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教文化之“场效应”
──关于“佛教名山文化”的思考及个案分析
周齐
五台山与《华严经》中所谓文殊菩萨住处之清凉山联系在一起由来已
久,千百年来,即以文殊菩萨化宇,佛教名山而广闻于世。如今,即使不了解佛教的人,也大都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名山,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前往者不论是否信徒,朝山还是观光,无不是慕名而至。而且五台山还是佛教显密宗皆尊的名山胜境。事实说明,佛教名山除了自然、人文的景观价值,更负载有佛教的文化意义,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佛教名山文化。那么,佛教名山文化有怎样的构成,是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呢?这是相关佛教名山文化的基本问题。本文拟从“文化场”及“场效应”的角度,以五台山为例,对佛教名山文化略作分析说明。因而这实际是对“佛教名山文化”相关问题的思考,是把“佛教名山文化”作为整体概念和整体现象进行的考察研究,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名山文化也是一个层面的个案。
一、问题的提出
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文意义在古代社会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在中国文化里,被赋予人文意义的名山似乎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深广的社会影响。祖先之发源、帝王之社稷、士人之情怀等等都关系于名山。佛教传入中国后,也逐渐出现了佛教名山,除了由于寺庙或宗派而闻名的佛教名山,最广为人知的当数以四大菩萨名义确立的四大名山。佛教与山林似乎建立有特别密切的因缘,以至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由于有了许多佛教名山,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就出现了很有特点的佛教名山文化。而且佛教名山文化在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上显然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有关研究方面,对于佛教名山文化的很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比较多,而将“佛教名山文化”整体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和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把握的则少见。基于这样的原因和动机,笔者决意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索。
佛教名山不同于佛教的一些直接传播载体,它是因为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有了佛教的文化内涵被确立而成名的,因而实际是以象征意义载体形式体现和传扬佛教文化的。通过对有关具体事迹综合考查,就不难发现佛教名山由于具有了佛教文化意义而受到重视,同时又由于受到关注而使其负载的佛教意义更加张扬的互动关系,这是佛教名山文化比较直接地显示出的一种互动效应特征。而且佛教名山都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内容,在建立与传扬其独特性过程中,往往成为某学派、宗派的中心;或在突显独特性同时成为一般意义佛教文化的传播道场,成为令人向往的佛教名胜,从而产生出显而易见的对世人的吸引力以及促进佛教文化传扬的辐射效应。
事实上很多现象还说明,佛教名山文化诸作用并非机械地单一地表现为某一种形式,而是有机整体的动态展现。对于一般民众及大多数信众而言,佛教名山文化,尤其四大名山,带给他们的首先和主要的是“佛教”这个整体概念和“佛教的”一般文化意义。虽然佛教名山或因是某某宗派祖庭、或因为被名义为某某菩萨的道场而闻名,都有独特性,但体现在佛教的社会影响上,主要负载和传播的则是广义的佛教文化,所起的主要是佛教文化的广泛普及作用。在中国佛教文化的整体背景中,佛教名山文化主要不是由于传扬了某一菩萨所代表的义理意义或某一学说思潮、某一宗派主张而造成广泛社会影响的,实际是由于标榜了特殊性或突出了不同菩萨形象传播了一般意义层面的佛教文化而广为闻名。不过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菩萨或某派某宗的特殊性而使一般意义的佛教文化的普遍性得到生动丰富的体现和不同层次的广泛传播,进而扩大了佛教名山文化的影响,渲染加深了佛教名山的佛教文化气氛。特别是诸菩萨道场,由于突出了菩萨果位及佛而应化世间,其神力化迹可近及任何凡夫的实际和实用特点,达成“染净融通,圣凡交彻”之可能的方便简易途径,将神圣佛境与世俗尘界沟通在一起,有效地协调了佛教作为宗教大都存在的神圣性和世俗性之间的矛盾。
所以,透过佛教名山文化诸种特点表象进行一下概括归纳,即可分析出:佛教名山文化是作为象征意义载体而具有实质内涵的文化存在,具有互动及协调效应、吸引及辐射效应特征。而且由此还可揭示出佛教名山文化是诸因素动态整合的基本状况。概观这些特点特征则发现很相似于“场”的存在形态和“场效应”的某些作用特征。因而,笔者认为,用物理学“场”和“场效应”概念,可以既形象又概括地说明和框定佛教名山文化“文化场”的存在形态和“场效应”的社会作用。所以,基于以上考虑,在思考佛教名山文化问题并进行考察研究中,笔者采取了一个比较“不传统”的视角,拟以五台山佛教文化为个案,对佛教名山文化作一次分析说明。不过在此特别声明,本文只是借用物理学中的两个概念,无意采取物理主义的方法或立场。
