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化應神力,以起信、願力、應驗等步驟來溝通聖凡,形成教化影響作用的世俗信仰文化內容。再就是由之延伸的寄托默佑衆生、陰翊王度等意願的宗教象征意義文化內容。
由以上兩大方面業已顯示,五臺山佛教文化作爲一種佛教名山文化場存在形態所具有的基本內涵,就是大乘佛教通過菩薩道、菩薩行體現在解脫之路設計和終極關懷指向上的普世精神。
下面讓我們從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場效應方面作進一步具體說明。
4、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場效應
比較集中地囊括了五臺山佛教文化具體事迹的資料當數幾種清涼山志或傳。它們雖然不具有考據意義的權威可靠性,但不可否認,它們卻從一個方面非常豐富生動地反映了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具體內容和整體面貌。透過其搜羅列舉的繁雜事項,則可以分析出五臺山佛教文化作爲一種文化場所具有的動態效應在哪些方面有突出顯示。筆者概括歸納有如下兩大方面。
一是互動及協調效應。
這種效應雖然表現有多方面,但主要還是反映在教內信仰因素與世俗佛教信仰因素之間的互動協調上,呈現爲促進佛教名山影響與佛教文化廣泛傳揚的互動效應。五臺山成爲佛教名山,被賦予佛教意義,有經典依據支持,有教內的認可,還要有世人信仰,有社會的響應才有實際意義。有關資料已顯示,自唐代以來,雖然五臺山即清涼山的說法沒有異議,但受重視和有影響的程度則有高低盛衰不同。僅由相關文殊菩薩顯應、異衆感通事迹的記錄就可以發現,那些能夠支持五臺山是文殊化宇佛教勝境的極具說服力和證據性質的故事比較多又有記錄的時期,也就是五臺山佛教文化比較活躍的時期。同時還可以發現,在唐代及托名元魏、高齊、宇文周時的有關菩薩顯應和異衆感通事迹中,多是以文殊菩薩隨機顯理,觸類而彰的形式,將諸如叁昧解脫法、衆生平等觀乃至教禅並重等等主張,寓于描述神通顯應及奇異寶光的故事中進行說教的。而宋代以後的此類故事則比較多的著力渲染靈宇神迹及佛燈金光的不可思議。在這方面無盡居士張商英“夢遊五臺山”而著“清涼山續傳”即是典型的例證。這些現象一方面是五臺山佛教文化已經深入普及于世俗信仰層面的一種說明,一方面也深入反映出營造名山影響與廣泛普及之間在內容側重上的互動和協調效應。
到元明清時期,五臺山佛教文化中教內外信仰因素的互動效應顯然表現的更突出,五臺山佛教名山地位及産生的佛教影響也得到了充分的鞏固和提高。其中,尤爲顯著的則是帝王及名公等大外護的促動作用。這實質上是佛教名山文化中寄托祈求福澤護佑意願的象征意義內容與世俗信仰因素的互動協調效應。帝王在五臺山敕建的寺、塔,也多出現在這幾個朝代。帝王及名公的外護在這種互動效應中起了推動性的師範作用,使佛教名山文化的互動效應在弘揚佛教方面顯示了特別的效力。
在此尤其要指出的是,佛教名山文化的互動協調效應還表現爲神聖性與世俗性的互動協調。佛教的神聖性體現在預設的彼岸,預設的佛國淨土上。實現這種終極關懷,在大乘佛教中則集中斥諸菩薩道和菩薩行,以應機、方便的教化形式溝通世俗,展示出人人都可以踏上解脫之路的世俗性。而佛教名山文化,恰恰使這兩方面得到互動與協調。以五臺山爲例,文殊菩薩雖爲七佛師菩薩母卻以行菩薩道、爲“應震旦之機”顯化于五臺。義理依據的宣揚和諸種應願顯化故事,實際製造了在五臺山文殊菩薩可能隨時應現及道不遠人的氣氛。而且關鍵還在于無論地位高低,有無苦修鑽研,人人皆可登焉。只要神澄意真,發信心,持願力,聖應的可能性就可能在心理上達成期盼意願與安慰滿足的不同程度的平衡。對于信衆而言,五臺山是文殊境界和佛教聖地的象征,佛教名山文化氛圍即成爲媒介,讓人感觸到佛教向衆生敞開的平等法門。因而佛教名山文化的互動協調效應實際比較和諧地協調了神聖性與世俗性的矛盾,是實現菩薩道的方便途徑。
二是吸引及輻射效應。
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吸引與輻射效應同樣體現在佛教與世俗之間,並且與互動協調效應有機相連。具體到它的實質內容則以佛教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爲關鍵所在,而且體現在相輔相成的兩方面:一是由于體現一般意義內涵而産生的吸引及輻射效應,一是由于具有獨特意義內涵而産生的吸引及輻射效應。下面作分別解釋。
