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陰相應第1經~第18經

  雜阿含經---陰相應第1經~第18經

  臺北市佛教青年會 georgech

  

  陰相應第1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

  應當觀察「色」的無常,因爲這樣的觀察,是一種正見;有正見的人,因爲觀察到「色」的無常性,因此他對于「色」不會貪著,會産生「厭患」與「離欲」的心,有「厭患」與「離欲」的心的人,他對于「色」的喜愛、欲貪會漸漸地斷除,而對于一個「色」的喜愛、欲貪完全斷除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心」已經解脫(欲貪)的人。

  正如同觀察「色」一般,我們也以同樣的方法觀察「受」、「想」、「行」、「識」;這樣的觀察,就是一種正見;有正見的人,因爲觀察到「受」、「想」、「行」、「識」的無常性,他對于「受」、「想」、「行」、「識」因此不會産生貪著,而會産生「厭患」與「離欲」的心,有「厭患」與「離欲」的心的人,他對于「受」、「想」、「行」、「識」的喜愛、欲貪會漸漸地斷除,而對于一個「受」、「想」、「行」、「識」的喜愛、欲貪完全斷除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心」已經解脫(欲貪)的人。

  就這樣子,比丘們,一個心解脫欲貪的人,他有自知作證的能力,他能自知作證:我的煩惱生死已斷盡,清淨無染的正行已建立,一切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有未來生死輪回的後有了。

  陰相應第2~4經

  如同上經觀察五蘊「無常」的觀法,我們觀察五蘊的「苦」、「空」及「非我」也是一樣。

  那時候,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很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5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

  對于「色」,我們應當正確地思惟;「色」是無常的,並且如實地了解它。爲什麼呢?比丘們,因爲一個對于「色」正確地思惟;「色」是無常的,並且如實地了解它的人,他對于「色」的欲貪會斷除的,而一個對于「色」的欲貪斷除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心」已經解脫(色欲貪)的人。

  正如對于「色」一般,「受」、「想」、「行」、「識」也是一樣;----我們應當正確地思惟,「識」是無常的,並且如實地了解它。爲什麼呢?比丘們,因爲一個對于「識」正確地思惟,「識」是無常的,並且如實地了解它的人,他對于「識」的欲貪會斷除的,而一個對于「識」的欲貪斷除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心」已經解脫(受、想、行、識欲貪)的人。

  這樣一個心解脫欲貪的人,他有自知作證的能力,他能自知作證:我的煩惱生死已斷盡,清淨無染的正行已建立,一切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有未來生死輪回的後有了。

  那時候,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6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 對于「色」,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斷除、不舍離(色)欲貪,就不能斷除苦;如對「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斷除、不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就不能斷除苦。

  比丘們!如果對于「色」,如實知,明覺,斷除、舍離(色)欲貪,就能斷除苦;如對「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能夠如實知,明覺,斷除、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就能斷除苦。

  這時,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7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對于「色」,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斷除、不舍離(色)欲貪,心沒有解脫(煩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如對「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斷除、不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心沒有解脫(煩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他對于「色」,如實知,明覺,斷除、舍離(色)欲貪,心解脫(煩惱),他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如對于「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他如實知,明覺,斷除、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心解脫(煩惱),他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這時,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8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一個人對于「色」,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斷除、不舍離(色)欲貪,心沒有解脫(煩惱);那這個心沒有解脫(煩惱)的人,他就不能斷除苦。

  如對「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斷除、不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心沒有解脫(煩惱);那這個心沒有解脫(煩惱)的人,他就不能斷除苦。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他對于「色」,如實知,明覺,斷除、舍離(色)欲貪,心解脫(煩惱),他就能斷除苦。

  如對于「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他對于「受」、「想」、「行」、「識」如實知,明覺,斷除、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心解脫(煩惱),他就能夠斷除苦。

  這時,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9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對于「色」,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舍離(色)欲貪,心沒有解脫(煩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如對「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不如實知,不明覺,不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心沒有解脫(煩惱),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他對于「色」,如實知,明覺,舍離(色)欲貪,心解脫(煩惱),他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如對于「色」一般,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如果他如實知,明覺,舍離(受)(想)(行)(識)欲貪,心解脫(煩惱),他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這時,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10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對于「色」産生貪愛喜著的人,就是變相的對于(色)「苦」産生貪愛喜著;一個對于「色」(苦)産生貪愛喜著的人,他是無法解脫于(色)「苦」的。

  如對于「色」産生貪愛喜著一樣,一個人對于「受」「想」「行」「識」産生貪愛喜著,他就是變相的對于(受)(想)(行)(識)「苦」産生貪愛喜著;一個對于「受」「想」「行」「識」(苦)産生貪愛喜著的人,他是無法解脫于(受)(想)(行)(識)「苦」的。

