頭是一,心性同源,衆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衆生心性。但是,衆生往還六道,隨業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被六塵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種種虛妄心念,這種種心皆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爲心而已。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無非皆由六塵緣影而生,念念相續,事過則滅,這種種無常虛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話,你想,這個人以是因緣,他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這個人以是因緣,得福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有實在的體性,那麼,我也就不會說得福德多了。正因爲以不可得心爲因,用七寶作緣,以如是因,如是緣,所以我才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你認爲,佛可以從具足色身見到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該從圓滿莊嚴的色身之處去見如來。爲什麼呢?因爲如來說過,圓滿報身,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緣盡則滅,不是真實不變的實體,只是假名爲色身而已。」
「須菩提!可以從具足諸相中見到如來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從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處去見如來。爲什麼呢?因爲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是性德圓滿而示現的幻象,是爲了度化衆生才顯現的,並非真實的相貌,不過是一時的假名罷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你不要認爲我有這樣的意念:『我當有所說法。』你不可有如此生心動念。爲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的念頭,那是毀謗佛陀,因爲他不能了解我所說之故。
「須菩提!一切言說是開啓衆生本具的真如自性,爲了袪除衆生妄念,隨機化度,隨緣而說,何來有法?這種種言聲的說法,也只是一時的方便言語,暫且給它一個『說法』的假名。」
這時候,深具智慧的須菩提了解佛陀的深意,但又怕末世衆生聽聞無法可說,無說法者,這番言語,狐疑不信,于是,便請問佛陀道:「佛陀!將來的衆生聽了您今日『無說而說』的妙義之後,能生起信心嗎?」
佛陀當下便斧底抽薪,破除弟子們對佛與衆生們的分別見,說:「須菩提!他們既不是衆生,也不能說不是衆生。爲什麼呢?就法性空寂而言,他們也是佛,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佛也是衆生,是已悟道的衆生。但是,又不能不稱之爲衆生,因爲他們雖已經聽聞佛法,生起信心,但還未能悟道,所以于事相上說,稱他們爲衆生。須菩提!從真如本性上來說,衆生即佛,原來沒有什麼衆生不衆生的,『衆生』也只是一時的假名而已。」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說:「佛陀!您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真無所得!」
佛陀印可說:「是的,須菩提!不僅是無上正等正覺,乃至纖毫之法,我都無所得。得者,因爲有失也,我本無所失,何來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名,指的是覺悟,自性,而非有所得。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其次,須菩提!人不分賢愚聖凡,其真如菩提絕對平等的,沒有高下的分別,所以才名爲無上正等正覺。只要衆生不執著于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的妄想分別去修持一切善法,那麼即可悟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所謂的善法,也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象,怎能執爲實有?修一切善法,不可著相,善法之名,不過是隨順世俗事相而言。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如果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作比較,有人用七寶,集滿所有的須彌山王,用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且又能爲他人解說,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寶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數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佛陀恐怕還有衆生以爲他有衆生可度,所以特地再一次提出詢問:「須菩提!你不要說,我還有『衆生可度』的念頭,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爲什麼呢?因爲衆生當體即空,並無實在之相,如果我還生心動念,有衆生可度,那麼連我自己也落入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我』,事實上是假相的我,是爲了度化衆生,權巧方便設立的,但是凡夫卻以爲有個真實的我,這都是凡夫執相成迷。
「須菩提!其實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切凡夫都具有如來智慧,凡夫與佛,本來平等的,所以凡夫並非凡夫,只是因爲他一時沈淪不覺,隨逐妄緣,未能了悟生死,暫時假名爲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你認爲如何?可以從叁十二相觀如來嗎?」
須菩提自然知道佛陀這一問的深意,便從衆生立場所見作答:「是的,佛陀!可以從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陀便接著須菩提的回答,一語道出「法身非相」的真理說:「須菩提!若能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具足叁十二相,他也是如來了。」
須菩提心有領悟,立即回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說之義,是不可以從叁十二相觀如來的。」
這時候佛陀以偈說道:
若有人想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
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佛陀一路破執至此,又怕衆生落入斷滅空見的陷阱之中,所以抽絲剝繭,好比一手推著,一手擋著,無非要衆生當下自悟。
須菩提!你不要有這樣的念頭,如來不以具足相的緣故,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你決不可以認爲,如來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如果生起這樣的想法,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就會說諸法斷滅,認爲不須要有什麼善法的修行。爲什麼呢?因爲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于法不說斷滅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菩薩若用滿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所得功德,當然無法計量。如果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無有真實永恒的體性,由此了知無生無滅,不爲外境所動,即與空性相應。內無貪念,外無所得,親證無生法忍,那麼,這位菩薩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寶布施的菩薩更多的。
「爲什麼呢?須菩提!因爲諸菩薩是不受福德相的限製。」
須菩提不解的問道:「什麼是諸菩薩不受福德的限製呢?」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求生起執著。因爲菩薩行利益衆生事,是發菩提心,而不是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菩薩修一切善法,行六度萬行,不著相布施,心中並沒有計較福德的妄念,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相的限製。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也是有來、去、坐、臥等相,這個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說如來的深意了。爲什麼呢?所謂如來者,實在是無所來處,也無所去處,所以才稱爲如來。因爲如來就是法身,法身無形無相,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寂然不動,哪裏還有來去之名呢?衆生所見的語默動靜之相,不過是如來的應化之身,應化身爲隨衆生之機緣感應有隱有現,但是法身則恒常寂靜,從未有來、去、坐、臥的相狀。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叁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塵,你認爲這些微塵多不多呢?」
「太多了,佛陀!爲什麼呢?如果這些微塵衆,是實有恒常的體性,佛陀就不會說它多了。佛陀所說的微塵衆,實是緣生的假相,並沒有恒常不變的自性,只是一個假名而已。
「佛陀!如來說過,叁千大千世界並非即是真實恒常的世界,也僅是一個假名而已。爲什麼呢?如果世界是實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來說的一合相,也非實有,緣生則聚,分合離散,仍然不是實有不變的一合相,也只是緣散即無,一個假名罷了。」
「須菩提!所謂一合相,沒有定相可言,本是個衆緣和合而有的,非空非有,如何可以言說?但是凡夫之人執著取相,貪戀執著有個真實的一合相。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陀宣說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真實的。須菩提!你認爲這個人了解我所說的深意嗎?」
「佛陀!這個人不曾了解您所說的深意。爲什麼呢?佛陀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都是虛妄不實的,只是隨緣而設立的假名。衆生迷于事相爲有,若能悟知體性空寂則無,不可于此四見,妄執實有。」
「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于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應該如實去知,如實去見,如實去信解,心中不生一切法相,而妄起執著。
「須菩提!你應當知道,所謂的法相,並非有真實不變的法相,只是緣起的幻相,佛陀暫時應機說法的假名而已。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以此爲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受持這部《金剛經》,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讀誦,且爲他人解說,那麼,他的福德自然要過勝過行七寶布施的人。要如何爲他人演說呢?當不執著于一切相,隨緣說法而如如不動。爲什麼呢?
因爲一切世間的有爲諸法,就像夢境的非真,幻化的無實,水泡的易滅,影子的難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將雨時的閃電,瞬間即滅。應作如是的觀照啊!」
此時,佛陀說《金剛經》已經圓滿了,長老須菩提,及同時在法會聽經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聽聞了佛陀說法之後,深深的了悟,無不法喜充滿,一心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