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

  

  白話佛經

  

  《維摩诘所說經》 《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第十一章 可壞與不可壞之一課

  

  與此同時,世尊正在庵羅樹園裏教導佛法。那園子自己擴張變大,裏面會衆全體都呈金色。因而阿難長老請問佛:「世尊,這庵羅樹園子擴張變大,而且會衆都呈金色。這些好相是什麼吉兆?」

  

  佛回答:「阿難,這些好相預示維摩诘長者和文殊師利法王子由大批群衆陪伴著,正要來到如來面前。」

  

  就在那時,維摩诘長者對文殊師利法王子說:「文殊師利,我們帶領這許多衆生去見世尊吧,好讓他們可以見著如來,向他頂禮!」

  

  文殊師利回答:「貴大人,如果你認爲現在是好時機,就叫他們去!」

  

  于是維摩诘長者做了件神奇的事:將全體會衆和獅子座放在他的右手上。在他神妙地到了佛的面前時,把他們放下。他在佛足前稽首,合掌右繞七帀,退到一旁。

  

  那些從香積如來佛土來的菩薩,從獅子座上下來,在佛足前稽首,合掌恭敬,退到一旁。所有其它菩薩、大雄和大聲聞一樣從獅子座上下來,在佛足前稽首,退到一旁。同樣,那些帝釋、梵天、天王和天神也在佛足前稽首,退到一旁。

  

  此時,在問候過菩薩們,令他們欣喜之後,佛說:「貴公子們,請坐上你們的寶座!」因佛的要求,他們都坐上獅子座。

  

  佛對舍立弗說:「舍立弗,菩薩是衆生裏最好的,你見到他們神奇的演示了嗎?」

  「我見識到了,世尊。」

  「你對他們有什麼看法?」

  「世尊,我由他們而得的看法是不可思議。他們的作爲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已到了我沒有能力去思考、去判斷、甚至去想象他們的地步。」

  

  此時阿難請問佛:「世尊,這是什麼香味?我過去從來沒聞過類似的。」

  

  佛回答:「阿難,這香味是由這些菩薩全體所有的毛孔裏散發出來的。」

  

  舍立弗接上一句說:「阿難長老,同樣的香味也由我們的所有毛孔裏散發出來。」

  阿難:「這香味從哪兒來?」

  

  舍立弗:「維摩诘長者從香積如來的佛土,即衆香世界,得到了一些食物。這香味是由所有吃到那食物的人的身體散發出來的。」

  

  于是阿難長老問維摩诘長者說:「這香味可保持多久?」

  

  維摩诘:「直到它消化掉。」

  

  阿難:「它什麼時候消化掉?」

  

  維摩诘:「它四十九天才消化掉。在那之後七天還有香味散出。在這些時間裏也不會有消化不良的問題。

  還有,阿難長老,如果尚未入于正位的僧人吃了這食物,會在他們入正位之時消化掉。已經入了正位的人吃了它,在他們的心智完全解脫之前不會消化掉。如果未發佛覺心的人吃了它,在他們發佛覺心的時後才消化掉。如果已發佛覺心的人吃了它,在他們得無生法忍之前不會消化掉。如果已得無生法忍的人吃了它,在他們成爲一生補處菩薩的時後才消化掉。阿難長老,這食物正像那叫做上味的藥,它到了胃裏,可是在所有的毒物清除完畢之前,它不會消化掉。因此,阿難長老,這食物在所有的煩惱之毒清除完畢之前,不會消化掉,在那之後它才消化掉。」

  

  阿難長老對佛說:「世尊,真奇妙,這食物能成就佛的工作!」

  

  「真是這樣,阿難!有些佛土用菩薩來成就佛的工作。有些用光來成就。有些用覺悟樹。有些用如來的美麗身相。有些用宗教衣袍。有些用食物。有些用水。有些用花園。有些用王宮。有些用宅第。有些用幻化身。有些用空蕩的空間。有些用天空的光。爲什麼這樣,阿難?因爲得用這些不同方法,衆生才被調伏。同樣,阿難,有些佛土以教衆生辭句、定義和比喻來完成佛的工作。夢、幻象、水中月影、回音、幻覺和幻想都是常用的比喻。也有些以清晰的言辭來成就佛的工作。還有,阿難,有些絕對純淨的佛土不用說話就完成佛爲衆生的工作;他們用禁語、不可表明和不可教導。阿難,在諸佛所有的舉止、快樂和修行裏,沒有一件不成就佛的工作的,因爲這一切都在教化衆生。最後一點,阿難,諸佛以四魔王和令衆生痛苦的所有八萬四千煩惱來成就佛的工作。

  

  阿難,這正是一切佛性初步之法門。進入這法門的菩薩,遇見以一切高貴性質莊嚴裝飾的佛土時,不覺得快樂,也不覺得驕傲;遇見一個在各種情形下都會生出對所有的如來極深尊敬的佛土,但明顯的沒有那種莊嚴時,也不覺得悲傷或嫌惡。佛明白萬法平等;所有的佛世尊爲了開導衆生而如何顯示所有各種佛土,這才實在令人驚服!