  比丘們!一個人如果對于「色」不産生貪愛喜著,就是對于(色)「苦」不産生貪愛喜著;一個對于「色」(苦)不産生貪愛喜著的人,他就能夠解脫于(色)「苦」。

  如對于「色」不産生貪愛喜著一樣,一個人如對于「受」「想」「行」「識」不産生貪愛喜著,他就是對于(受)(想)(行)(識)「苦」不産生貪愛喜著;一個對于「受」「想」「行」「識」(苦)不産生貪愛喜著的人,他就能夠解脫于(受)(想)(行)(識)「苦」。

  這時,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11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觀過去以及未來的「色」是無常的,何況,觀現在的「色」也是無常!已經開悟見法入聖者位的佛陀弟子們,是這樣觀照的,所以他們不會眷顧已經過去的「色」,不會欣求未來的「色」,對于現在的「色」會産生「厭患」與「離欲」的心,正確的往涅槃、斷盡一切煩惱的方向去。

  如上述觀「色」一樣,觀過去以及未來的「受」「想」「行」「識」是無常,何況,觀現在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已經開悟見法入聖者位的佛陀弟子們,是這樣觀照的,所以他們就不會眷顧已經過去的「受」「想」「行」「識」,不會欣求未來的「受」「想」「行」「識」,對于現在的「受」「想」「行」「識」會産生「厭患」與「離欲」的心,正確的往涅槃、斷盡一切煩惱的方向去。

  陰相應第12~14經

  如「無常」的觀照,「苦」「空」「非我」的觀照也是一樣。

  這時,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15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色」是無常的,無常的就是苦,苦就是無我,無我也就是無我所;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觀照五蘊,就叫做「真實正觀」。

  如觀察「色」,觀察「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苦就是無我,無我也就是無我所;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觀照五蘊,就叫做「真實正觀」。

  已經開悟見法入聖者位的佛陀弟子們,是這樣觀照的,因此他們對于所緣的「色」能夠「厭患」,對于所緣的「受」「想」「行」「識」能夠「厭患」。「厭患」的緣故,所以不會歡喜追求,不會歡喜追求的緣故,所以能夠得到解脫以及解脫者的真實的解脫知見:我的煩惱生死已斷盡,清淨無染的正行已建立,一切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有未來生死輪回的後有了。

  那時候,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16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色」是無常的,無常的就是苦,苦就是無我,無我也就是無我所;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觀照五蘊,就叫做「真實正觀」。

  如觀察「色」,觀察「受」「想」「行」「識」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苦就是無我,無我也就是無我所;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觀照五蘊,就叫做「真實正觀」。

  已經開悟見法入聖者位的佛陀弟子們,是這樣觀照的,因此他們就能夠從「色」解脫出來,從「受」「想」「行」「識」解脫出來,我說這樣的解脫,就是從生老病死、憂傷悲哀煩惱等苦解脫出來。

  那時候,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17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色」是無常的,因、緣所生的一切「色」,它也是無常的;無常因、無常緣所生的一切「色」,怎會是「常」!

  如「色」無常一樣,「受」……「想」……「行」……「識」是無常;因、緣所生的一切「識」,它也是無常的,無常因、無常緣所生的一切「識」,怎會是「常」!

  因此,比丘們!「色」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爲是「無常」的,就是「苦」,因爲是「苦」的,就是「無我」,因爲是「無我」,就是「無我所」。

  已經開悟見法入聖者位的佛陀弟子們,是這樣觀照的,因此對于「色」「受」「想」「行」「識」的過患,起厭離的心,因爲起厭離心的緣故,對于它就不會産生喜樂貪愛的心,因爲不會産生喜樂貪愛的心,就得到心靈的解脫以及解脫的知見:「我的煩惱生死已斷盡,清淨無染的正行已建立,一切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有未來生死輪回的後有了。」

  那時候,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陰相應第18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一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地方。

  那時,世所尊重景仰的佛陀告訴比丘們說:「色」是無常的,因、緣所生的一切「色」,它也是無常的;無常因、無常緣所生的一切「色」,怎會是「常」!

  如「色」無常一樣,「受」……「想」……「行」……「識」是無常;因、緣所生的一切「識」,它也是無常的,無常因、無常緣所生的一切「識」,怎會是「常」!

  因此,比丘們!「色」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爲是「無常」的,就是「苦」,因爲是「苦」,就是「無我」,因爲是「無我」,就是「無我所」。這樣的觀察,叫做真實正確的觀照。

  已經開悟見法入聖者位的佛陀弟子們,是這樣觀照的,因此能從「色」解脫出來,于「受」「想」「行」「識」解脫出來,我說這些就是從生老病死、憂傷悲哀煩惱等苦解脫出來。

  那時候,比丘們聽到佛陀所說的這些法,都法喜充滿,並且努力地去實踐它。

  

《雜阿含經---陰相應第1經~第18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選輯 I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