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叫做方便具足住。容貌如同佛一樣,心也同佛一般,叫做正心住。身與心都成立爲佛聖之相,並且日益增長,叫做不退住。十身靈聖之相,一時具足圓滿,叫做童真住。如此形相成立,也就成就了菩薩之身,叫做法王子住。如此菩薩之身生長壯大,就好比國王將各國事委任給太子那樣,該是給法王子授記灌頂,令其可以住持佛法了,這叫做灌頂住。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叁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爲。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阿難,這樣的善男子,成就了佛弟子以後,就具足了無量的如來妙德,從此十方世界都能隨順無礙,這叫做歡喜行。佛弟子的善念能夠利益一切衆生,就叫做饒益行,自己覺悟也使他人覺悟,沒有違抗拒絕的事,這叫做無瞋恨行。能夠出入於一切衆生之中,窮盡未來的一切,令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有分別,十方世界通達周遍,這叫做無盡行。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圓通,無有區別,就叫做離癡亂行。能夠在同一之中顯現種種異樣,每一個異相一一看起來又是同一物,這叫做善現行。這樣乃至於十方虛空之中的所有微塵,每一塵中顯現十方世界,這顯現的塵和顯現的界不相互挂留阻礙,就叫做無著行。種種顯現於前的,全部都是無上智慧的照見世界,這叫做尊重行。這種圓融境界能夠成爲十方諸佛的軌則,這叫做善法行。如此種種境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皆是真純唯一,不生不滅,真性本然,這叫做真實行。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衆生。滅除度相。回無爲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衆生。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這樣的善男子,圓滿具足了神通,成爲佛之後,純潔精真,遠離各種滯留患難,就應當救度衆生,滅除各種應當救度之相,回向無爲心,回向涅槃路,這叫做救護一切衆生離家生相回向。讓該損壞的損壞,遠離一切應當遠離的,這叫做不壞回向。本心妙覺湛然,妙覺同齊佛覺,叫做等一切佛回向。心精本真發明,心地就是佛地,叫做至一切處回向。一切世界本來即是如來,相互涉入,不生任何挂礙,叫做無盡功德藏回向。與佛同住聖地,地中各各生出清淨本因,依此因地發揚揮灑,從而趨向涅槃道,這叫做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真妙根性既已成立,十方世界的衆生,皆成就我本性,根性圓滿成就,從而不遺失衆生成沸的機會,這叫做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依憑一切法,離棄一切相,但是依憑與離棄,都不足以執著,這叫做真如相回向。獲得如此本真心性,十方世界必無阻礙,這叫做無縛解脫回向。如此心性功德圓滿成就,一切法界盡皆滅除,這叫做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爲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難,這些善男子,全部成就清淨四十一心之後,須再成就四種妙圓加行。這就是用佛的妙覺,發用爲自己的心,此心將出而未出之時,就如鑽木取火,其火將起未起之時,就叫做暖地。另外以自己的心,完成佛的實踐,此時情景似是非是,如同登高山,身體沈入虛空之中,腳下卻仍有微細障礙,就叫做頂地。本心即佛心,恰當而又得體,好此安忍著什麽事情去洽融待人,既不懷藏不出,又不現示顯發,這叫做忍地。沒有一切事物的數與量的差別,沒有迷惑覺見與道的差別,這叫做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爲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像這樣的善男子,處於大菩提之中,完善地獲得通達之心,覺悟通達如來,究盡了佛的境界,這叫做歡喜地。一切相異的圓入相同之中,一切相同的也全都除滅盡淨,這叫做離垢地。清淨之至極而生出澄明,這叫發光地。澄明之至極而令覺見圓滿,這叫做焰慧地。一切相同的與相異的都不能生出,這叫做難勝地。無爲真如性淨明露,這叫做現前地。周遍一切真如境地,這叫做遠行地。唯一無上真如心,就叫做不動地。真如之心發用無礙,這叫做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自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爲等覺。
阿難,這些衆菩薩們,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將此地叫做修習位。如來慈悲如妙雲一般,蔭護著涅槃海,叫做法雲地。如來聖法逆轉了無明流轉,這些菩薩則法而行,覺慧之中進入聖道,叫做等覺菩薩。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從乾慧心到等覺,這個覺慧就獲致金剛心。從最初的乾慧地,不斷重複種種十地、十心境界,才能真正究盡妙明覺慧,成就無上覺道。這種種的境地,都是以金剛心所觀見到的如幻如影的十種境地來作比喻的。在奢摩他中修行,用這種種如來的觀見,引導著清淨修證,從而能夠漸次地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叁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阿難,這些都是因爲叁種增進,才能完善地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這樣的觀見,叫做正觀,若是作別的觀見,就叫做邪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這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從座上起身,對佛行了大禮然後對佛說:用什麽樣的名來稱呼這部經?我和衆生們該如何去奉持它?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如來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這部經名叫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也叫做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叫做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又可名叫大方廣妙蓮花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又可名叫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你們應當好好奉持。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衆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爲複本來自有。爲是衆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爲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爲有定處。爲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如來說完這些話,當時阿難以及諸大衆得了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並且聽聞了這部經的根本義及其名目,頓時悟入禅那,修持進入聖位,以及無上增進的妙理,心中的思慮全然拔出,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立即從座上起身,對佛深行大禮,合掌恭敬地對佛說:大威大德的世尊,慈悲的聲音沒有遮攔,善於解開衆生大大小小的困惑,使我們今天身心得大快樂,得大利益。世尊,如果這妙明真淨妙心本就是周遍圓融的,這樣乃至於大地、草木,一切大大小小的動物,以及一切有靈性事物,原本就具有如來真性,本來即是成佛的真體。佛體是真實的,爲何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這六道呢?世尊,這六道是自己本來就有呢?還是衆生妄惑積習而生出來的?世尊,比如說,寶蓮香比丘尼,在持菩薩戒時,私下暗自有淫欲行爲,還妄說行淫不是殺生,不是偷盜,不會有業報的。她這話才說完,就先從她的陰部生出大猛火,然後那猛火一節一節地將她燒毀,最後她墮入了無間地獄。又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這兩個人,琉璃大王是做了誅殺瞿昙族姓的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