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選輯 I

  白話佛經

  

  雜阿含經

  淡然

  

  漢譯雜阿含第五五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48。 淡然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中。那時,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爲你們解說『五蘊』(五陰)和『五取蘊』(五受陰)。注意聽!」

  

  佛陀開示道:「何謂『五蘊』(五陰)?比丘們,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風),無論過去、未來、現在,也無論內外、強弱、優劣、貴賤、遠近,統稱爲『色蘊』(色陰);所有的感受,.....,統稱爲『受蘊』(受陰);所有的思慮與分辨作用,.....,統稱爲『想蘊』(想陰);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動、造作,.....,統稱爲『行蘊』(行陰);所有的感官覺知作用,.....,統稱爲『識蘊』(識陰)。比丘們,這五大類構成生命現象的元素就統稱爲『五蘊』(五陰)。」

  

  佛陀接著說道:「何謂『五取蘊』(五受陰)呢?比丘們,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風),無論過去、未來、現在,也無論內外、強弱、優劣、貴賤、遠近,當它們成爲貪愛、執取的對象時,它們就統稱爲『色取蘊』(色受陰);所有的感受,.....,統稱爲『受取蘊』(受受陰);所有的思慮與分辨作用,.....,統稱爲『想取蘊』(想受陰);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動、造作,.....,統稱爲『行取蘊』(行受陰);所有的感官覺知作用,.....,統稱爲『識取蘊』(識受陰)。比丘們,當『五蘊』(五陰)成爲貪愛、執取的對象時,它們就稱爲『五取蘊』(五受陰)。」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比丘們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參考數據:漢譯雜阿含第二七一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84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有一天,一位名叫低舍的比丘在僧衆之中,公開宣說:「各位賢者!我的身體一直沈重不適,心情陷于慵懶,任何教誡與法義我都無能領會。我沒有從修梵行之中體驗到輕安愉悅,而且對世尊的教導充滿了疑惑。」

  

  這時,有一位比丘就前往佛陀的住處,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禀報說:「世尊,剛才大家集會時,低舍比丘公然宣稱:『各位賢者!我的身體一直沈重不適,心情陷于慵懶,任何教誡與法義我都無能領會。我沒有從修梵行之中體驗到輕安愉悅,而且對世尊的教導充滿了疑惑。』。」

  

  佛陀告訴這位前來禀報的比丘說:「低舍比丘是一個愚癡的人,平時不知守護根門,飲食無度,導致身心放逸怠惰,連初夜、後夜也陷于昏沈失念。他這樣的景況,要想樂修梵行,降伏睡眠,進而開發出內明的智慧,乃不可能之事。比丘奉行出家法,應守護根門,飲食知節量,初夜、後夜也精進于禅思。如此才能樂修梵行,降伏睡眠,進而開發出內明的智慧。」

  

  接著,佛陀吩咐一位比丘說:「你去叫低舍比丘來我這裏一下。」

  

  比丘說:「是!世尊」,禮佛告退後,前往低舍比丘的住處,告訴他說:「低舍,世尊有事請你過去一下。」

  

  低舍比丘聞言,就立刻前往佛陀的住處,頂禮佛足後,退坐在一旁。佛陀問道:「低舍,你是否在僧衆當中公開說過『各位賢者!我的身體一直沈重不適,心情陷于慵懶,任何教誡與法義我都無能領會。我沒有從修梵行之中體驗到輕安愉悅,而且對世尊的教導充滿了疑惑。』這樣的話?」

  

  低舍比丘回答說:「世尊,我確實這麼說過。」

  

  佛陀接著說道:「低舍,我現在問你幾個問題,你依著自己的見解來回答。倘若對【色】的貪著、欲染、愛戀、關注、渴求未能斷除,隨著它們的朽壞,就會生起憂、悲、惱苦。你說對不對?」

  

  低舍比丘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贊許道:「低舍,你說得很對!尚未斷除對色身之貪愛者的確是如此。那麼,低舍,倘若對【受】、【想】、【行】、【識】的貪著、欲染、愛戀、不舍、渴求未能斷除,隨著它們的變異滅去,就會生起憂悲惱苦。你說對不對?」

  

  低舍比丘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贊許道:「低舍,你說得很對!尚未斷除對【受】、【想】、【行】、【識】之貪愛者的確是如此。」

  

  佛陀接著問道:「低舍,倘若對于【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貪著、欲染、愛戀、不舍、渴求都斷除淨盡,其人還會不會因它們的朽壞、滅去而生出憂悲惱苦?」

  

  低舍比丘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贊許道:「很好!低舍,你說得對!已斷除對五蘊之貪愛者的確是如此。」

  

