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经
杂阿含经
淡然
汉译杂阿含第五五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48。 淡然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中。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解说『五蕴』(五阴)和『五取蕴』(五受阴)。注意听!」
佛陀开示道:「何谓『五蕴』(五阴)?比丘们,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风),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也无论内外、强弱、优劣、贵贱、远近,统称为『色蕴』(色阴);所有的感受,.....,统称为『受蕴』(受阴);所有的思虑与分辨作用,.....,统称为『想蕴』(想阴);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动、造作,.....,统称为『行蕴』(行阴);所有的感官觉知作用,.....,统称为『识蕴』(识阴)。比丘们,这五大类构成生命现象的元素就统称为『五蕴』(五阴)。」
佛陀接着说道:「何谓『五取蕴』(五受阴)呢?比丘们,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风),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也无论内外、强弱、优劣、贵贱、远近,当它们成为贪爱、执取的对象时,它们就统称为『色取蕴』(色受阴);所有的感受,.....,统称为『受取蕴』(受受阴);所有的思虑与分辨作用,.....,统称为『想取蕴』(想受阴);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动、造作,.....,统称为『行取蕴』(行受阴);所有的感官觉知作用,.....,统称为『识取蕴』(识受阴)。比丘们,当『五蕴』(五阴)成为贪爱、执取的对象时,它们就称为『五取蕴』(五受阴)。」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参考数据:汉译杂阿含第二七一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84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天,一位名叫低舍的比丘在僧众之中,公开宣说:「各位贤者!我的身体一直沉重不适,心情陷于慵懒,任何教诫与法义我都无能领会。我没有从修梵行之中体验到轻安愉悦,而且对世尊的教导充满了疑惑。」
这时,有一位比丘就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禀报说:「世尊,刚才大家集会时,低舍比丘公然宣称:『各位贤者!我的身体一直沉重不适,心情陷于慵懒,任何教诫与法义我都无能领会。我没有从修梵行之中体验到轻安愉悦,而且对世尊的教导充满了疑惑。』。」
佛陀告诉这位前来禀报的比丘说:「低舍比丘是一个愚痴的人,平时不知守护根门,饮食无度,导致身心放逸怠惰,连初夜、后夜也陷于昏沉失念。他这样的景况,要想乐修梵行,降伏睡眠,进而开发出内明的智慧,乃不可能之事。比丘奉行出家法,应守护根门,饮食知节量,初夜、后夜也精进于禅思。如此才能乐修梵行,降伏睡眠,进而开发出内明的智慧。」
接着,佛陀吩咐一位比丘说:「你去叫低舍比丘来我这里一下。」
比丘说:「是!世尊」,礼佛告退后,前往低舍比丘的住处,告诉他说:「低舍,世尊有事请你过去一下。」
低舍比丘闻言,就立刻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退坐在一旁。佛陀问道:「低舍,你是否在僧众当中公开说过『各位贤者!我的身体一直沉重不适,心情陷于慵懒,任何教诫与法义我都无能领会。我没有从修梵行之中体验到轻安愉悦,而且对世尊的教导充满了疑惑。』这样的话?」
低舍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这么说过。」
佛陀接着说道:「低舍,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你依着自己的见解来回答。倘若对【色】的贪着、欲染、爱恋、关注、渴求未能断除,随着它们的朽坏,就会生起忧、悲、恼苦。你说对不对?」
低舍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赞许道:「低舍,你说得很对!尚未断除对色身之贪爱者的确是如此。那么,低舍,倘若对【受】、【想】、【行】、【识】的贪着、欲染、爱恋、不舍、渴求未能断除,随着它们的变异灭去,就会生起忧悲恼苦。你说对不对?」
低舍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赞许道:「低舍,你说得很对!尚未断除对【受】、【想】、【行】、【识】之贪爱者的确是如此。」
佛陀接着问道:「低舍,倘若对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贪着、欲染、爱恋、不舍、渴求都断除净尽,其人还会不会因它们的朽坏、灭去而生出忧悲恼苦?」
低舍比丘回答说:「不会的!世尊。」
佛陀赞许道:「很好!低舍,你说得对!已断除对五蕴之贪爱者的确是如此。」
佛陀接着问道:「低舍,【色】是常还是无常?」
低舍比丘回答道:「世尊,【色】是无常的。」
佛陀又问道:「那么【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呢?」
低舍比丘回答道:「它们也是无常的。」