  

  阿難,正如各佛土在特性上有分歧而覆蓋它們的天空沒有不同,各如來在肉身上有歧異而他們的無礙慧沒有不同。

  

  阿難,所有的佛在他們的佛性圓滿上都是一樣的。他們的佛性是指他們的樣子、顔色、發的光、身體、特異相貌、種性、戒、定、慧、解脫、解脫之知見、力、無畏、特殊佛性、大慈、大悲、有幫助的意向、態度、修行、道法、壽命長短、佛法教導、衆生的度化和解脫、以及佛土的淨化過程。所以,他們都稱爲正徧知、如來、佛。

  

  阿難,即使你的壽命有一劫之久,要徹底了解這叁個名稱的廣泛意思和精准的文辭意義,對你來說很不容易。還有,阿難,如果這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衆生都像你一樣,多聞第一,天賦記憶和持咒第一,而他們專心從事一整劫,他們仍然不能完全了解正徧知、如來和佛這叁個名稱正確的廣泛意思。因此,阿難,諸佛的覺悟是不可量的,諸如來的智慧和辯才是不可思議的。」

  

  這時阿難長老對佛說:「世尊,從今日起,我不再說我自己多聞第一。」

  

  佛說:「不要氣餒,阿難!爲什麼?我說過你阿難多聞第一,是以聲聞弟子來考慮,未以菩薩來考慮。

  

  看,阿難,看這些菩薩。即使最聰明的人也不能徹底了解他們。阿難,人可以測量海的深度,但測不出菩薩的智能、靈慧、記憶、咒語和辯才的深度。阿難,對菩薩所行,你應該保持鎮定平靜。爲什麼?阿難,維摩诘長者一上午所展示的奇事,已得神力的聲聞與辟支佛即使以千億劫的時間將他們所有的神力專心從事于化身和變形,也辦不到。」

  

  這時,所有從香積如來佛土來的菩薩都恭敬地合掌,向釋迦牟尼如來致敬,對他說:「世尊,剛到這佛土的時候,我們有些負面看法,可是我們現在要抛棄這些錯誤的看法。爲什麼?世尊,諸佛的領域以及他們解脫方法的巧妙都是不可思議的。爲了開導衆生,他們顯示這樣、那樣的佛土去配合這樣、那樣衆生的欲望。

  世尊,請給我們一些教導,使我們回去衆香之後能記得你。」

  

  被這樣請求了,佛說:「貴公子們,有一種菩薩的解脫叫做可壞與不可壞。你們一定要在這種解脫裏訓練自己。它是什麼?

  

  可壞是指有爲法。不可壞是指無爲法。但是菩薩應該既不壞滅有爲,也不息于無爲。不壞滅有爲事物在于:

  不失大慈;不棄大悲;

  不忘記因深心而有的一切智;

  不倦于正向開導衆生;

  不棄四攝法;

  不顧身命以護持聖法;

  永不滿足于已得之善根;

  于巧妙的回向裏得些快樂;

  在追求佛法裏沒偷懶;

  在教導佛法裏不自我緘默;

  在禮拜晉見諸如來上不舍棄努力;

  不畏于自願再生;

  不驕于成、不餒于敗;

  不輕未學,尊敬已學如敬天人師本身;

  令煩惱過多之人明理;

  樂于獨居,而不執著于獨居;

  不圖自己快樂,只求別人快樂;

  待入定、禅定和止靜好似阿鼻地獄;

  看世界如解脫之園;

  看乞丐如心靈教師;

  看布施一切所有是體驗佛位之法;

  看毀戒者如救主;

  看六度如父母;

  看道品如仆人;

  不斷累積善根;

  在自己的佛土裏建立一切佛土的功德;

  供上無限純淨供品去應驗各種吉相、好相;

  以止一切惡來美化身、口、意;

  在無窮劫中不斷再生,以淨化身、口、意;

  聞悉佛的無量功德,以大雄觀而免于氣餒;

  揮舞智慧利劍,鞭打煩惱賊;

  爲承受一切衆生的重擔,深深明白五蘊、四大和六入;