二、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场效应”
1、场和场效应
所谓“场”,就是指物质存在的非实物形态。“场效应”则是场的动态作用。这不是严格的物理学定义语言,但已概括了概念的基本内涵。事实上,也正由于这对概念内涵的基本性,“场”和“场效应”的应用外延已远远不限于物理学范围。比如在此就被用来说明佛教名山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社会作用。诚如前文的考虑思路,使用这两个概念,主要是由于佛教名山文化在存在层面特征和动态作用特点上与场和场效应有某些相似性。若具体套用,大致体现在这样几方面。在表面存在意义层面,是由于佛教名山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意义载体;在深层文化存在层面,是由于佛教名山文化是被赋予并具有了深刻佛教文化内容和实质内涵的客观文化存在。因而说类似“场”存在形态,是一种文化场。而在动态作用方面,则由于佛教名山文化显示了互动、协调和吸引、辐射等基本的“场效应”特征。下面即对五台山佛教文化场及场效应略作具体分析说明。
2、五台山即清凉山──佛教名山地位之确立
五台山由自然山林而成为佛教名山,是由于与文殊菩萨所住之清凉山对应联系在一起所至。所依凭的主要经典根据就是《华严经》,其中《诸菩萨住处品》称:“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后来诸种“清凉志”,在出示证据方面,除了突出五台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无炎暑,可称“清凉”的自然原因外,还加上不少其它旁证。如说《宝积陀罗尼经》也有云:“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及有无量天龙八部,围绕供养”。这样,显密经典的根据都有了,而且说明所依根据都是“出于金口,传于龙藏”,具有绝对权威性。再就是列举神人异事,如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观,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宇文周时,有化人来游此土,……往清凉文殊住处。”“唐初狮子国僧……跣足而来,礼清凉山”。 诸如此类,把五台山即清凉山的根据由经典云云扩大至时空向度上,表明它是超凡天然和自古就是的,并将被证实的事实具体落实到佛教初传汉地之始,从多方面证明了五台山即清凉山的地位真实性。
其实,在学术的立场,要确切地说清最早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将五台山与清凉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困难的。而且在本论题下,也是不大有意义的。因为这里考察的是五台山成为佛教名山的事实和其呈现的文化现象,因而忽略了这种“溯源”的考据。但是在此仍有必要通过比较早期有明确述说的有关资料来确定一下五台山被确立为文殊化宇佛教名山的大致时限。由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明隐传”中所说:“武德年末……目者十余人说之,五台山者斯为神圣所憩,……中台南……大孚、灵鹫寺前后,遇圣多于此地。……齐帝三王子性乐佛法,思见文殊,故来山寻,如其所愿,烧身供养,而起塔所。将内侍刘谦之于此寺中,七日行道,祈请文殊,既遇圣者,奄复丈夫。晓悟华严经义,乃造华严论六百卷。”《华严经传》也提及“王子烧身”、“刘谦之心通注经”的故事,并说“华严一经于斯转盛”,时有西域梵僧,不远数万里而来朝拜者 。说明,至迟到唐初,五台山即清凉山,即文殊菩萨住处的说法已被接受并确立,而且将广为知晓的事实前推到高齐时期。有不少菩萨显应及异众感通故事也多称唐时如何如何。或许可以说五台山是在唐初及其之前的一段较长的时期里逐渐被确立为文殊道场佛教名山的。由此说明,五台山成为佛教名山确是由于被赋予五台山即清凉山即文殊道场即佛教胜境的连锁意义,从而成为这些意义的象征载体的;正是由于具有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佛教意义的象征性,从而形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形成了以五台山为象征的佛教文化场。
3、五台山佛教文化负载的意义和基本内容及其文化场形态的基本内涵既然五台山是由于被赋予了佛教意义而成为佛教名山的,那么,它被赋予和体现了怎样的佛教意义?因此形成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基本内容有那些方面?作为一种文化场其基本内涵又是什么?我们不妨沿着这样的疑问思路探寻大致。
首先,由五台山成为佛教名山最根本的原因方面看,五台山作为佛教名山所负载和体现的佛教意义,主要就是通过崇仰文殊菩萨,突出宣扬文殊菩萨住于世间、化应凡夫的应力,展现了大乘佛教为实现普度众生之解脱理想而设计和推行的入世间、度彼岸的菩萨道和菩萨行。
由五台山佛教名山地位确立及其影响和作用诸现象,则可以理出五台山佛教文化基本内容的大致构成:一是由《华严经》和文殊道场原因而产生的义学研修及求悟禅修等等教内修行文化内容。一是由突出文殊…
《五台山佛教文化之“场效应”──关于“佛教名山文化”的思考及个案分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