佛陀赞许道:「你说得对!无论何时何地,一切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迁流不定的。圣弟子应以直观的智慧洞见它们无常的本质,从而如实了知五蕴不为【我】所拥有、五蕴不是【我】、五蕴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蕴之中。多闻圣弟子借着正观五蕴无常、苦、非【我】,就会对它们生起厌离心,断除对于五蕴的喜贪,而得到解脱。于是,多闻圣弟子能自行记说『此生是长夜轮回的终点,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坚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会再受各种生存状态的羁绊』。」
佛陀接着说道:「低舍,我为你说一个譬喻,你要仔细听着,牢记在心。有两个男子结伴同行,一个知道路,而另一个则否。那个不知道路的向知道路的说『我要前往某城、某村、某聚落,请你告诉我路该怎么走。』
于是这个知道路的就指示不知路者,而说『朋友!你从这条路一直往前走,遇见道路分岔时,避开左边的路,转向右边的路继续走。你再往前走,会遇上一片森林。当你穿越森林后,会遇上一片沼泽地带。当你穿越沼泽地带后,会遇见峭壁与深坑,要注意避开它们,转向右边走,不久你就能到达目的地。』。」
佛陀向低舍比丘解释道:「在这个譬喻里,那个不知道路的男子比喻愚痴无闻的凡夫,而那个知道路的男子则比喻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行进间遇上的岔路比喻解脱道上的犹豫难决,左边的路比喻邪见、邪志...邪定,右边的路比喻正见、正志...正定(八正道)。森林比喻蒙昧无知,沼泽地带比喻五欲之乐,峭壁与深坑比喻瞋恚与苦恼,目的地则是指涅槃。」
佛陀接着慰勉道:「低舍,振作起来!我已给予你辅导,为你解说法要,指示你解脱之道。低舍,你应该舍离放逸,在山间林下、寂静之处精进于禅思,免得日后因出家学无所成而追悔不已。」
经过佛陀这番开示,低舍比丘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二三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91。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那时,罗侯罗尊者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行礼问讯后,坐在一旁,问道:「世尊,对于现前这个能见闻觉知的身体暨在它之外的其它有情众生,吾人该有甚么样的知识与体验,才可以断除身见、贪爱与我慢呢?」
佛陀开示说:「罗侯罗,对于五蕴中的【色】,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内、外、胖、瘦、美、丑、远、近,应当运用内明的智慧,如实地观察并体验【色】不是【我】、【色】不为【我】所拥有、【色】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色】之中;对于【受】、【想】、【行】、【识】,也要做同样的观察与体验。罗候罗,多闻圣弟子若能充分理解五蕴无常、苦、非【我】,并且以内明的智慧澈见五蕴的真相,就能断除身见、贪爱、我慢以及其它一切结使(烦恼),而永尽苦边!」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罗侯罗尊者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一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12。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舍卫国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这一天,佛陀向比丘们开示道:「应当如实观察色身(色蕴)是无常的!这样的观察就是合于正见的禅观,能使行者生起厌离心,不再贪爱色身,使心意得到解脱。同理,也如实观察各种感受(受蕴)、各种认知暨分辨作用(想蕴)、各种出于意志的活动(行蕴)、各种知觉(识蕴)也都是无常的!这样的观察就是合于正见的禅观,能使行者厌离它们,断除对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起之精神现象的贪爱,从而使心意得到解脱。
像这样,比丘们!从五取蕴(五受阴)的系缚中解脱出来,就能依愿自行记说:『此生是长夜轮回的终点,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坚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会再受各种生存境界的羁绊。』如同观察五蕴无常一样,观察五蕴的本质是苦、非【我】,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时,比丘们听闻佛陀这番开示,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汉译杂阿含第一○九一经、别译杂阿含第三○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4:23。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郊毗婆罗山的七叶林石窟中。那时,尊者瞿低迦住在王舍城郊仙人山侧的黑石洞里,舍离放逸,专精禅思,证得了阿罗汉果,然而却一再退失掉禅定,达六次之多。
于是,瞿低迦比丘心想:「我舍离放逸,精进禅思,已得解脱,却连续六次退失禅定。我与其再退失一次定境,不如以刀自断身命而入灭。」…
《杂阿含经选辑 I》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