所謂一般意義內涵是指五臺山的佛教名山文化所負載的佛教的一般意義。五臺山作爲名山是由于是“佛教的”名山而聞名于世的,對整個社會而言它並不首先體現深刻的義理或特別的主張,因而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廣泛的輻射面。這是顯而易見的現象。譬如五臺山並沒有因爲《華嚴經》是將五臺山與清涼山相聯系的經典根據、或因爲著名的華嚴宗祖師清涼澄觀曾在其中修行、以及李長者曾在方山造“新華嚴經論”而成爲華嚴研究的中心或華嚴宗的重鎮,他們的事迹在五臺山佛教文化場存在形態中是融在整體文化裏的。加之五臺山相對偏遠幽靜,自然環境使之成爲苦隱清修的佳境;乃至也是士人寄托或抒發“山林”情懷的好去處。誠如幾種清涼山志或傳反映的那樣,五臺山是作爲“佛教的”名山引發了修道者入山研修義學或踐履修行的願望,喚起了文人雅士的情趣,吸引了世人的崇信景仰。五臺山佛教文化就是在這種吸引及輻射的互動效應中又不斷加深了五臺山佛教文化場的吸引力和輻射效應。
同時,廣泛的吸引及輻射效應的産生,其實又是由于有深刻獨特內涵的支持。就象五臺山,由于突出了即清涼山、即文殊化宇的佛教意義,由于有《華嚴經》的依據,有象清涼澄觀以及後來許多著名高僧大德的影響和不斷的營造,而使五臺山佛教文化的內容曆代以來被不斷充實豐富,這就從不同方面強化了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獨特性,構成不同于其它的“五臺山佛教文化”,形成了五臺山獨特的佛教文化場和吸引及輻射效應。
由此也可以說,佛教名山文化場及其場效應基本就是“佛教的”意義和名山佛教文化“自身獨特性”爲主要因素的整合。
叁、佛教名山文化場及場效應問題提出及研究的意義
首先是學術研究方面的意義。佛教名山文化是存在已久的文化現象,但作爲整體概念和整體現象的研究並不多,因而有將問題提出以及深入研究的必要。
其次是現實應用方面的意義。由于佛教名山依然存在,佛教名山文化──姑且不論狀況如何──依然呈現,對于佛教,對于社會,佛教名山文化都是不能忽視的現象和問題。因此需要有分析和說明。
即使在今天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佛教名山文化的存在意義及其作用意義仍是毋庸置疑的。那麼需要探討的或許應該是怎樣地存在和怎樣地作用。以筆者不成熟的思考,認爲應從兩個基本的方面促進。這就是繼承和發揚。所謂繼承就是正本清源,所謂發揚就是適應充實。
仍以五臺山爲例。五臺山的佛教意義和獨特性就在于它是文殊菩薩化宇。正本清源的方面,大概就是要正確宣揚“化宇非實”,“神迹無非應化”的佛教基本義理意義,進而澄清佛教無神論的“原教旨”,以協調宗教意義與科學認識的某些矛盾,更適應于今天的社會。突出文殊菩薩,著重突出其所代表和體現的佛教的菩薩道,菩薩行,體現文殊菩薩所代表的佛教的基本關懷趨向。這應當算是比較重要的正本。適應與充實,則應有更多的具體途徑。除了應特別注重佛教文化內涵深刻性與豐富性的協調與充實,其中,還不妨以前輩學者很早就倡導的“科學的頭腦,宗教的胸懷”爲一種原則,通過佛教名山文化場之場效應,倡導一點菩薩的情懷,菩薩的胸襟,關愛人生,關愛自然,使菩薩入世間度衆生的普世精神通過佛教名山文化載體源源不斷地深入人心、廣被世間,這在今天是否是非常需要的適應與充實呢?
事實上,若僅僅是佛教名山,而文化內涵淡化或抽空,也只能是曆史遺留的人文景觀而具景觀價值,甚至這種景觀價值也會退化。因此,重視佛教名山文化的研究,重視佛教名山文化的繼承與適應充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諸菩薩住處品》。
《清涼山志》卷一。
同上。
道宣《續高僧傳》卷二十七,“釋明隱”。
法藏《華嚴經傳》卷一。
《五臺山佛教文化之“場效應”──關于“佛教名山文化”的思考及個案分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