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主體意識與主體解脫的悖論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啓示▪P2

  ..續本文上一頁佛。”于是,懷讓取來一磚,于庵前石上磨。道一不解,問:“磨作甚麼

  ”懷讓曰:“磨作鏡。”道一奇怪:“磨磚豈得成鏡邪

  ”。懷讓則反問:“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

  ”道一問:“那該如何

  ”懷讓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無對。懷讓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

  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道一聞此示誨,如飲醍醐,遂禮懷讓爲師。

  兩則故事不惟顯示禅宗對于坐禅認識的改變,也不僅顯示禅宗中有強烈的反對教條和形式主義的思想,更在于禅宗通過勇敢直面主體意識,以智慧求突破,以智慧覺悟而達與根本究竟實相契合的修行實踐路向的變化。而六祖惠能就是這樣的榜樣,即《壇經》所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禅宗中發達至今的臨濟宗,以機峰棒喝等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而著稱于世。更有用诃祖罵佛等極端方式,以達到破除執著解除束縛之目的者。道家講得意忘言,而禅宗則更進一步,蓋凡可分別者皆破斥,趨向的是全然無欲無求,無依無住,真正自由自在與宇宙存在根本徹底而一的智慧修行路線。

  六祖以後,禅宗漸成一花五葉的格局,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沩仰宗,雖然各宗門庭家風自有特色,但是大都不外以“無念”“無住”“無相”爲宗旨,試圖從不同進路圖謀明心見性,與本然心性契合。學理看也即在主體意識之自覺與破斥解脫的悖論中尋求不同形式的超越意趣。

  2、自覺心性之主體覺悟之解脫修行之歸宿

  由六祖《壇經》見,覺悟主體之心性在覺悟中的意義被特別提倡,覺悟的目標就是要覺悟心性,此心性是世人自心本即有的與宇宙本體一致的本然心性,識得此心性,就是覺悟佛性,就是與佛等智,即達佛境界,即得解脫。而且此覺悟即可自行覺悟,刹那間妄念俱滅,自己即是真正善知識,即可以智慧觀照自性心地,內外照徹,心體無滯,了了分明,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通達無礙。所謂“一悟即至佛地”,即得大自在。

  應該說,這實際是突出了每個個體的人性即佛性和自家心地本即有等佛之智,因而,人人皆有覺悟和靠自力解脫的可能性。這體現的是一種主體意識和人性平等思想觀念的覺醒,相應的理路應是一種以主體意識覺悟即爲修行解脫之道的修行理念。所謂被學理上稱之爲內在超越的宗教終極解脫理念。

  禅宗這種尋求內在超越的修行趨向,也意味著將修行解脫的途徑確立在了現世當下,所遵行之道亦即在每個個體的現實生活中,而問題的關鍵則在于自覺與否。《壇經》即明確說:“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如此突出發揮大乘佛教出世間法即世間法的思想,也應是內在修行趨向選擇,並影響了後世。所以,禅宗有那麼多以日常物品舉例、或因一句樸實的話或微小細節等平常事情得啓發而悟的公案故事。禅宗講平常心即道,道家講道法自然,儒家講道即在人倫日用,應該說確是中國人文關懷取向的體現。

  的確,無論是《壇經》還是禅僧事迹及語錄,反映出的突出特點就是禅宗修行目標十分明確,所要的就是覺悟,所謂“自識本心,見自心性”。而那個要識的本心那個要見的心性若何,則無從描述,或許正所謂大道無形,實相無相。故而禅宗標榜“無念”“無住”“無相”的修行宗旨。禅宗對于諸如“父母未生時之本來面目”,“佛祖西來意”等直接觸及本然心性之描述的問題時,往往采取破斥的否定方式,答之以類似狗屎橛或麻叁斤等看似不相幹的答案,以指示本然心性屬于五分別之本體意義層面,是言語道斷的問題。因而禅宗的修行實踐應該算是一個啓發蒙昧凡俗之心與本然心性相契合的主體自覺的修行過程。無論是漸修派還是頓悟派,破斥執著啓發蒙昧而自心覺悟,是尋求解脫修行的基本修行方式。

  不過,無論如何佛教的基本指向是出世的,因而六祖惠能即使特別強調法在世間,無須外求修行,禅宗在宗教的終極目標意義上,終究是指向出世,那種“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即是超驗的涅架境界。但是在修行實踐層面,六祖以來更加突出的主體意識自覺的傾向,則無疑引導了以入世和直面現實的積極修行方式,積極態度地破斥煩惱和苦難,采取的是一種尋求在自家心境上超然物外的自我解救的解脫之道,通過調節自己的內在意識環境狀態,而使修行主體盡可能地擺脫外在束縛。所以,禅宗認同最高至善意義上的“無相戒”,而使現實清規戒律實際被否定在外在權宜規則的形式意義上,如此,即留給了主體精神以最大可能的自由自主的余地。因而相應地禅宗有了將自食其力視爲同重要之修行方式的傳統,現實僧格的獨立的爭取,實際即體現了主體覺悟和對于自主自由精神意志的渴望。若能夠如變化無端的無相狀態的自主之人,也就等同于去來自由、通達無礙的佛菩薩,體現了以主體人格之獨立比附佛菩薩之大自在境界的以人爲本的思想。可以說,禅宗的思想中有強烈的以人之本然自性爲最高道德標准的思想傾向。因此也使得主體意識確立與否定現實主體的解脫出世的向度矛盾,成爲了一種恰可以通過悖論超越而求解脫的宗教解脫之路。應該說也是對佛教中道思想的積極發揮。

  

《主體意識與主體解脫的悖論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啓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