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相應部3相應24經/弓術經(憍薩羅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在一旁坐好後,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布施應該被施于何處呢?」
「大王!往心淨信之處。」
「然而,大德!所施于何處有大果呢?」
「大王!『布施應該被施于何處』,這是一個[問題],而『所施于何處有大果』,這是另一個[問題]。
大王!施于持戒者有大果,非施于破戒者,那樣的話,大王!就這情況我要反問你,就依你認爲妥當的來回答。大王!你怎麼想:這裏,如果有已准備列陣戰鬥的戰爭,那時,未學的、不熟練的、未作勤修的、無弓術善巧的、膽小的、因驚恐而僵硬的、逃跑的剎帝利少年可能到來,你會雇用那位男子,你需要像那樣的男子嗎?」
「大德!我不會雇用那位男子,我不需要像那樣的男子。」
「那時,未學的、……(中略)婆羅門少年可能到來,……那時,未學的、……(中略)毗舍少年可能到來,……那時,未學的、……(中略)首陀羅少年可能到來,……」「……我不需要像那樣的男子。」
「大王!你怎麼想:這裏,如果有已准備列陣戰鬥的戰爭,那時,善學的、已熟練的、已作勤修的、弓術善巧的、不膽小的、無因驚恐而僵硬的、不逃跑的剎帝利少年可能到來,你會雇用那位男子,你需要像那樣的男子嗎?」
「大德!我會雇用那位男子,我需要像那樣的男子。」
「那時,善學的、已熟練的、已作勤修的、弓術善巧的、不膽小的、無因驚恐而僵硬的、不逃跑的首陀羅少年可能到來,你會雇用那位男子,你需要像那樣的男子嗎?」
「大德!我會雇用那位男子,我需要像那樣的男子。」
「同樣的,大王!不論從什麼族姓,如果他從在家出家,成爲非家生活,而且已舍斷五支、已具備五支,施于他有大果。
已舍斷哪五支呢?已舍斷欲的意欲、已舍斷惡意、已舍斷惛沈睡眠、已舍斷掉舉後悔、已舍斷疑惑,已舍斷這五支。
已具備哪五支呢?已具備無學戒蘊、已具備無學定蘊、已具備無學慧蘊、已具備無學解脫蘊、已具備無學解脫智見蘊,已具備這五支。
像這樣,施于已舍斷五支、已具備五支者有大果。」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個以後,善逝、]大師[更進一步這麼說]:
「弓術精明的學生婆羅門,戰爭中的國王會雇用,
是力量與活力,而非緣于出生成爲不勇敢者。
耐性與溫雅之法已住立者;
神聖行爲的有智慧者,即使出生低賤也應該被尊敬。
應該建造快樂的草屋,這裏,爲多聞者的住處,
應該在荒地作儲水,並且在難行處辟路。
食物、飲料、可吃的,以及衣服、臥坐具,
應該施于已成爲正直者,以一顆明淨之心。
因爲如雨雲正在雷鳴,閃電盤繞,百峰般的雲,
下雨到大地,遍滿旱地與低地。
這樣,有信、有聞的賢智者,已准備好食物,
以食物與飲料,使乞食者滿足。
喜悅著,他散發[施物],說:『施與!施與!』
因爲這是他的雷鳴,像天空下大雨,
那廣大的福德驟雨,灌進布施者。」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耐性與溫雅之法」(khantisoraccaṃ, dhamm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耐心與文雅之德行」(The virtues of patience and gentleness),並引注釋書的解說,「耐性」是跟隨著「忍」(adhivāsana),「溫雅」是跟隨著「阿羅漢性;阿羅漢果」(arahatta)。
「閃電盤繞」(vijjumālī,直譯爲「閃電花環」),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閃電盤繞」(Wreathed in lightning)。
「百峰般的雲」(satakkaku,另譯爲「雲;百峰」),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跟隨著百峰」(with a hundred cr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