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十問決疑
月悟
筆者經常遇到研習天臺宗之佛門缁素,提出種種有關天臺宗的疑惑及不明之處,茲歸納爲有代表性的十問,並據天臺宗祖師大德的意思,以淺顯易懂的言詞解答如下。
一問:請解釋何謂“教演天臺,行歸淨土”
答:隋唐之際正式成立八個大乘宗派,天臺宗是最早成立的一宗,對其余各宗影響甚大。與天臺宗密不可分的便是淨土宗。天臺宗實際創始入智者大師在他二十叁歲時便在光州(今河南光山)大蘇山證得法華叁昧,其境界已深不可測,但仍極力推崇淨土法門,作《淨土十疑論》以闡發極樂淨土之殊勝。而且他本人最後往生淨土。是故曆代天臺宗祖師大德皆“教演天臺,行歸淨土”。若通教通宗,以教理指導實修,淨土爲歸,則必定上品往生。倘不發菩提心,不學教明理,便難以對淨土法門生起信心,僅持名念佛,只能種些善根,或可下品往生,但決不能上品往生。
二問:智者大師赴大蘇山之前,曾在大賢山閉戶專研“法華叁經”,請指明“法華叁經”的出處。
答:“法華叁經”即指《妙法蓮華經》、《普賢經》、《無量義經》。其中《普賢經》全稱《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以普賢菩薩爲本尊,說修法華叁昧之法,故天臺宗以此經爲法華之結經。《無量義經》系佛將于法華會上說無量之法歸于實相之“一”,先說此經以明無量之法由一實相而生,故謂之爲法華之開經。
叁問:如何理解“圓教接賢不接聖,別教接聖不接賢”
答:智者大師判釋如來東流一代聖教,正依《妙法蓮華經》,開權(藏、通、別教)顯實(圓教),唯有一佛乘。圓教對別教而言,僅接別教賢人,不接別教聖人(登地以上),別教聖人不再論接。就證道而論,別教聖人斷塵沙惑盡,破一分無明,即等同圓教初往。別教對通教人而言,僅接通教聖人(八人地以上),通教乾慧、性二地可轉入別圓二教。至于藏教聖人保守不前,永無接義,直俟法華,方得會入圓教,未入聖位容轉入通、別、圓叁教。
四問:天臺典籍浩如煙海,初學從何處人手
答:天臺宗入門典籍有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六妙法門》、谛觀的《天臺四教儀》及蕅益的《教觀綱宗》,進而研習“叁大部”、“五小部”及曆代天臺宗祖師闡發之作,以修習止觀、持誦《妙法蓮華經》爲日課。
五問:何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答:天臺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並基于大乘經論提出著名的“無情有性說”。他在所作《金剛錍》中說:“若分大小,則隨緣不變之說出自大教,木石無心之語生于小宗。子欲執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猶螳螂乎!何殊井蛙乎!故子應知: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他反對華嚴宗澄觀大師提出的“無情無佛性”說。由隨緣不變故,萬法是真如;由不變隨緣故,真如生萬法,真如是萬法。
六問:據說寶志公曾寄語南嶽慧思大師,于此天臺典籍有否記載
答:《佛教宗派詳注》載:“寶志公嘗寄聲與師(慧思大師)曰:“老和尚終日灰頭土面,何不向紅塵中度衆生去
”師答曰:“叁世諸佛,爲我一口吞盡,有何衆生可度。”故禅人有“南嶽峰頭思大口,紅塵堆裏志公心”之句。”但據史料記載,志公禅師系梁武帝國師,寂于梁天監年中(502—520年),而慧思大師生于公元515年,故此說存疑。
七問:近有學者認爲傅大土可列爲天臺宗祖師,此說可靠否
答:筆者作爲天臺宗行人,堅決反對此說。傅大士所處的時代,是天臺宗的孕育階段,與天臺宗二祖慧文大師同時,稍前于天臺叁祖慧思大師,但並無師承、傳承關系。傅大士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個傳奇而又神秘的人物,衆說紛纭。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傅大士乃是白衣傳教,于天臺“叁觀四運”僅旁贊而示以詩,何能藉此即推爲天臺宗列祖之一。天臺宗九祖說爲曆代公認,而傅大士的六代孫就是天臺宗八祖左溪玄朗大師,則不容質疑。此誤說肇始于日本天臺宗創建者最澄,在其《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一書中講到天臺宗的師承關系時,在鸠摩羅什、慧文大師之間列入傅大士,實不足爲訓。
八問:關公作爲護法神之由來
答:《天臺九祖傳》載,智者大師在荊州玉泉山(當陽)趺坐人定,定中見關羽求智者爲其授叁皈五戒,並願爲智者在此建寺化供,護持佛法。此說宋代開始流行,以後各寺院爭相將關羽列爲本寺護法,乃至與觀音平起平坐。
九問:天臺宗與華嚴宗“四車”同異
答:天臺宗所傳“四車”,“權說叁車”喻藏、通、別教,實隱叁車而歸一車(喻圓教),旨歸佛乘更無一車。而華嚴宗法藏大師所立四車者,相對叁乘別立一車,即于同時有四車。因此,兩者大異,在于立足點不同。
十問:唯識與唯心(一心)之同異
答:唯識與唯心(一心)于觀法不同。唯識者未泯境,因存境而亦狹亦淺,因不存境而亦廣亦深。唯心則心境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