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相應部3相應9經/牲祭經(憍薩羅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起源于舍衛城。
當時,有一個大牲祭已爲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准備好了:五百頭公牛、五百頭小公牛、五百頭小母牛、五百頭山羊、五百頭公羊,爲了牲祭已被帶到祭壇的諸柱子,他的那些被懲罰威脅的、被恐懼威脅的、淚滿面的、哭泣著的「奴仆」或「報信者」或「工人」,他們作准備工作。
那時,衆多比丘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缽與僧衣,爲了托缽進入舍衛城。
在舍衛城爲了托缽而行後,食畢,從施食處返回,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裏,有一個大牲祭已爲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准備好了:五百頭公牛、五百頭小公牛、五百頭小母牛、五百頭山羊、五百頭公羊,爲了牲祭已被帶到祭壇的諸柱子,他的那些被懲罰威脅的、被恐懼威脅的、淚滿面的、哭泣著的『奴仆』或『報信者』或『工人』,他們作准備工作。」
那時,世尊知道這件事後,那時候說這些偈頌:
「馬祭、人祭,擲棒祭、酒祭、無遮祭,
那些有大殺害的大祭是無大果的。
種種山羊與綿羊與牛被殺之處,
正行的大仙們不接近那種牲祭。
但凡無殺害的牲祭,隨家族經常地祭祀,
在這裏無種種山羊與綿羊與牛被殺,
正行的大仙們接近這種牲祭。
有智慧者應該祭祀這種,這種牲祭有大果,
因爲,這樣祭祀者是較優的;較不惡的,
[這種]祭祀是廣大的,且天神們喜悅。」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問訊,接著……」(abhivādet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對……表示敬意;行屬臣的禮儀」(pay homage to)。按:「問訊」(abhivādeti),另譯爲「敬禮;禮拜」。
「馬祭、人祭、擲棍祭、飲酒祭、無遮祭」(Assamedhaṃ purisamedhaṃ, sammāpāsaṃ vājapeyyaṃ niraggaḷh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馬獻祭,人獻祭,Sammāpāsa, vājapeyya, niraggaḷa」(The horse sacrifice, human sacrifice, Sammāpāsa, vājapeyya, niraggaḷa),並引注釋書的解說,古老時代國王最初的四種祭祀實際上是四種攝事(saṅgahavatthu,四種恩典的基礎):「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參看《雜阿含669經》),國王依此給予世間利益,但到了Okkāka國王時代的婆羅門重新诠釋爲涉及屠殺和暴力血腥牲祭,並擴充到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