  爆發能量,征服魔衆;

  爲了免于驕傲而追求知識;

  爲了支持佛法而少欲知足;

  爲了愉悅百姓而不混入俗務;

  爲使百姓順應而一切作爲無誤;

  爲了完成饒益衆生的一切任務而産生神通;

  爲了不忘一切所學而得有咒語、記憶和知識;

  了解百姓諸根深淺,以去除一切衆生的疑惑;

  展示無敵神奇表演,以教導佛法;

  得有無礙辯才,能給不可抗拒的演說;

  淨化十善道,得嘗人天果;

  培修四無量,立淨梵天之道;

  禮請諸佛教導佛法,隨喜贊歎,因而獲得如佛的悅耳聲音;

  約束身、口、意,以保持心靈的穩定發展;

  不執著于任何事,因而得到如佛的威儀;

  聚集菩薩僧,以吸引衆生來大乘;

  一切時中,心識警覺,不遺漏任何好的性質。

  

  貴公子們,這樣專心于佛法的菩薩是不壞滅有爲法界的菩薩。

  

  什麼是不息于無爲?

  菩薩修學空性,可是不體驗空性。

  修學無相,可是不體驗無相。

  修學無願,可是不體驗無願。

  修學非作爲,可是他不體驗非作爲。

  知道無常,可是對自己的善根不自滿。

  考慮悲苦,但自願再生。

  知道無我,但不浪費自己。

  思慮平和安靜,可是不追求極端平和。

  珍惜孤寂,可是不逃避精神和肉體上的努力。

  思慮無場所,可是不放棄善行場所。

  思慮無發生,可是許諾承擔一切衆生的擔子。

  思慮無垢,然而遵循世界的程序。

  思慮無動作,然而爲開導一切衆生而動作。

  思慮無我,然而不放棄對一切衆生的大悲。

  思慮無生,然而不入聲聞正位。

  思慮虛幻性、徒勞性、不牢固性、無主性和無場所性,然而將自己建立在不虛幻的福德上、在不無益的知識上、在實際的反影上、在授與自主慧的奮勉上、以及在有固定意義的佛陀之家上。

  

  像這樣,貴公子們,對這樣的佛法抱大願望的菩薩既不息于無爲,也不壞滅有爲。

  

  再者,貴公子們:

  爲了完成功德藏,菩薩不息于無爲;爲了達成智慧藏,他不滅有爲。

  爲了實踐大慈,他不息于無爲;爲了實踐大悲,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開導衆生,他不息于無爲;爲了熱望佛性,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圓滿佛的各種相,他不息于無爲;爲了圓滿一切智,他不滅有爲事務。

  出于解脫方法的技巧,他不息于無爲;經過他的智慧透徹分析,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淨化佛土,他不息于無爲,而因佛的仁慈力,他不滅有爲事務。

  因爲感受到衆生的需要,他不息于無爲;爲了真實展現佛法的意義,他不滅有爲事務。

  因爲他的善根藏,他不息于無爲;因爲對這些善根的天生熱心,他不滅有爲事務。

  要實踐他的禱詞,他不息于無爲;可是因爲他沒有祈願,他不滅有爲事務。

  因爲他的正思純淨,他不息于無爲;因爲他的深心純淨,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使用五神通,他不息于無爲;因爲佛慧的六神通,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實踐六度,他不息于無爲;爲了實踐時間諾言,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集合佛法的寶藏,他不息于無爲;因爲不喜歡任何心智偏狹的教導,他不滅有爲事務。

  因爲他收集一切法藥,他不息于無爲;爲了適當地施用法藥,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確認他的承諾,他不息于無爲;爲了補救任何失諾,他不滅有爲事務。

  爲了調製一切法寶,他不息于無爲;爲了提供精妙佛法的甘露,他不滅有爲事務。

  因爲他徹底知道一切煩惱病,他不息于無爲;爲了治療一切衆生病,他不滅有爲事務。

  

  貴公子們,菩薩如此既不滅有爲事務,也不息無爲。這就是叫做可壞與不可壞的菩薩解脫。貴公子們,你們也應該戮力于此。」

  

  這時,聽了這個教導,那些菩薩心歡意滿,非常虔誠。他們心中充滿歡喜快樂。爲了供養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菩薩以及這個教導,他們把這叁千大千世界的土地鋪以高至人膝的香粉、香、香水和花。

  

  這樣盛待如來的全體隨衆之後,他們在佛足前稽首,右繞叁帀,唱了一首偈來贊美他。然後由此世界消失,一瞬間就回到了衆香世界。

  

  

  

《維摩诘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