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佛。”于是,怀让取来一砖,于庵前石上磨。道一不解,问:“磨作甚么

  ”怀让曰:“磨作镜。”道一奇怪:“磨砖岂得成镜邪

  ”。怀让则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道一问:“那该如何

  ”怀让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无对。怀让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道一闻此示诲,如饮醍醐,遂礼怀让为师。

  两则故事不惟显示禅宗对于坐禅认识的改变,也不仅显示禅宗中有强烈的反对教条和形式主义的思想,更在于禅宗通过勇敢直面主体意识,以智慧求突破,以智慧觉悟而达与根本究竟实相契合的修行实践路向的变化。而六祖惠能就是这样的榜样,即《坛经》所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禅宗中发达至今的临济宗,以机峰棒喝等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而著称于世。更有用诃祖骂佛等极端方式,以达到破除执着解除束缚之目的者。道家讲得意忘言,而禅宗则更进一步,盖凡可分别者皆破斥,趋向的是全然无欲无求,无依无住,真正自由自在与宇宙存在根本彻底而一的智慧修行路线。

  六祖以后,禅宗渐成一花五叶的格局,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虽然各宗门庭家风自有特色,但是大都不外以“无念”“无住”“无相”为宗旨,试图从不同进路图谋明心见性,与本然心性契合。学理看也即在主体意识之自觉与破斥解脱的悖论中寻求不同形式的超越意趣。

  2、自觉心性之主体觉悟之解脱修行之归宿

  由六祖《坛经》见,觉悟主体之心性在觉悟中的意义被特别提倡,觉悟的目标就是要觉悟心性,此心性是世人自心本即有的与宇宙本体一致的本然心性,识得此心性,就是觉悟佛性,就是与佛等智,即达佛境界,即得解脱。而且此觉悟即可自行觉悟,刹那间妄念俱灭,自己即是真正善知识,即可以智慧观照自性心地,内外照彻,心体无滞,了了分明,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通达无碍。所谓“一悟即至佛地”,即得大自在。

  应该说,这实际是突出了每个个体的人性即佛性和自家心地本即有等佛之智,因而,人人皆有觉悟和靠自力解脱的可能性。这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意识和人性平等思想观念的觉醒,相应的理路应是一种以主体意识觉悟即为修行解脱之道的修行理念。所谓被学理上称之为内在超越的宗教终极解脱理念。

  禅宗这种寻求内在超越的修行趋向,也意味着将修行解脱的途径确立在了现世当下,所遵行之道亦即在每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中,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自觉与否。《坛经》即明确说:“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如此突出发挥大乘佛教出世间法即世间法的思想,也应是内在修行趋向选择,并影响了后世。所以,禅宗有那么多以日常物品举例、或因一句朴实的话或微小细节等平常事情得启发而悟的公案故事。禅宗讲平常心即道,道家讲道法自然,儒家讲道即在人伦日用,应该说确是中国人文关怀取向的体现。

  的确,无论是《坛经》还是禅僧事迹及语录,反映出的突出特点就是禅宗修行目标十分明确,所要的就是觉悟,所谓“自识本心,见自心性”。而那个要识的本心那个要见的心性若何,则无从描述,或许正所谓大道无形,实相无相。故而禅宗标榜“无念”“无住”“无相”的修行宗旨。禅宗对于诸如“父母未生时之本来面目”,“佛祖西来意”等直接触及本然心性之描述的问题时,往往采取破斥的否定方式,答之以类似狗屎橛或麻三斤等看似不相干的答案,以指示本然心性属于五分别之本体意义层面,是言语道断的问题。因而禅宗的修行实践应该算是一个启发蒙昧凡俗之心与本然心性相契合的主体自觉的修行过程。无论是渐修派还是顿悟派,破斥执着启发蒙昧而自心觉悟,是寻求解脱修行的基本修行方式。

  不过,无论如何佛教的基本指向是出世的,因而六祖惠能即使特别强调法在世间,无须外求修行,禅宗在宗教的终极目标意义上,终究是指向出世,那种“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即是超验的涅架境界。但是在修行实践层面,六祖以来更加突出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倾向,则无疑引导了以入世和直面现实的积极修行方式,积极态度地破斥烦恼和苦难,采取的是一种寻求在自家心境上超然物外的自我解救的解脱之道,通过调节自己的内在意识环境状态,而使修行主体尽可能地摆脱外在束缚。所以,禅宗认同最高至善意义上的“无相戒”,而使现实清规戒律实际被否定在外在权宜规则的形式意义上,如此,即留给了主体精神以最大可能的自由自主的余地。因而相应地禅宗有了将自食其力视为同重要之修行方式的传统,现实僧格的独立的争取,实际即体现了主体觉悟和对于自主自由精神意志的渴望。若能够如变化无端的无相状态的自主之人,也就等同于去来自由、通达无碍的佛菩萨,体现了以主体人格之独立比附佛菩萨之大自在境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说,禅宗的思想中有强烈的以人之本然自性为最高道德标准的思想倾向。因此也使得主体意识确立与否定现实主体的解脱出世的向度矛盾,成为了一种恰可以通过悖论超越而求解脱的宗教解脱之路。应该说也是对佛教中道思想的积极发挥。

  

《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