  佛陀接著問道:「低舍,【色】是常還是無常?」

  

  低舍比丘回答道:「世尊,【色】是無常的。」

  

  佛陀又問道:「那麼【受】、【想】、【行】、【識】是常還是無常呢?」

  

  低舍比丘回答道:「它們也是無常的。」

  

  佛陀贊許道:「你說得對!無論何時何地,一切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遷流不定的。聖弟子應以直觀的智慧洞見它們無常的本質,從而如實了知五蘊不爲【我】所擁有、五蘊不是【我】、五蘊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蘊之中。多聞聖弟子借著正觀五蘊無常、苦、非【我】,就會對它們生起厭離心,斷除對于五蘊的喜貪,而得到解脫。于是,多聞聖弟子能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回的終點,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堅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會再受各種生存狀態的羁絆』。」

  

  佛陀接著說道:「低舍,我爲你說一個譬喻,你要仔細聽著,牢記在心。有兩個男子結伴同行,一個知道路,而另一個則否。那個不知道路的向知道路的說『我要前往某城、某村、某聚落,請你告訴我路該怎麼走。』

  

  于是這個知道路的就指示不知路者,而說『朋友!你從這條路一直往前走,遇見道路分岔時,避開左邊的路,轉向右邊的路繼續走。你再往前走,會遇上一片森林。當你穿越森林後,會遇上一片沼澤地帶。當你穿越沼澤地帶後,會遇見峭壁與深坑,要注意避開它們,轉向右邊走,不久你就能到達目的地。』。」

  

  佛陀向低舍比丘解釋道:「在這個譬喻裏,那個不知道路的男子比喻愚癡無聞的凡夫,而那個知道路的男子則比喻如來、阿羅漢、等正覺。行進間遇上的岔路比喻解脫道上的猶豫難決,左邊的路比喻邪見、邪志...邪定,右邊的路比喻正見、正志...正定(八正道)。森林比喻蒙昧無知,沼澤地帶比喻五欲之樂,峭壁與深坑比喻瞋恚與苦惱,目的地則是指涅槃。」

  

  佛陀接著慰勉道:「低舍,振作起來!我已給予你輔導,爲你解說法要,指示你解脫之道。低舍,你應該舍離放逸,在山間林下、寂靜之處精進于禅思,免得日後因出家學無所成而追悔不已。」

  

  經過佛陀這番開示,低舍比丘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二叁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91。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那時,羅侯羅尊者來到佛陀的住處,向佛陀行禮問訊後,坐在一旁,問道:「世尊,對于現前這個能見聞覺知的身體暨在它之外的其它有情衆生,吾人該有甚麼樣的知識與體驗,才可以斷除身見、貪愛與我慢呢?」

  

  佛陀開示說:「羅侯羅,對于五蘊中的【色】,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內、外、胖、瘦、美、醜、遠、近,應當運用內明的智慧,如實地觀察並體驗【色】不是【我】、【色】不爲【我】所擁有、【色】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色】之中;對于【受】、【想】、【行】、【識】,也要做同樣的觀察與體驗。羅候羅,多聞聖弟子若能充分理解五蘊無常、苦、非【我】,並且以內明的智慧澈見五蘊的真相,就能斷除身見、貪愛、我慢以及其它一切結使(煩惱),而永盡苦邊!」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羅侯羅尊者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一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12。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在舍衛國遊化,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裏。這一天,佛陀向比丘們開示道:「應當如實觀察色身(色蘊)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于正見的禅觀,能使行者生起厭離心,不再貪愛色身,使心意得到解脫。同理,也如實觀察各種感受(受蘊)、各種認知暨分辨作用(想蘊)、各種出于意志的活動(行蘊)、各種知覺(識蘊)也都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于正見的禅觀,能使行者厭離它們,斷除對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之精神現象的貪愛,從而使心意得到解脫。

  

  像這樣,比丘們!從五取蘊(五受陰)的系縛中解脫出來,就能依願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回的終點,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堅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會再受各種生存境界的羁絆。』如同觀察五蘊無常一樣,觀察五蘊的本質是苦、非【我】,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時,比丘們聽聞佛陀這番開示,都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一○九一經、別譯雜阿含第叁○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4:23。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郊毗婆羅山的七葉林石窟中。那時,尊者瞿低迦住在王舍城郊仙人山側的黑石洞裏,舍離放逸,專精禅思,證得了阿羅漢果,然而卻一再退失掉禅定,達六次之多。

  

  于是,瞿低迦比丘心想:「我舍離放逸,精進禅思,已得解脫,卻連續六次退失禅定。我與其再退失一次定境,不如以刀自斷身命而入滅。」…

《雜阿含經選輯 I》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選輯 II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